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12《論語十二章》課件(73張PPT).pptx
郵票中的孔子,山東曲阜“三孔”,孔府: 孔子嫡系子孫 居住地,孔府一角,二堂內景,三堂內景,后堂樓內景,圣府大門,孔廟: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孔子,相傳孔子出生地-山東曲阜尼山全貌,孔 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1、孔子一生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1)30歲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學。 (2)3050歲,欲仕不能。 (3)5055歲,在魯從政。 (4)5568歲,周游列國,歷盡艱辛。 (5)6573歲,安居魯國,辦教育,理六經。,(1)、政治思想 孔子創立了以“仁”(即仁愛、愛人)為核心的道德學說,政治上主張“仁政”(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都是他的做人準則。,2、孔子思想,2、孔子思想,(2)教育思想 重視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 “誨人不倦” “因材施教”,中國文化經典研讀,論語十二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 漢語翻譯課文。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積累成語、格言、警句。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等,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學習目標,論 語,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論語,關于論語,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 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知識鏈接“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因為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處世方法。,朗讀課文,溫馨提示: 1、注意生字的注音 2、注意朗讀的節奏,論語 說 慍傳 三省 逾 矩 罔 殆簞食,di,ln,yu,yn,wng,生字音形,xng,chun,y,dn,j,注意朗讀節奏,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第一章,子曰:“學 而 時習之,不 亦 說 乎 ? 有朋 自遠方來,不 亦 樂 乎?人不知 而不 慍,不亦 君 子 乎 ? ”,按時,先生,指孔子,“悅”的古字,愉快,生氣,發怒,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代指學習的內容,也、也是,了解,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志同道合的人,表順接,然后,表轉折,卻,復習, 溫習,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分析文義,課文探究,第1句講 第2句講 第3句講,學習方法,學習樂趣,個人修養,不斷溫習,方能牢固,學習之樂;,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第二章,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為人謀 而不 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 不習乎?”,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自己,wi,忠心,盡心,真誠,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謀劃,商量辦法,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要視品德修養,多反躬自省。,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學,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順,七十 而從心所欲,不逾 矩。”,同“又”,表順承,就,迷惑、疑惑,獨立做事情,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越過、超過,規范,能聽得進不同意見,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說話辦事都有把握;四十歲,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歲能吸取各種見解而加以容納,七十歲才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越出規矩。,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1、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為一。,課文探究,2、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3、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道德修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方能達到。,第四章,子曰:“溫故 而知新,可 以 為師矣.”,做,成為,得到新的體會,悟出新的道理,舊的知識,溫習,可以,憑借,表承接,就,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理解,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談學習方法:溫故知新。,第五章,子曰:“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表轉折,卻,迷惑,表轉折,卻,疑惑,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第六章,子曰:“ 賢 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 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 樂。賢哉,回也!”,品質高尚,能忍受,樂趣,孔子說:“顏回的品質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多么高尚啊,顏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相當于現在的碗,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于貧困的品質。,第七章,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樂之者。”,代詞,學問,的人,喜歡、愛好,以為樂趣 名詞意動,孔子說:“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這一段運用了什么修辭? 頂真。 講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第八章,子曰:“飯 疏食 飲水,曲肱 而枕之,樂 亦在 其中矣。不義 而 富且貴,于我 如浮云。”,吃飯 名詞作動詞,粗糧,冷水,彎著胳膊,表順承,樂趣,正當手段,對于,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講個人道德修養,要有正確的財富觀。,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 我師焉。擇其善者 而 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幾個,在其中,表順承,跟從、學習,走路,一定,選擇,好的方面,優點,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河、河流,流逝,這,舍棄,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講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 本章運用了什么修辭?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來比喻時間的飛逝,指出時間的寶貴。,第十一章,子曰:“三軍 可奪帥也,匹夫 不可奪志也。”,軍隊,普通人,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 而 篤志,切問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廣泛,表并列,堅守,懇切,仁德,表并列,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分析文義,課文探究,本章講堅定信念、廣泛學習。,總結,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第一章)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第四章)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第五章)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第十二章),學習方法:,學習態度: 1、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第十章),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第六章) 5、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第十一章),通假字,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高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古今異義,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憑借 今:可能、許可,古今異義,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古今異義,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三,詞類活用,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天天 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詞類活用,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一詞多義,為: 可以為師矣 為人謀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慍 溫故而知新,當、做,替,了解,懂得,一詞多義,而 人不知而不慍 溫故而知新 博學而篤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轉折,順承,并列,它的,他人,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以”后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成語歸納,不亦樂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溫故知新 不舍晝夜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奪其志,孔子,名,字,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張,鼓勵人們,即“出來做事”。 開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 人,身通六藝者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丘,仲尼,儒,仁,禮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論語是一部體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合稱為“四書”。,語錄,弟人,再傳弟子,大學,中庸,孟子,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