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一單元微小世界知識點整理.docx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整理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1.1.放大鏡1.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2.南仁東(19452017),天文學家,FAST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3.建造更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一直是天文學家追求的夢想。因為更大徑的望遠鏡具有更強的信號收集能力,能幫助科學家們探測到更遙遠、更早期的宇宙。4.從落成至2018年9月,“中國天眼”FAST已經成功探測到59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2018年9月29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一顆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正式以我國天文學家、“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名字命名。5.在我們的感覺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覺更豐富的信息,盡管如此,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看清楚約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6.人們在生產、生活、學習和科研中經常要用到放大鏡幫助觀察。7.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鏡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關,和鏡片大小無關。8.放大鏡的鏡片、玻璃片和近視眼鏡的鏡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放大鏡的鏡片中央厚,邊緣薄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透明的。玻璃片中央和邊緣一樣厚薄近視眼鏡的鏡片中央薄,邊緣厚9.中央厚邊緣薄的透明物體能把圖像放大,顯現人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使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們就發現了這一點,并發明制作了放大鏡。10.放大鏡的鏡片又叫凸透鏡,目前凸透鏡廣泛使用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11.放大鏡鏡片的放大倍數與鏡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關,和鏡片大小無關。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越大,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越小。12.研討問題1: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放大鏡的鏡片是由中央厚、邊緣薄的透明玻璃制作而成。問題2:不同放大倍數的鏡片有什么不同?放大倍數越高的鏡片,中間越厚;放大倍數越低的鏡片,中間越薄。問題3:鏡片的放大倍數跟什么有關?放大鏡是運用了凸透鏡的原理,放大倍數和鏡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關,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數越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數越小。13.制作一個放大鏡制作材料:塑料杯子、熱熔膠槍、注射器、水等等。制作方法:從塑料杯壁上裁剪兩片凹陷的塑料片。用熱熔膠槍將兩片塑料片粘在一起,使之呈現中間凸起、四周扁平的形狀。然后用注射器往里面灌滿水,再密封,一個簡易的放大鏡就制作成功了。1.2.怎樣放得更大1.放大鏡的鏡片特點是中央厚,邊緣薄。2.放大鏡鏡片的放大倍與鏡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關,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數越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數越小。3.一個凸透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而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就能夠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4.保持兩個凸透鏡之間的距離,當移進第2個凸透鏡時,看到的圖像非常清晰,并且很大,當移出第2個凸透鏡時,我們看到的圖像比較小,并且不夠清晰。5.使用組合凸透鏡,觀察身邊的其他物體,也能把看到的圖像放得更大。組合凸透鏡具有放大作用。6.顯微鏡的制作原理: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明顯提高放大倍數,這是因為一個凸透鏡把另外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了。7.用透鏡組合而成的顯微鏡叫做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一兩千倍。為了觀察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制出了電子顯微鏡等更先進的觀察儀器,用電子顯微鏡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大到約200萬倍。8.顯微鏡的發明把人類帶進了一個嶄新的微觀世界。9.研討問題1:怎樣組合凸透鏡才能使圖像放得更大?將兩面凸透鏡上下相互平行擺放,固定在紙筒中,并且使兩面凸透鏡之間的距離處在一個固定值中。問題2:觀察學校實驗室用的顯微鏡,看看顯微鏡由哪些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1)目鏡,作用:放大物像(2)鏡筒,作用:連接目鏡與物鏡(3)轉換器,作用:物鏡的連接處,用來轉換物鏡(4)物鏡,放大物像(5)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上面還有壓片夾(6)通光孔,通過光線(7)遮光器,調節光線強弱(8)壓片夾,固定玻片標本(9)粗準焦螺旋,調焦距,用低倍鏡觀看的時候用,高倍鏡不能使用(10)反光鏡,使光線射入鏡筒(現在顯微鏡一般都沒有這個結構了,都是有電源的,比較方便)(11)細準焦螺旋,調焦距,使用高倍鏡觀察的時候使用(12)鏡臂:連接鏡座與鏡身的,提握鏡身,使用時一般右手握鏡臂(13)鏡柱,支持鏡身問題3:我們的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哪個部分?我們的組合凸透鏡相當于顯微鏡中的目鏡和物鏡。1.3.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1.我們身邊有許多微小的物體,這些物體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進行觀察。2.比較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蝴蝶器官的結果。有關蝴蝶足的觀察記錄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顯微鏡觀察很小能看清輪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細節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還是看不清細節很大很清楚可以看到蝴蝶足上有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的一部分,不能夠看到全部。有關蝴蝶翅膀的觀察記錄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顯微鏡觀察很小,看不清細節。圖像變大能看到蝴蝶翅膀發光,上面有清晰的翅脈。很大,很清晰,看不到翅膀的全部只能看到翅脈的一小部分。3.用肉眼觀察不到昆蟲器官的細節,用放大鏡可以看到昆蟲器官的全部,但看的并不是很清楚,細節仍然看不清楚。用顯微鏡觀察,看上去很大很清楚,能夠看清楚細節,但是看不到昆蟲器官的全部只能看見很小的一部分放大了的圖像。用顯微鏡觀察顯然可以看的更清晰,能夠看清細節。4.用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分別觀察同一片樹葉,圖像的大小以及看到的范圍大小有什么不同?肉眼觀察下的樹葉,看到的范圍最大,但不清晰,看不清樹葉的葉脈。放大鏡下的樹葉范圍較小,但是看得比較清楚,可以看清楚部分葉脈。顯微鏡下的樹葉范圍最小,看得最清楚,可以很清晰的看清楚每一根葉脈。肉眼觀察下的樹葉放大鏡下的樹葉顯微鏡下的樹葉5.使用顯微鏡看到的范圍最小,不過看到的圖像很大,很清楚,可以看清楚整個細節。所以我們想要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可以選擇使用顯微鏡。6.手持式簡易顯微鏡的特點:體積小、易攜帶。7.研討問題1:我們在觀察中發現了什么,讓你最驚奇的是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問題2: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同一物體,圖像的大小和視野有什么不一樣?用肉眼觀察物體,圖像最小,觀察的范圍最大。用顯微鏡觀察物體,圖像最大,觀察的范圍最小。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無論是圖像的大小和視野都處在兩者之間。8.人類受到昆蟲的什么啟發?有哪些發明創造?昆蟲部位特點發明創造應用昆蟲頭上的觸角能分辨各種氣味,有的比人的鼻子靈敏得多研制岀“蠅式氣味分析監視儀”將它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密封艙里,不僅可以凈化空氣,而且在有空氣泄漏時能立即發出警報。還可以安裝在煤礦的礦井里,監視瓦斯的濃度,當瓦斯的濃度超標時,它就會報警,以便及時排除險情。蒼蠅復眼蠅的眼睛由許多小眼睛組成,這樣的復眼能看到周圍360范圍內的物體“蠅眼照相機”和“蠅眼雷達”,還仿制出一種“蠅眼探測系統”用來探測高能宇宙射線,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變。蝴蝶的彩色翅膀由許多小鱗片組成的。這些鱗片會隨陽光的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從而調節體溫。制成了對溫度敏感的百葉窗樣式將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制成了對溫度敏感的百葉窗樣式,隨溫度變化可調節窗的開合,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恒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個大難題。9.用放大鏡觀察,能發現不同昆蟲的觸角形狀不一樣。蝴蝶的觸角蝗蟲的觸角蠶蛾的觸角天牛的觸角1.4.觀察洋蔥表皮細胞1.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能夠觀察到更微小的物體,觀察細胞需要使用顯微鏡。2.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細胞的人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他用顯微鏡觀察一塊軟木片,發現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間間長方形的小房間,就把它們命名為細胞。3.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所需材料:載玻片、針、蓋玻片、吸水紙、滴管、紗布、洋蔥、鑷子、水等等。制作洋蔥玻片標本的方法及步驟:找一塊干凈的小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用準備好的滴管在載玻片上滴1-2滴清水。用鑷子在洋蔥鱗片葉上撕下一小塊表皮,大約一厘米左右就可以。將撕下的洋蔥表皮放入載玻片的水滴中,用解剖針或者小鑷子將其展開。用鑷子夾住蓋玻片,然后將一邊慢慢放入水滴中,在水中放平,然后慢慢放下另外一邊,使蓋玻片完全進入水滴中不要有氣泡。注意事項: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兩片玻璃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玻璃劃傷皮膚。制作標本時一定要注意避免產生氣泡。不要用摸過洋蔥的手來揉眼睛。4.研討問題1:展示我們的記錄,描述我們看到的洋蔥表皮結構是怎樣的。洋蔥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幾部分組成。洋蔥表皮細胞看上去扁平的,細胞與細胞之間連接緊密,細胞的外側往往還形成具有防水性的角質層。問題2:我們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結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盡管我們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因為觀察方法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是洋蔥表皮的細胞都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這幾個部分。問題3:我們現在用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細胞跟羅伯特胡克觀察到的細胞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呢?相同之處:細胞的形狀基本能夠清楚的看出來。不同之處:羅伯特胡克觀察到的細胞細節不是太清楚,不能夠看到細胞的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而我們現在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的細胞,能夠清楚的看到細胞的整個結構。1.5.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1.洋蔥表皮是由細胞組成的,洋蔥的其他部分以及其他生物系也是由細胞組成的。2.細胞具有多樣性,不同生物體的細胞大小不同,同一種生物體的不同組織,細胞大小也有差異。3.各種生物體的細胞是不一樣的,首先是細胞形態不一樣,然后細胞的組成成分也不一樣,比如人的紅細胞里特有血紅蛋白,而其他的細胞則沒有。細胞的多樣性是因為細胞分化的結果,細胞只有分化,才能執行它所特定的功能,細胞分化的結果就是細胞發生了定向的改變,所以同一個生物體內的細胞也是不一樣的。4.人體血液紅細胞,是由科學家簡施旺麥丹發現的。5.大量研究事實說明,除了病毒之外,絕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6.我們的皮膚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細胞數量超過10萬個。7.自然界的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多細胞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們只有一個細胞,稱為單細胞生物。比如草履蟲、眼蟲、喇叭蟲、變形蟲、太陽蟲、細菌等,就是一個細胞。8.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取鏡對光上片調焦觀察記錄。9.不同生物體的細胞樣子及特點。細胞名稱樣子特點葉肉細胞一般體積較大,內含葉綠體呈綠色,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靠近上表皮的葉肉細胞排列比較緊密,靠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排列比較疏松,特別是靠近氣孔處,細胞排列有空隙。人體口腔上皮細胞上皮組織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細胞和極少量細胞間質構成的動物的基本組織。上皮細胞是位于皮膚或腔道表層的細胞。口腔上皮細胞是一種上皮細胞。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是扁平、多邊形的,形狀不很規則。葉表皮細胞葉表皮細胞中不能看見葉綠體,但是,葉的上下表皮上有形成氣孔的保衛細胞,保衛細胞中有葉綠體。細胞排列緊密,無細胞間隙,胞核大,具大型液泡,一般不含葉綠體。人體血液紅細胞紅細胞也稱紅血球,呈圓球狀,邊緣較厚,中間略凹陷,直徑69微米。紅細胞薄而有彈性,能通過微小的血管。一個體重65千克的人,體內紅細胞共有20萬億個以上。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紅蛋白專門負責運輸氧和二氧化碳。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可容納更多的血紅蛋白,有利于攜帶更多的氧和二氧化碳。10.研討問題1:我們觀察到了哪些生物體的細胞?有什么新發現?我們觀察了葉肉細胞、植物的根尖細胞、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葉表皮上的細胞等等。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所觀察的生物標本都具有細胞結構,但不同生物的細胞形態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如此,同一種植物或動物,其身體各個器官的細胞形態結構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種器官的細胞,不同的組織其形態功能也會不同,比如一片葉子上的葉表皮細胞和葉肉細胞的形狀差別就很大。問題2:關于細胞,我們還有什么問題?細胞是如何分裂的?細胞是如何吸取養分的?細胞是如何工作的?細胞里面究竟有什么?不同形態的細胞,都有什么作用?細胞會運動嗎?所有的生物都由細胞組成嗎?1.6.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不僅看到了細胞,還發現了很多微生物。2.荷蘭的安東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顯微鏡下發現微生物的人,后來許多科學家發現,在空氣中、土壤中、水中都生活著微生物,他們多種多樣,形態各異,絕大多數的微生物都非常細小,只有通過顯微鏡等工具的幫助才能看到,不過蘑菇、木耳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3.蘑菇、木耳等都是微生物。蘑菇、木耳等雖然很大,但是那不是一個細胞,而是很多細胞共同組成的子實體,幾乎每一個單獨的細胞在適應的條件下都可以逐漸發育成為一個新的子實體。是否是微生物不僅是從大小來區分。從生物學分類說,所有真菌都屬于微生物。4.在顯微鏡下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活動材料:滴管、燒杯、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水等等。活動方法: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魚缸里的水,放在載玻片上,然后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制作玻片標本的方法和步驟:用紗布擦凈載玻片、蓋玻片用滴管吸取一滴燒杯中的水樣,水量盡量少些,滴在載玻片上;為了避免水中活著的微小的生物跑來跑去不便于觀察,用手捏幾根脫脂棉纖維,散開交叉放置在載玻片水滴上,一定不要太多。蓋上蓋玻片。用吸水紙吸走多余水分,起到限制微小生物活動的作用。5.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它會在水中運動,如果微生物運動過于迅速,不便于觀察該怎么辦?在顯微鏡下看到在水滴中運動著的就是微小的生物。如果這些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我們可以先在載玻片上放上少量脫脂棉纖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這些生物的運動速度。6.水中微生物的名稱以及外形特點名稱樣子特點水蚤是一種小型的甲殼動物。水蚤體小,長約2毫米,淺肉紅色,生活在淡水中。鐘形蟲鐘形或圓筒形,口端有一圈明顯的纖毛環,反口端有一根能伸縮而不分枝的柄,通常在口端與反口端間沒有纖毛。以細菌和微小的原生動物為食。常附于淡水或咸水的水生植物、水面浮膜、淹沒物或各種水生動物上。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原生動物,它只由一個細胞構成,是單細胞原生動物,雌雄同體。最常見的是尾草履蟲。體長只有180至280微米。它和變形蟲的壽命最短,以小時來計算,壽命時間為一晝夜左右。(大草履蟲的壽命可達五晝夜以上。)因為它身體形狀從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蟲,觀察它需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仔細。變形蟲顧名思義,變形蟲是能變形的。不過這種變形也是有限度的。線蟲絕大多數體小呈圓柱形,又稱圓蟲。它們在淡水、海水、陸地上隨處可見,不論是個體數或物種數都往往超越其他動物,并在極端的環境如南極和海溝都可發現。此外,有許多種的線蟲是寄生性的。新月藻新月藻是單細胞生物,是藻類。細胞為新月形,中央有一核,核兩邊各有一個葉綠體。葉綠體的表面有縱的條狀突起,橫切面呈芒狀;葉綠體中有1列造粉核。衣藻亦稱“單衣藻”。藻體為單細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兩條等長的鞭毛,能游動。鞭毛基部有伸縮泡兩個;另在細胞的近前端,有紅色眼點一個。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細胞停止游動,并進行多次分裂,環境好轉時,群體中的細胞產生鞭毛,破鞘逸出。廣布于水溝、洼地和含微量有機質的小型水體中,早春晚秋最為繁盛。7.研討問題1:我們觀察到了幾種微小的生物?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預設:水蚤、鐘形蟲、草履蟲、變形蟲、線蟲、新月藻、衣藻水中微生物的樣子參考“水中微生物的名稱以及外形特點”表格。問題2:我們根據什么辨認出他們是生物的?判斷生物的依據:一是生物體由細胞構成,二是具有新陳代謝特征,三是能夠對刺激作出反應,四是具有生長發育繁殖的過程,五是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征,六是一方面要適應環境,一方面還要影響環境。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有繁殖、遺傳等生命特征,具備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可以判斷他們是生物。1.7.微生物與健康1.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存在著微生物,微生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于真菌的蘑菇、靈芝等.)3.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看到了細菌、病毒和生物細菌等肉眼看不到的東西。4.在放大鏡和顯微鏡發明以前,人們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膚等感覺器官探知世界。那時候人們能夠發現的最小的動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蟲。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讓人們走進了微觀世界,探索更廣闊的領域。5.人類發現了微生物的意義醫藥方面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是第1個把微生物和疾病聯系起來的人。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從而使千萬人免于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疫苗是指以死亡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18世紀,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接種牛豆能讓人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發明了世界上第1支疫苗。過去傷寒、鼠疫、霍亂等傳染病四處肆虐,人類對此束手無策,隨著顯微鏡的發明和不斷改進,科學家發現疾病的元兇原來是細菌和病毒,于是研制了許多對付細菌和病毒的藥物和方法,使許多傳染病的流行得到了遏制,大大提高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食品工業生活中,我們直接和間接的使用了微生物生產很多食品。例如蘑菇、木耳是真菌,我們可以直接食用。釀酒、制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酸菜、面包、饅頭、臘肉等等也都要依靠微生物。微生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我們的食品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不同類型和數量的微生物污染。空氣潮濕、溫暖時,正是各種霉菌生長和繁殖的最佳時期,因此,就出現了發霉的面包,發霉的橘子食物變質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保持干燥低溫就可以防霉。污水和垃圾處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在污水處理廠,人們利用一些微生物處理污水,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利用微生物處理有機垃圾,使之變成有機肥料。動植物新品種人們不僅在顯微鏡下發現了生物的細胞,還發現生物的生長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現象都和細胞有關,在此基礎上,人類成功的培育出許多具有良好品質的動植物新品種。丹尼斯、紫色妖姬、紅娘等鳳梨新品種,月季雜交的新品種,黃瓜新品種,玉米新品種,超級稻,超級小麥,雜交大豆等新品種。6.從古至今人類的觀察工具的發展:肉眼放大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7.人們的觀察范圍又是怎樣拓展的?肉眼:可以看清楚比較大的物體。放大鏡:看清楚較小的物體的樣子。光學顯微鏡:可以看清楚微小世界的微小生物。電子顯微鏡:可以看清楚組成物體更小單位的原子和原子核。8.觀察工具和觀察范圍之間有關系嗎?又有怎樣的關系呢?他們之間是有關系的,觀察工具越先進,觀察的范圍越大,觀察的越清晰。學科網(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