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藝教版三年級上冊音樂12《剪裁波爾卡》教案(李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湘文藝2011課標版三年級上冊剪彩波爾卡教材分析:剪彩波爾卡又名火車波爾卡、快速波爾卡,是奧地利作曲家愛德華施特勞斯為紀念某鐵路通車而創作的。樂曲采用管弦樂合奏的演奏形式,四二拍子,旋律歡快流暢,速度稍快,三部曲式。音樂采用短笛和長笛模仿火車的汽笛聲,象征火車的啟動和有規律地快速前行。隨后,跳躍的曲調和跳進音程明朗歡快,仿佛乘坐在火車上的人們在愉快地哼唱著“波爾卡”的節奏。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音樂知識,具備了初步的音樂技能。更形象直觀地理解音樂,能激起學生與音樂的共鳴,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實踐中得到升華,認知能力在音樂活動中得到內化。設計思路:結合剪彩波爾卡的音樂特點以及學情分析,我以情境創設為主線,激發學生聽辨音樂的情緒、旋律、力度和節奏等的變化,結合直觀的旋律線與圖譜,引導學生分辨不同的音樂主題,并用富有趣味地的體態律動,將乘坐火車去奧地利旅行的過程在音樂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學目標:1.通過聽辨、體態律動、哼唱等方法多感官地欣賞剪彩波爾卡,感受作品情緒和各段落的節奏、力度、旋律等音樂要素的變化。2.通過剪彩波爾卡初步了解“波爾卡”的音樂特點,借助圖譜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3.通過視頻直觀感受長笛和短笛的音色,并了解長笛和短笛在剪彩波爾卡中的音樂效果。教學重點:通過剪彩波爾卡初步了解“波爾卡”的音樂特點,借助圖譜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教學難點:通過聽辨、體態律動、哼唱等方法多感官地欣賞剪彩波爾卡,感受作品情緒和各段落的節奏、力度、旋律等音樂要素的變化。教學準備:圖譜、鋼琴、音樂、卡片。教學過程:1、 火車啟動引子(一)聽辨交通工具師:孩子們你們喜歡旅行嗎?今天由我帶你們一起去旅行,請聽音樂并思考,我們將乘坐那種交通工具出去旅行?(汽笛聲、車輪轉動聲)(二)PPT出示蒸汽火車的圖片師:這是一輛蒸汽火車,它的外觀和功能與如今的各種火車相差甚遠,它是世界上的第一代火車,通過用煤燒水,使水變成蒸汽,從而推動火車運行。(三) 整體聆聽,感受音樂速度與情緒師:我們來感受下蒸汽火車的速度,請你們邊聽邊思考兩個問題:PPT出示以下兩個問題:(1)音樂的速度是什么樣的?(快速)(2)火車將給我們帶來一段怎樣的旅程?(四)體驗火車啟動的節奏師:小火車已在莆田站等我們了,你們聽,小火車在干什么呢?(啟動)PPT出示節奏:鳴笛聲:嗚 0 | 嗚 0 |嗚 嗚 | 嗚 嗚 |車輪轉動聲:空嚓 嚓嚓 | 空嚓 嚓嚓 |空嚓 嚓嚓| 空嚓 嚓嚓 |(設計意圖:本環節采用聽辯法激趣導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揭示音樂的形象。再通過直觀感受蒸汽火車、整體聆聽音樂,學生從音樂中獲知音樂的速度與情緒。最后在情境中啟動小火車,引導學生掌握引子部分的音樂節奏。)二、第一段旅程A主題(一)A主題第一部分火車在田間奔跑1.旋律線條,感受旋律走向師:火車終于出發了,它在美麗的田野上奔跑,一會兒向上爬,一會兒突然落去,真是有趣極了。(1)生聆聽音樂,師板書旋律線。(2)師生聽音樂,畫旋律線。師:把你們的左手想象成一輛小貨車,帶上你們的火車與我一起在音樂中奔跑起來。(3)生聽音樂,自主畫旋律線。2.哼唱旋律,感受節奏特點。師:你們的小火車跑得快樂嗎?其實有個一快樂的節奏就藏在這段音樂里,請你們觀察歌譜并聆聽音樂把它找出來。(1)ppt出示歌譜,師隨音樂畫旋律線。(2)師唱歌譜,生拍出X X X的節奏。(3)用“嚕”哼唱,并拍出X X X的節奏。(二)A主題第二部分鏟煤1.學習鏟煤的口號師:看到你們開心的心情,我也為你們感到高興。可是我們的小火車越來越慢了。因為煤炭車間的工人不夠,來不及給火車加煤,怎么辦呢?生:我們來幫忙。師:我替整個列車組的工作人員感謝你們。師:工人叔叔們會一邊鏟煤一遍整齊的高喊口號,我們練習下。PPT出示節奏:(用 力 | 鏟起 來呀|嘿嘿 呦 | 嘿嘿 呦!)2.師畫圖譜,聽辨音樂的樂句組成與力度變化師:仔細聽,要加幾次煤,才能讓火車正常運行呢?(五次)師:音樂的力度有什么變化?生隨樂高喊鏟煤的節奏。3.學習鏟煤的動作。4.游戲:分車廂給火車有序地加煤。(三)師生律動,鞏固A主題師:孩子們,你們表現的太棒了,簡直是一個個神氣的煤工。在你們的團結一致的努力下,我們的小火車到達第一個中轉站了,我們一起通過音樂回憶下第一段旅途的美好吧。(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采用情境法和圖譜法。首先創設了“火車在田間奔跑”的情境,生通過觀察圖譜、畫旋律線條等學習方法直觀感受音樂的旋律走向和音樂快樂的情緒,并在反復的聆聽中,潛移默化的學會了A主題第一部分的音樂。再通過創設“給火車加煤”的情境,引導孩子在游戲中感受A主題第二部分的音樂力度、情緒、節奏、樂句等音樂要素的變化。)三、第二段旅途B主題(一)師旋律線,生對比樂句1.聆聽B主題,聽辨八個樂句師:火車接上新的乘客又出發了,這回火車走過了小站點呢?(八個)2.復聽B主題,感受樂句變化。師:這八個站點有沒有變化?生:前四個站點是一樣的,后四個站點是一樣的。(二)師生畫旋律線,感受前四個樂句的情緒與力度1.感受舒暢自在的情緒師:小火車在前面四個站點的時候,你仿佛從音樂中看到哪些美麗的風景?2.聽辨力度變化師:四個站點的力度有變化嗎?生:第三和第四個樂句變強。師:咱們的小火車越跑越起勁了。3.師生畫旋律線,感受力度變化。(三)火車爬山后四個樂句1.師畫旋律線,生感受音樂的旋律走向師:火車又開往哪里了呢?(爬山)2.感受大跳音程的音樂效果師:咱們的火車是慢慢向上爬還是一躍而上呢?請你們再聽一遍音樂,并隨我畫一畫。(一躍而上)生唱6 3感受大跳音程。3.師生律動,體驗刺激的情緒。師:當火車離地面越來越高的時候,乘客們的心情會發生什么變化?師:火車終于爬到山頂,一躍而下,坐在車里的乘客們的姿勢會被怎么樣呢?生:被顫起來。師:我們用身體感受下這又驚現又刺激的事情。(四)了解長笛和短笛師:這么刺激的音樂是由什么樂器表現出來的呢?1.辨別長笛與短笛的外形師:長笛和短笛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呢?2.聽辨長笛和短笛的音色及音域師小結:長笛的音色比較婉轉低沉,短笛的音色更加高亢嘹亮具有穿透力。短笛是交響樂隊中音域最高的樂器之一,常用來表現熱烈歡舞的音樂。3.在音樂中尋找長笛和短笛的聲音師:請仔細聆聽,并音樂中聽出長笛和短笛吹奏的聲音。師:如果這段音樂沒有加入長笛和短笛會變得怎么樣?4.體態律動表現長笛和短笛。師小結:音樂就是采用長笛與短笛特有的音色,將火車的鳴笛聲和車輪滾動的聲音模仿地惟妙惟肖的。(五)師生律動,鞏固B主題師:在你們的歡聲笑語中,咱們的火車到達第二個中轉站了。我們一起通過音樂來回憶下第二段旅程。(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采用圖譜與聆聽相結合,感受B段音樂的樂句變化。首先引導學生在音樂中展開聯想,感受音樂力度和情緒的變化。再創設“火車爬山”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大跳音程的音樂效果,寓教于樂,學生在游戲中感知音樂。最后,對比聆聽長笛和短笛的音色,了解長笛與短笛在音樂中的效果。)四、第三段旅途A主題再現(一)師畫旋律線,生聽辨再現的主題和尾聲師:火車接上新的乘客,又出發咯。我們仿佛又經過了哪段旅程?生:和第一段旅段相似。師:完全一樣嗎?生:聲音越來越越大,力度越來越越強。生體態律動感受尾聲的音樂效果。(設計意圖:通過聆聽與圖譜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直觀感受A主題的再現與尾聲的力度變化,感受火車到站時的激動心情。)五、分析三段體的曲式結構(一)分析曲式結構師:你們會將今天的旅途分為幾段呢?在音樂中為A主題、B主題和再現A1主題,這種音樂結構叫做三部曲式。(師板書)(二)整體聆聽與表現師:乘客們請帶好你們的隨身物品,并將旅途的美好永遠留在你們的心中,我們跟著音樂從頭回顧下今天的旅途吧。1.生聆聽音樂,觀看圖譜,感受三部曲式結構。2.生體態律動完整表現音樂。(設計意圖:通過完整聆聽,感受三部曲式的音樂結構特點,最后在律動中表現音樂。)六、拓展提升(一)探究波爾卡音樂的風格特點孩子們,今天我們所學的這首音樂叫做剪彩波爾卡,是奧地利的愛德華斯特勞斯于1864年為某鐵路剪彩所創作的音樂。接下來考考你們:PPT出示以下四個問題:1.音樂的拍號是四二拍子還是四三拍子?2.音樂的速度和情緒是什么樣的?3.音樂常用的節奏是哪個?4.還記得音樂胡曲式結構嗎?師:這四個問題的答案體現了波爾卡音樂的特點。什么是波爾卡呢?PPT出示:波爾卡是一種捷克民間舞蹈,一般為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跳躍。(二)為剪彩波爾卡取曲名。師:其實剪彩波爾卡還有兩個曲名,你們來猜猜。(設計意圖:本環節揭示課題,介紹作曲家和音樂產生的背景,通過四個問題總結出“波爾卡”的音樂特點并給音樂取名。)(三)小結師:親愛的孩子們,以前的我們的蒸汽火車是由外國引進來的,但是現在我們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火車高鐵。在習爺爺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引領下,中將建設更加通達的道路,讓我國的高鐵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下課
- 關 鍵 詞:
- 剪裁波爾卡 湘藝教版 三年級 上冊 音樂 12 剪裁 波爾卡 教案 師公 開課 作品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