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12《論語十二章》課件(32張PPT).ppt
學習目標,1、了解孔子及論語的相關文學常識。 2、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疏通文意,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3、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孔府大成殿,大成殿孔子像,孔府 孔子嫡系子孫居住地,山東曲阜“三孔”,孔廟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孔子墓地,孔子(前551前479),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yu),序周易,撰(zhun)春秋。孔子曾任魯國司寇,治理魯國三個月,便使強大的齊國畏懼。因身處亂世,他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后攜弟子周游列國。入東周拜老子為師。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多達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有關孔子,公元前522年,孔子開始收徒講學。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國籍,四方弟子云集。莊子的一則寓言里說,孔子每到一處就在杏林里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后來人們就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也代指教育。關于“杏”有兩個不同說法,一指杏紅飄香;一指銀杏,“多果,象征著弟子滿天下。樹桿挺拔直立,絕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們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治病,象征弟子們學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有關孔子,孔子重視因材施教。注重“學”、“思”結合,其理論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政治、經濟、軍事、倫理、教育,幾乎無所不包。 孔子還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 。他認為做人應該善良、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孔子被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有關孔子,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作成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孟子大學中庸并稱“四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北宋宰相趙普贊曰:“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簡介,示范朗讀,小組內大聲朗讀糾錯;,學生朗讀打分;,全班齊讀成誦。,檢查預習,論語,慍,說,三省,罔,殆,簞,肱,ln,yu,yn,xng,wng,dn,di,gng,陬邑,Zuy,篤,d,逾矩,吾,yj,w,檢查預習,為人謀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逝者如斯夫,wi,yu,ho,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子曰:“學 而 時習之,不 亦 說 乎 ? 有朋自遠方來,不 亦 樂 乎?人不知 而不 慍,不亦君 子 乎 ? ”,按時復習,指孔子,“悅”的古字,愉快,生氣,發怒,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人家不了解(我),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間去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卻不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徑嗎?,志同道合的人,表轉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 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泛指多次,反省,自己,忠心、盡心,真誠,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謀劃,商量辦法,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 矩。”,同“又”,順承,迷惑、疑惑,獨立做事情,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越過、超過,規范,能聽得進不同意見,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子曰:“溫故而知新, 可 以為師矣.”,做,成為,得到新的體會,悟出新的道理,舊的知識,溫習,可以,憑借,表承接,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體會與理解,可以憑借這成為老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表轉折,卻,迷惑,轉折,有害,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子曰:“ 賢 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賢哉,回也!”,品質高尚,忍受,樂趣,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探究釋疑,我們課文所選的章節之間并不是毫無關系,而是因為它們所闡述的側重點不同,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下面就讓大家當一當小編輯,給它們分分類。,課文探究,第1句講 第2句講 第3句講,學習方法,學習的樂趣,個人修養,課文探究,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道德修養,課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課文探究,本章談學習方法。(強調“溫故”,還要能“知新”),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課文探究,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于貧困的品質。(學習態度),拓展練習,1.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 2.治學的人必須注重的品德修養的句子: 3.在生活中,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課下作業:,1、背誦并默寫論語十二章, 2、完成課后思考探究的習題。,曾子殺彘(zh),課外拓展閱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之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韓非子),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著也要跟著去。母親就對他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從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于是曾子把豬給殺了,煮了之后把豬給孩子吃掉了。,翻譯,課后作業,背誦默寫全文。,預習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