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課件)25. 王戎不取道旁李.pptx
如果大家在郊游時,看到路旁有一棵果樹,上面結了許多果實,比如桃子、棗子、梨子等,你會不會去摘呢? 古時候,有一個孩子,他看到路旁的李子樹掛滿了李子 ,卻沒有摘,這是為什么呢?,新課導入,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拿,王戎沒有摘道路旁的李子。,3.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 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講清楚這個故事。,2.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4.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感知 文言文的韻味。,1.認識4個生字,會寫5個字。,學習目標,世說新語,又名世說,由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后只有三卷。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一部聰明人的故事集,文學常識,王戎(234年-305年),西晉瑯琊(今屬山東)人,自幼聰明過人,為“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尚書令、司徒。,rng,競,zh,jng,wi,戎馬,諸位,競爭,唯一,chng,嘗試,嘗,戎,諸,唯,字詞樂園,會寫字,嘗,諸,競,唯,戎,生字講解,zh,組詞:(諸位)(諸多),易錯提示:讀音為“zh”,不要讀“zh”。,造句:我的意見只不過是一些淺見, 提出來請諸位點評。,生字講解,wi,組詞:(唯一)(唯有),易錯提示:偏旁是“口”,注意區分 形近字“維”。,造句:我是叔叔唯一的侄子,他很疼 愛我。,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朗讀課文,正確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整體感知,王戎看見路邊李子多而不摘的故事。,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整體感知,時間?,地點?,主人公?,事件?,諸:眾,一些,許多。 游:嬉戲,玩耍。,嘗:曾經。,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課文精講,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玩耍。,課文精講,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道邊:路邊。,子:果實。,李:李子。,折枝:壓彎樹枝。,競走:爭著跑過去。走:跑。,唯:只有。,課文精講,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他們看見路邊的李樹上果實累累,壓得樹枝都彎下去了,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后地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課文精講,在道邊游玩看見了什么?,李樹是什么樣的?,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課文精講,王戎與諸兒的做法一樣嗎?,唯戎不動。,之:他(指王戎)。,此:這。,曰:說。,必:一定。,信然:的確如此。,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課文精講,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這人)摘來一嘗,的確如此。,課文精講,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玩耍。他們看見路邊李樹上果實累累,壓得樹枝都彎下去了,許多孩子都爭先恐后地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在路邊竟然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這人)摘來一嘗,的確如此。,課文回顧,你覺得王戎是個怎樣的人?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王戎是個有主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從“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可以看出他不隨主流,有主見;從“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可以看出他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勤于思考。,合作探究,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為什么?,因為李子樹在路邊很容易被路人看到,如果這些李子好吃的話,肯定早就被路人爭相摘走了,不會留有這么多果實。,合作探究,讀完這個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2.不能盲目地跟從,遇事要有主見。,1.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 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確 的結論。,各抒己見,中心思想,本文講述了王戎七歲時和伙伴玩,在看到李樹果實累累后,小伙伴們爭著去摘,而王戎卻在思考后斷定路邊李苦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觀察,細心琢磨,善于根據有關現象進行推理判斷,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少走彎路。,課堂小結,本文描寫了王戎小時候和朋友去游玩,看見道旁的李子( ),朋友( ),只有王戎( ),因為王戎認為( ),表現了王戎( )的優秀品質。,多子折枝,跑著去摘,不動,勤于觀察,善于思考,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聯系生活實際及身邊發生的事情,王戎使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小練筆,(1)甘羅12歲為丞相; (2)曹沖稱象; (3)元嘉神仙童子; (4)司馬光破甕救友; (5)老子年幼論禍福; (6)李賀奇才驚韓愈; (7)蔡文姬六歲能辨弦音;(8)王冕四歲作畫; (9)房玄齡年幼識大局,結構梳理,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和朋友去游玩,看見道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朋友跑著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動,苦李子,勤于觀察 善于思考,世說新語,課外拓展,1.陳仲舉禮賢,陳仲舉(陳蕃)的言行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說:“大家伙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陳仲舉說:“從前,周武王乘車經過賢人商容家門口,俯首而立。敬賢禮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訪一下賢人,有什么不應該呢?”,2.泰山桂樹,有客人問陳季方(陳諶):“您的父親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負天下盛名?”陳季方回答說:“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樹,上有萬仞高峰,下有萬丈深淵;上承甘露浸濕,下被淵泉滋潤。這時候桂樹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淵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3.割席分座,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撿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么可為難的。”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剛才我之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脫身,哪里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于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4.急不相棄,課后讀一讀世說新語里其他的小故事。,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