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美術2《大家都來做》教案(蘇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第2課大家都來做1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石子、沙子、瓶蓋、罐子或一些體育用品,集體排列立體圖形。(2)啟發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表現具象與抽象物體的造型。體驗材料的美感。(3)強調在排列創作過程中發揚集體團結協作精神。2學情分析 本課其實是用一種行為藝術的形式,引起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通過走出教室到校園里上課的方法進行。要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材料,師生共同搜集可樂罐、沙子、石子、瓶蓋、體育用品等排列材料。3重點難點 教學氣氛既要熱烈,又要有序。4教學過程 4.1 第一課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教學活動過程 (1)交流階段:師生共同交流所準備的物品,及所帶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題和造型。(2)思考與討論階段:分組展示自己所準備的物品,引導學生思考座談,開展積極想象,怎樣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組集體一起排列出新穎的立體造型。欣賞教師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術小組的裝置藝術作品。(3)發展階段:帶好材料來到操場,人人參與,把瓶罐重疊或向四周擴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種抽象或具象的圖案或造型。通過組與組交流,互相補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組所設計排列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進行修改。(4)收拾與整理:作品完成后,督促學生收拾整理好工具與材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課后拓展:運用所學到的排列方法,在課后回家利用各種物品進行排列組合各種圖形的練習。在排列時,要大膽想象。造型的內容,材料的運用應更加豐富更加廣泛。教學評價:(1)是否在課前準備好所需的材料。(2)能否課前觀看一些行為藝術作品,及名家作品,從中得到一些啟發。(3)教學中能否強調集體合作精神。(4)就地取材,會利用廢舊物品或當地物產,如:小石頭、沙、泥、貝殼運用于主體造型之中。教學札記:本課教材要求學生們準備的工具材料太多,而這對剛剛上了一節美術課的新生來說很難做到。在上第一個班時,我提前多準備了一些材料,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的選擇,教學效果不錯,但總感覺這些材料不是他們自己發現的,達不到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的目的。于是在上第二個班時,我啟發學生用鉛筆盒、書、本子、筆、橡皮等書包里的文具來擺圖案。學生們討論一番后,用書本擺出了電視塔、大火車、大樓用鉛筆、彩筆、橡皮、粉筆頭裝飾上了窗子、門、塔尖甚至是太陽、輪子,有的學生還創造性地用上了數學學具盒里的小棒、圓片等。他們高興極了:“原來文具也可以擺出畫來!”我借機告訴學生:“美就在我們的身邊,就看你能不能發現。我們在今后的美術學習中要善于就地取材。”這下學生們又有了新發現:“水壺也可以蓋房子!”“扎頭發的皮筋、彩花也可以用!”“小手絹疊成各種形狀也可以擺上。”于是地上的圖案越來越豐富、色彩越來越漂亮,學生充分體驗到了造型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