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四章第3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教案.docx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材分析本節課主要講述聚落的形態、聚落的形成與發展演變過程中與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關系。并通過對聚落的發展演變引發學生對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從而培養尊重自然、人地協調的理念。教材簡單介紹聚落的概念及形態,并對聚落的兩種形態進行比較分析,從中了解各自的基本特征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影響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借此闡明人地協調的理念及保護人類文化遺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根據已有的地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運用地圖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異,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舉例說明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培養學生保護和珍惜傳統聚落的意識。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圖文資料、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保護傳統聚落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保護和珍惜傳統聚落的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聚落與環境的關系。教學難點: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對聚落的影響。教學方法啟發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演示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情景導入:課件出示圖片:提出問題:說一說:你居住的環境與下面哪幅景觀圖更相似?有什么特點?今天我們一起探究我們生活的聚落。對比交流,說出自己家鄉的生活環境利用身邊的現象引入,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動一:探知聚落與環境1. 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鄉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們把人們的這些聚居地鄉村和城市,統稱聚落。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而鄉村又可以分為農村、漁村、牧村、林場等類型。2.引導學生感知鄉村和城市的差異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場所。3.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面進行展示: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1)建筑物的差異:(2) 道路建設(3)基礎設施:(4)人民生產活動也不同:4.引導學生歸納整理:5.引導學生探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想一想:如果讓你選擇居住地,你認為具備怎樣自然條件的地方才夠理想?(1)互動探究選擇一:什么地形是人類建設家園的理想地?補充: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上,農業發達,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土地貧瘠,不適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終年被冰雪覆蓋的高山高原地區則無聚落分布。(2)互動探究選擇二:什么氣候適合人類建設家園?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人口稠密,聚落多;反之,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疏,聚落少。(3)互動探究選擇三: 自然資源新疆北部有一座城市,曾經是一片戈壁,如今卻成為北疆工業帶上的重要基地,是什么原因讓克拉瑪依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補充:同等條件發展起來的還有大慶。(4)互動探究交通運輸。補充:交通:因為修建鐵路而迅速發展的新興城市火車拉來的城市。(5)補充:有人說,黃山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名山之一,它曾得到這樣的贊嘆“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因而有眾多人前去,只為一睹那傳說中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黃山四絕。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影響黃山市發展的主要因素是?(6)出示圖片對比,提出問題:從南粵邊陲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到快速發展為現代化的國際都市,你知道深圳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什么嗎?6.實踐應用:思考:三個鄉村聚落中,哪個更有可能演變為城市?為什么?7.圖示引導學生清晰的認識影響聚落發展的因素有哪些?8.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聚落的分布,也會影響聚落的 9. 引導學生探究認識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觀察圖中兩點(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當地自然環境有什么區別?民居有什么特點?(1)材料展示:(2)材料展示:(3)你還知道哪些特色民居?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4)寒帶地區終年嚴寒,居民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屋很低矮,無窗戶,保溫效果好,可以抵擋極地寒風。1.認識聚落的定義,對比分析出聚落的類型。2.對比分析鄉村和城市:(1)建筑物、人口密度、交通網密度、自然環境(2)生活在城市或鄉村中的人們3.展示交流:(1)城市:建筑密度大,高度大;鄉村:建筑密度小,高度小。(2)城市:寬闊,交通便利;鄉村:道路較窄,交通不便。(3)鄉村:規模小,數量少;城市:規模大,數量多。(4)農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例如插秧、放牧等;城市主要從事工業生產。4.歸納整理:5.小組合作學習:會選擇氣候適宜、地形平坦、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家園(1)互動交流:很多學生能選出平原地形,并簡單說出理由。(2)互動交流:學生選擇:全年溫和而濕潤和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溫和少雨的地區。(3)思考交流:因為克拉瑪依有豐富的石油資源(4)互動交流:(5)說一說:黃山市的發展是因為旅游資源。(6)想一想說一說:是國家開放政策的支持。6.觀察發現:處更有可能發展成為大城市,因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條件更充足。7.歸納整理:有地形、氣候、水源、資源、旅游、交通、政策等因素。8.觀圖總結:形態。在一些平原地區,聚落規模較大,人口眾多,房屋密集,呈團塊狀。在山區,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條帶狀;在一些平原地區,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發展成帶狀聚落。9.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與交流:得出自然環境影響民居。(1) 在熱帶沙漠地區,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厚墻可以減少傳入的太陽熱量,小窗可以減少吹進的熱風。當地的房屋厚墻加小窗,防曬又涼快。(2)熱帶雨林地區的人住高腳屋、樹屋或竹樓,因為這里全年炎熱多雨,上層住人,可以通風防潮,下層潮濕就放雜物,養牲畜。(3)黃土高原氣候干燥,土層深厚,土質十分堅固,黃土的直立性很強,可隨意挖鑿而不會坍塌,可就地取材,住窯洞冬暖夏涼。(4)認識雪屋。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形象與抽象文字結合分組進行展示,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和表達的能力利用表格的形式整理鄉村和城市的差異,清晰明了出示清晰明了的問題引導學生互動探究,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的學習意識內容設置成層層遞進的形式,降低難度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知獲得更多的資料,充分發揮其能動性盡可能多的展示、補充資料,拓展學生的視野活動二: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美麗家園1. 閱讀教材,思考:什么是文化遺產?2.尋找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明珠(1)著名水城威尼斯(2)巴黎(3)西遞和宏村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4)還有:3.新聞引入:克林頓對城市文化屬性的評論中有這樣一句話:“北京如果變成紐約,100年就可以,但想要把紐約變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我國“建筑學之父”梁思成說:“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4.案例分析:閱讀資料,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資料一:麗江是我國云南西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1997年麗江古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為麗江寫下了這樣的評語:“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筑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2)資料二:近年來,麗江旅游業發展很快,在給當地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古城原有的寧靜與古樸被打破,當地傳統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習俗受到沖擊,自然環境受到一定程度干擾。5.聚落發展帶來的問題:(1)在鄉村,昔日特色鮮明的民居正逐步消失。(2)在城市,有文化特色的傳統民族民居越來越少。6. 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保護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居。保護傳統民居要做到以下幾點:(1) 要確定保護的標準。即確定哪些是值得我們保護的傳統聚落,不能把所有的舊建筑看成是傳統民居。(2) 要在保護中注重開發,否則就失去了對傳統聚落保護的意義。(3) 要加強保護傳統聚落的教育,使保護傳統聚落的觀念深入人心。1.文化遺產是人類經歷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遺留下來的古鎮、古村落、宮殿、神廟、園林、陵墓等。2.互動交流:(1)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橋也多,一百多條運河縱橫全市。運河兩側多棕紅色屋頂的矮樓。(2)巴黎許多著名的建筑就分布在塞納河兩岸,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協和廣場、市政廳等名勝都可以盡收眼底。連接兩岸的風格各異的橋梁也一座座迎面撲來,使人目不暇接。(3)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4)列舉:3.談一談: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句話的?4.案例分析:(1)麗江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樣理解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麗江的評語?(2)思考交流:A麗江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B如果你去麗江旅游,作為一名旅游者,你能為保護麗江古城做些什么呢?5. 總結聚落發展過程的問題:6.說一說: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換回的損失。引導學生學會用舉例的方法學習新的內容在互動中增加學生的視野利用名人效應增添問題的緊要性,調動學生的興趣用案例分析來引導學生總結一般規律引導學生保護聚落,注重情感價值觀的培養課堂總結:課堂達標1.適合人類居住的聚落地區是( )A.氣候寒冷的北極地區 B.溫帶濕潤的平原C.干旱的沙漠 D.地勢高峻的山區2.聚落的形態有( )A.鄉村和工廠 B.牧場和城鎮 C.鄉村和城市 D.牧區和林區3.下列地區,聚落分布密集的是( )A.高山地區 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區 C.熱帶雨林地區 D.荒漠地區4.下列哪些地理條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A. 地形崎嶇 資源貧乏 B. 交通不便 遠離水源C. 氣候惡劣 土壤貧瘠 D.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5.關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全部封閉,禁止游人參觀 B.為適應現代生活要徹底改造C.拆除后都做成微縮景觀供人參觀 D.核心是對優秀文化的保護6.下列做法,有利于保護麗江古城的是( )A.在古建筑物上刻寫“到此一游”B.對外輪流開放,限制參觀人數C.為了招攬游客,在古城周圍大興土木,建設大面積的賓館和飯店D.為了交通安全便利,拆掉部分古城,建大型停車場7.新疆阿爾泰山的喀納斯是我國多雪地區,當地民居多為人字型屋頂、窗戶較小的木屋,該民居結構的主要功能是()A.防御風沙 B.防御臺風 C.防御風雪 D.防御地震8.騎樓”是嶺南(南嶺以南)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它是在樓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懸空而建,使馬路邊房屋相互連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廊的突出作用是()A.體現當地民族特色 B.體現房屋的建筑美C.節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陽隨堂練習,鞏固基礎,課堂達標
- 關 鍵 詞:
- 人類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七 年級 上冊 地理 地輿 第四 人類 聚居 聚落 教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