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上課課件)25.古人談讀書.pptx
25 古人談讀書 古人談讀書,人物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程朱理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周易讀本楚辭集注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知識錦囊,1.會認“恥、矣”等5個生字,會寫“恥、誨”等5個生字,理解“不恥下問、誨人不倦”等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3.從文中總結相應的讀書方法,并學會運用到日常的讀書學習中。,教學目標,恥,矣,豈,ch,y,q,會 認 字,識,zh,寢,qn,筆順:,會 寫 字,筆順:,筆順:,筆順:,筆順:,課文解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前面四個“知”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個 “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為】是。,注 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翻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指做學問態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課文解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此處指聰敏。 【好】喜好。 【恥】以為恥。 【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注 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翻 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識】這里讀作zh,記住的意思。 【厭】滿足。 【誨】教誨。 【倦】倦怠。,注 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翻 譯,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知】知識。 【好】喜好,喜愛。 【敏】此處指勤勉。,注 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翻 譯,我并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翻 譯,學習知識好像追趕不上那樣,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及:追趕,失:丟掉,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翻 譯,我曾經整天不吃飯,不睡覺,天天思考,沒什么用處,不如學習(收獲多)。,嘗:曾經,討論交流,22,1.從論語中的6個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讀書的道理呢? 2.在你的周圍,有這樣去做的人嗎?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課文解讀,注 釋,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謂】說。,【此】這里。,【漫浪】隨意。,【決】一定。,【急】要緊,重要。,【豈】難道。,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讀書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絕對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經集中了,眼睛、嘴巴的應用怎么會不到位呢?,討論交流,25,同學們覺得朱熹的話有道理嗎? 我們今后又應該怎樣讀書呢?,拓展延伸,26,除了文中有關讀書的看法之外,你還知道古代哪些人對讀書有獨到的見解呢?,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2.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3.書讀百遍,而義自見。 陳壽,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