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二單元教材分析.docx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材分析第二單元 地球表面的變化一、單元概述本單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簡稱地形,又稱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復雜多樣、不斷變化。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指向“變化”一詞,即地形地貌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變化呢?教科書通過指導學生親歷觀察、假設、模擬實驗、形成解釋等一系列的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起“地球現(xiàn)今的面貌不是本來就有的,而是經過地球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這一基本認知。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來自課程標準中5-6年級的下列相關課程內容。14.2.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處于不間斷的循環(huán)之中。14.2.3舉例說明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tài)。14.5.1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14.52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14.53說出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15.3.1了解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3.2說出人類不合理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15.3.3舉例說出人類保護環(huán)境的舉措,能夠針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問題提出適當建議。為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本單元在設計上順應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特點,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模式。在單元的起始課,引導學生對主要地形的成因進行假設,埋下探索的伏筆,引發(fā)探究的興趣;在后續(xù)各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親歷相應的一系列科學實踐活動,完善或修正已有認知,逐步形成對地形變化成因的科學解釋,在單元最后一課,帶領學生回顧、反思學習過程,建構起關于地球表面變化原因的新認知。本單元共安排了7節(jié)課。第1課“地球的表面”,作為單元起始課,除擔負明確學習主題的任務外,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亮明“影響地形變化因素”這一觀點的機會,為學生后續(xù)學習提供反思、建構相關科學概念的基礎。本課的設計線索:對地球全貌的觀察陸地內部主要地形的觀察每一個典型地形地貌的觀察。初步讓學生建立一個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們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體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變遷到現(xiàn)今的具體呈現(xiàn)。對地球全貌的觀察,能夠使學生在建立與以往學習內容關聯(lián)的同時,為今后更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埋下一顆探索的種子。第2課“地球的結構”,在前后課之間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本課主要承載兩個任務:一是第1課學習內容的延續(xù),由地球外部形態(tài)的認識延伸到對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學習,包括地球的結構、地殼的組成、地殼的運動等,豐富和完善對地球的整體認知,二是為第3、第4課學習地震、火山噴發(fā)形成原因奠定知識基礎,知道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本課最后安排一個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動,旨在增強學生對地球結構的感知,進一步激發(fā)興趣與培養(yǎng)實踐能力。第3課“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課“火山噴發(fā)的成因及作用”,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是引發(fā)地表變化的內在因素,相對于風、水等很緩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種劇烈變化。兩課在整體安排上較為相似,均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親自觀察,感受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時的現(xiàn)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書中分別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的資料,通過閱讀與研討,讓學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時的真實情景以及給地表帶來的改變。兩課的學習是針對第1課呈現(xiàn)的彎曲巖層和長白山天池兩幅圖片,引導學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學解釋。第5課“風的作用”和第6課“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發(fā)地表變化的外在因素。第5課,研究風的作用對地表的影響。本課主要通過風卷起沙子刮蹭巖石的模擬實驗以及對沙漠、戈壁、蘑菇巖和雅丹地貌等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風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fā)生改變的。通過與地震和火山噴發(fā)對地表影響力的比較,知道風對地形地貌的改變是極為緩慢的過程。本課學習是對第1課呈現(xiàn)的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原因猜測的回應,學生由此認識到風的作用是巨大的。第6課,帶領學生認識水對地表改變所起的作用。本課關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對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影響,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對地表的侵蝕現(xiàn)象是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感知的,而河流對地表的影響與重塑作用是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資料使學生了解的。本課學習是對第1課中黃土高原上的溝壑和黃河入??诘纳持扌纬稍虿聹y的回應,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和閱讀資料等學習方式,最終形成對兩種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學解釋。第7課“總結我們的認識”,是作為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總結和學生認識的提升來設計的。主要安排兩個內容:一是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針對第1課填寫的班級記錄表中的“猜測主要形成原因”進行反思,比較學習前后認識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的學習中獲得的成長;二是探索植物對侵蝕的影響。作為大自然的主要成員,人類的活動也影響著地表的變化。本課通過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植被覆蓋可以減少外力對土地的侵蝕,由此可以增強學生愛護樹木、保護土地的意識一提高他們的自覺性。二、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地球內部運動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地貌的原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的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如風、水等自然作用對地形的改變;有的卻是一個比較迅猛的瞬間,如地震和火山噴發(fā)對地球表面的改變。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huán)。地球表面是崎嶇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災害會對人類產生一定的影響,抗震防災是有方法可循的。人類的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tài),有些活動對地球有積極的影響,有些則是消極影響??茖W探究目標能通過觀察世界地形圖,描述地球表面的整體樣貌。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點,并對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測。會做地震、火山噴發(fā)、風蝕巖石、降雨侵蝕土地以及植被對侵蝕的影響等模擬實驗。會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資料來搜集信息,作為科學解釋的證據。能基于搜集到的證據,運用科學思維,進行科學解釋并展開科學論證,最終形成科學結論。能反思學習過程,不斷調整、完善認知結構,感知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會用科學記錄單的方式表達想法,作為學習反思、形成科學解釋的重要依據??茖W態(tài)度目標具有不斷探索地球表面形態(tài)變化原因真諦的興趣與愿望。敢于提出猜想,并嘗試通過實證的方式證明猜想的正誤。具有尊重證據、樂于與同學基于證據展開科學論證的品質。愿意交流與反思,感受集體智慧的優(yōu)勢??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探索、了解自然帶來的可能與便利。認識到人類與環(huán)境是相互影響的,應自覺保護環(huán)境。單元詞匯地殼: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它以莫霍面與地幔相分隔,具有明顯的橫向不均這一特征。地幔:地殼底部至地表以下大約2900千米處的古登堡面的地球內部圈層。地幔約占地球總體積的83%,總質量的2/3。地幔又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次一級圈層。地核:地球內部構造的中心層圈。指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推測可能是高壓狀態(tài)下鐵、鎳成分的物質。地核又可分為內核和外核兩部分,外核深度為2900千米-5100千米,推測為液態(tài);內核深度為約5100千米以下至地心。地震:地面的震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其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鹕絿姲l(fā):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xiàn)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是巖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侵蝕作用: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運動狀態(tài)下改變地面巖石及其風化物的過程。侵蝕作用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和化學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巖屑和溶解質等風化物被外營力搬往他處的過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其中,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沉積作用:是指被運動介質搬運的物質到達適宜的場所后,由于條件發(fā)生沉淀、堆積的過程的作用。堆積作用:被搬運的物質因外營力減弱或失去搬運能力,以及含溶解質的水溶液受蒸發(fā)或發(fā)生化學反應后出現(xiàn)的積聚過程。其含義比沉積作用更廣,但兩詞經常通用。材料清單地形圖(世界和中國)、橡皮泥(紅、黃、藍三種顏色)、泡沫小盒、保鮮膜、土豆泥、番茄醬、罐頭盒(或不銹鋼小盆)、鐵架臺、酒精燈、護目鏡、巖石(砂巖)、砂紙、泥土、有顏色的沙子、報紙、小桶、自制噴壺、塑料盒、混有少量沙石的濕潤土、有植物生長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圖片、視頻及教學課件等。三、分課時教材分析第1課 地球的表面(一)背景和教學目標本課題目“地球的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簡稱“地形”,又稱“地貌”。常見的陸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球表面的地形不僅復雜多樣,而且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其變化的原因也很復雜,不僅與地球內部構造有關,還與空氣、水、動植物、人類活動等外部因素有關。作為單元起始課,本課為整個單元的學習起到“奠定知識基礎,提供思維線索的作用。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圖”“我國的地形圖”以及各種典型地形地貌的圖片,引導學生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進行觀察,學習描述地形的特點,對地表的各種形態(tài)進行初步的認知。學生在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時,會進一步思考: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五年級的學生對于地形地貌雖然沒有系統(tǒng)的認識,但是他們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旅途中、網絡中、電視中的見聞都會使他們對地形地貌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因此他們可以嘗試對各種地形地貌的成因進行猜測,不僅可以為整個單元的學習提供思維線索,而且也將學生心中的疑惑與教學目標相融合,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點及其變化原因的興趣??茖W概念目標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復雜多樣的,也是不斷變化的。常見的陸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科學探究目標能夠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等資料獲得關于地形地貌特點的信息。能夠用恰當?shù)脑~語描述常見地形地貌的特點。能夠對地形地貌變化的原因進行有依據的猜測。科學態(tài)度目標愿意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發(fā)展探究地形地貌變化原因的興趣??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意識到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世界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中國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典型地形地貌的圖片、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典型地形地貌的視頻、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班級記錄大表、教學課件。第2課 地球的結構(一)背景和教學目標從本課開始,學生將研究地球表面形態(tài)形成的原因。影響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來源可歸納為兩個原因: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本身,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變質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重力勢能,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風化和流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第2課以及后面的第3、第4課,研究地球內部力量對地形地貌的影響。第2課研究“地球的結構”,而第3、第4課主要研究地球內力作用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地震和火山噴發(fā)。地球內部力量的產生與地球內部構造有著緊密的關系。地球由外向內大致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在地球的內部圈層中,地殼與上地幔頂部的固體圈層稱為巖石圈。巖石圈保持在具有黏彈性、高溫可流動的軟流層之上。巖石圈不是一個單一的完整的塊體,而是由板塊構成。全球的板塊共分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在不停地運動,是造成地球表面形態(tài)變化的重要原因。板塊之間相互滑動、碰撞、俯沖,它們的邊緣構成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是地震、火山的高發(fā)區(qū)。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認識地殼的組成,了解地殼運動并通過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本課的學習為后面進一步研究地震和火山噴發(fā)奠定了知識基礎??茖W概念目標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在不斷運動著。組成地殼的巖石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茖W探究目標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來了解地殼運動如何引起地形變化。能夠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茖W態(tài)度目標保持對探究地球內部構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參與地球結構模型的制作活動,能夠與他人合作、克服困難、積極地完成制作任務??茖W、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目標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探索自然、認識自然帶來了可能與便利。(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橡皮泥(紅、黃、藍三種顏色)、地球內部結構的相關資料、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視頻資料、班級記錄表。第3課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一)背景和教學目標在第2課的學習中,學生認識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了解了地殼的組成及運動。本課和第4課,將指導學生通過研究地震和火山噴發(fā)兩種自然現(xiàn)象來認識地球內部的力量是如何改變地形地貌的。地面的震動簡稱為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fā)生的一種地質作用。地震可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有兩種:一種是“構造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的構造活動產生的地震;另一種是由火山噴發(fā)而產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大為方法產生的地震,如工業(yè)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本課主要研究的是“構造地震”。構造地震又稱斷裂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發(fā)生快速錯斷引起的。地下巖石由于地殼的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fā)生形變。一旦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承受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錯開,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發(fā)生地震。構造地震分布廣、危害巨大,強烈的地震能導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與隆升、地表錯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等。大多數(shù)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中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學生對于地震現(xiàn)象并不是一無所知,電視中、網絡中都經常會有關于地震的報道。他們知道地震是一種災害性地質現(xiàn)象,一地震發(fā)生時會對地表形態(tài)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也了解了地殼運動對巖層的影響。但是,學生對于地震產生的具體原因還比較模糊,地震的發(fā)生會導致地形地貌的哪些具體變化也不是非常清楚。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通過模擬實驗對地震的成因建構自己的解釋,通過分析文字、圖片等資料了解地震發(fā)生時對地表產生的影響,搜集地震發(fā)生時如何自救的方法并且制成宣傳海報。通過以上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關于“地震”這一自然現(xiàn)象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原因”到“產生的影響”再到“如何自救”。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于“地殼運動”的理解,為解釋“彎曲巖石”的現(xiàn)象找到更為充分的依據??茖W概念目標地殼運動是地震發(fā)生的原因。地震的發(fā)生會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茖W探究目標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地震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能夠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茖W態(tài)度目標保持對地震現(xiàn)象的探究熱情,樂于參加模擬實驗。能基于證據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形成集體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泡沫小盒、保鮮膜、泥土、水、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第4課 火山噴發(fā)的成因及作用(一)背景和教學目標在上一課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課將研究地球內部力量改變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火山噴發(fā)?;鹕绞怯傻厍騼炔康臒霟釒r漿及伴生的氣體和碎屑物質噴出至地表后冷凝、堆積而成的山體。典型的火山地貌表現(xiàn)為頂部有漏斗狀洼地的椎體孤立山峰,如日本富士山?;鹕絿姲l(fā)是火山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是巖漿活動的一種。巖漿活動可分為兩種方式:侵入作用,巖漿從深部發(fā)源地上升但沒有到達地表就冷凝形成巖石的過程;噴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巖漿從深部發(fā)源地上升直接溢出地表,甚至噴至天空的作用過程。巖漿發(fā)源于上地幔軟流層或下地殼深處,其溫度很高,一般在700-1200,內壓力很大,可以順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上部地殼,或沿著構造裂隙噴出地面?;鹕絿姲l(fā)多具有間歇性。正在噴發(fā)的和人類有史以來常作周期性噴發(fā)的火山稱為“活火山”,其周期可為數(shù)十年或數(shù)百年;人類歷史上無噴發(fā)記錄且已遭嚴重破壞的火出稱為“死火出”;雖長期無噴發(fā)活動,但是還會再噴發(fā)的年輕且完好的火出稱為“休眠火山”?;鹕街饕植加诎鍓K之間的構造活動帶,如環(huán)太平洋大陸邊緣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帶和洋中脊裂谷帶等學生對于火山噴發(fā)的自然現(xiàn)象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于這一自然現(xiàn)象更多停留在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感性認識的水平上,并沒有深入去了解這種地質作用對地形地貌產生的影響,更沒有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其發(fā)生的原因。因此,本課將引導學生對火山噴發(fā)的成因及其對地形地貌的影響進行深入探究。學生將通過對文字、圖片等資料的分析整理來了解火山噴發(fā)給地表帶來的改變,通過模擬實驗探究火山噴發(fā)的成因,了解火山噴發(fā)對環(huán)境的影響。科學概念目標地殼運動是火山噴發(fā)的原因。火山噴發(fā)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對環(huán)境產生巨大的影響。科學探究目標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火山噴發(fā)給地形地貌帶來的改變。能夠通過模擬實驗獲得證據,探究火山噴發(fā)的原因。科學態(tài)度目標對探究火山噴發(fā)現(xiàn)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積極參加模擬實驗,具有基于證據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意識。斗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人類、動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火山噴發(fā)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罐頭盒(或不銹鋼小盆)、鐵架臺、酒精燈、護目鏡、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視頻資料、班級記錄表。第5課 風的作用(一)背景和教學目標在前面2-4課的學習中,學生研究了內部力量對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影響。本課和第課開始研究外力作用對地形地貌的改變。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以太陽能為主。外力作用主要作用于地球的外部圈層和表層系統(tǒng),主要形式是地球外圈的力量對地殼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過程,并對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進行改造。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氣圈是地球外部圈層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大氣圈本身進行著各種各樣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同時還與地球表面的巖石圈發(fā)生著各種復雜的地質過程,即風的地質作用。空氣的運動很復雜,絕對水平運動的空氣是不存在的,因此可以把近水平運動的空氣稱為風。風的地質作用是指氣流對地球表面物質的動力作用及其相關的過程,主要形式有風蝕作用、風的搬運作用及風的堆積作用。五年級的學生對于由“風的作用”形成的地貌并不陌生,他們會從電視、網絡中獲得一些相關的信息,甚至可能去某些地區(qū)旅游過。但是,他們對于這種地貌的形成的具體原因及過程并不清楚。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通過模擬實驗初步探究風蝕作用對巖石的影響,通過閱讀分析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風蝕作用、風的搬運及堆積作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以及了解相關地形地貌的形成過程。科學概念目標風的力量會磨蝕巖石并且搬運巖石破碎物,對地形變化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和變化是緩慢進行的??茖W探究目標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風對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據,并且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會做“模擬風卷起沙子對巖石的影響”的實驗并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茖W態(tài)度目標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意識到探究成果對解答問題的重要價值??茖W、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由于風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巖石(砂巖)、砂紙、實驗記錄單。教師準備:教學課件、風蝕地貌(戈壁、沙漠)照片、雅丹地貌的視頻資料、班級記錄表。第6課 水的作用(一)背景和教學目標水圈作為地球外部圈層之一,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沼澤和地下水等形成連續(xù)的封閉圈層。在太陽能的作用下,水在不斷地循環(huán),循環(huán)所產生的作用力對地表不斷地進行著改造,是外力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研究“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對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影響。地面流水是指流動于陸地表面的水,包括大氣降水、融雪、經由地下重新返回地表的暫時的或常年的徑流水。因此,地面流水包括暫時性地面流水和長期性地面流水。本課的學習也將從這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了解水的地質作用。暫時性地面流水,是在大氣降水(比如降雨)的同時,山體斜坡上向下流動的薄水層及由此形成的無數(shù)細流,隨降雨結東而停止流動。降雨時,會產生無固定水道的細小水流沿斜坡向下運動,同時帶動風化作用所產生的松散物質向斜坡下搬運。雨點沖擊地面的機械作用,加強了斜坡面的侵蝕和搬運能力,產生斜坡的侵蝕作用。在起伏不平的斜坡上,有各種低洼地處,當徑流水匯入低洼地區(qū)后便形成了較強水流,擴大了侵蝕作用,在土壤中形成切溝,切溝相互匯集形成沖溝。沖溝是加速水流的侵蝕而切入地表的溝。沖溝侵蝕是水力侵蝕的形式之一,它切割土地,使土地支離破碎而造成水土嚴重流失。河流是具有一定河道的長期性地面流水,是地球外力作用中最主要的形式,在河流的侵蝕、搬運和沉積過程中,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不斷地被改造。河水的侵蝕作用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下蝕作用使谷底、河床加深,側蝕作用使河道加寬。河水的沉積作用會形成三角洲、沖積平原等地形地貌。降雨、河流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是他們并不清楚地面流水也是改變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通過模擬實驗認識降雨給地表帶來的變化;通過觀察圖片、閱讀資料認識河流對地表的改變;用掌握的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現(xiàn)象,加深他們對“流水”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響地形變化的認識??茖W概念目標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間斷地循環(huán)。雨水降落到地面會侵蝕土地。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這些被侵蝕的泥土在水流緩慢的地方又會沉積下來。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茖W探究目標能通過模擬實驗探究降雨給土地帶來的變化。能夠通過分析、閱讀資料了解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茖W態(tài)度目標積極參與模擬實驗,尊重事實,愿意溝通交流自己的觀點與發(fā)現(xiàn)。提升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茖W、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減少雨水對土地侵蝕的重要性。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泥土、有顏色的沙子、報紙、小桶、自制噴壺、塑料盒。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河流侵蝕、沉積作用形成地形地貌的圖片及資料,班級記錄表。第7課 總結我們的認識(一)背景和教學目標經歷了前面6課的學習,學生分別從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個方面探究了影響地球表面變化的原因,認識了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課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回顧與梳理,意在幫助學生對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其演變形成更加完整的認知。同時,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植被對侵蝕作用的影響,拓展學生對侵蝕作用的認識,并將學到的科學知識與自然界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愛護植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茖W概念目標地球內部力量如地殼運動產生的力,與外部因素如風、水等,都會影響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斜坡上有無植被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茖W探究目標能回顧并梳理出影響地球表面變化的因素。能夠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植被對侵蝕的影響??茖W態(tài)度目標愿意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意識到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tài)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tài),我們要盡量減少對土地的侵蝕。(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濕潤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蓋的土、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大表。四、參考資料地形地貌類型地表形態(tài)簡稱地形,又稱為地貌。從形態(tài)分,主要分為陸地地貌形態(tài)和海底地貌形態(tài);從成因分,可分為內力為主和外力為主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陸地地貌形態(tài)陸地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陸地地貌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但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山地和平原兩種類型。丘陵和山地的形態(tài)無大區(qū)別,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相對廣度小于100米的山地就是丘陵。高原和平原也沒有嚴格界限。盆地實質上是山地和平原兩種類型的組合山地地貌包括山嶺和谷地兩種類型。高出平地之上具有頂、坡、麓三個部分組成的地表形態(tài)叫作山,山頂叫作峰;呈長條狀延伸的山叫作嶺,山嶺的頂部叫作山脊向一個方向延伸的山嶺系統(tǒng)叫作山脈。一條山脈可以包括許多條大致平行的山嶺及其間的谷地。平原又可分為低平原和高平原兩類。通常把絕對高度小于200米的沿海平原和盆地底部平原叫作低平原;地面切割較淺的高原叫作高平原,如我國的內蒙古高原。海底地貌形態(tài)海底地貌也是多樣的,總的說來,海底地貌可劃分成大陸架、大陸坡和大洋底三大陸架是大陸地殼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在構造上是大陸的組成部分。大陸坡是大陸架外緣向深海盆地過渡的一個很陡的斜坡。大洋底是海洋底部的主體部分,約占海底總面積的80%。大洋底的地形起伏也是很大的,在大洋底部有綿延數(shù)千千米的海底山脈(也叫海嶺),把洋底分隔成數(shù)個面積廣大的海盆。海底也有火山,火山露出水面就是火山島。此外,在太平洋的邊緣還有數(shù)千米深的海溝和一系列島弧,海溝和島弧分布的地區(qū)是海底坡度最大、高差極為懸殊的地方。地球的圈層構造地球的物質成分及性質不是均一的,具有圈層結構的特征。地面以上的圈層為外部圈層,地面以下的圈層為內部圈層。一、外部圈層構造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二、內部圈層構造地球的內部以兩個重要的間斷面一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由巖石組成,其底界為莫霍洛維契奇界面。1.地殼地殼的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5千米,大洋地殼平均厚度為7千米。地殼的體積占全球的1%,質量為全球的0.2%。地殼的表層因受大氣、水、生物的作用,可形成土壤層、風化殼和沉積層,厚度在10千米以內。2.地幔地殼底部至地表以下約2900千米處的古登堡面的地球內部圈層為地幔。地幔約占地球總體積的83%,總質量的2/3,可分為上地幔與下地幔。上地幔的物質成分一般認為是由橄欖石、輝石和石榴子石按不同的比例組成的。上地幔100千米200千米處的物質具有較強的塑性變形能力,在動力的作用下可以發(fā)生緩慢的流動,稱為軟流層。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巖石圈。3.地核地核是地球內部結構的中心層圈,指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茖W家推測地核中的物質可能是高壓狀態(tài)下鐵、鎳成分。地核又可分為內核和外核兩部分,外核深度為2900千米-5100千米,推測為液態(tài);內核深度為約5100千米以下至地心。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是指改變地球表面形態(tài)、改變組成地殼的物質(巖石)成分與構造、破壞原來的巖石以及形成新的巖石等的自然作用。一切地質作用都是以能量為基礎的地球的能量系統(tǒng)由太陽能、放射能、物理能和其他能量等構成。沒有能量,地質作用就不可能發(fā)生,但并不是地球的所有能量都會轉化成地質作用的形式。由能量轉化而成的、能夠導致地質作用發(fā)生的力稱為營力。按來源分,營力可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像放射能、動能、重力能、化學能、結晶能等來源于地球內部的能量稱為地球的內能,以內能作為營力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內動力地質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固體地球的內部,部分發(fā)生在固體地球的表層。來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稱為外能,其相應的地質作用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則主要作用于地球的外圈和地球的表層系統(tǒng)。內動力地質作用的形式主要有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巖漿作用和變質作用等方式;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地球外圈對地殼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過程,并對地球的表層系統(tǒng)進行改造。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內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力創(chuàng)造了地表形態(tài)的基本輪廓,即海陸的分異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則進行雕塑加工;內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嶇不平,外力作用則破壞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趨于平夷。二者在地形發(fā)展方向上是對立的,但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過程。內力作用可歸結為隆起和沉降的對立統(tǒng)一。外力作用可歸結為侵蝕和沉積的對立統(tǒng)一。但外力的侵蝕和沉降卻與內力的隆起和沉降相互依存。侵蝕作用主要在隆起的山地高原上進行,沉積作用主要在沉降的平原和盆地內進行,這就是外力和內力的對立統(tǒng)一。內、外力相互斗爭彼此消長的過程,就是地表形態(tài)發(fā)展和演化的過程。著名的長江三峽就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江三峽以雄偉險峻聞名中外它是地殼不斷抬升、流水不斷侵蝕切割形成的,也就是說是內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地震地震的成因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地球內部存在巨大能量的證明。地震的成因相當復雜,各種成因假說也很多,但不管何種成因假說,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地震是由于震源區(qū)物質發(fā)生瞬時位移所形成的彈性波到達地表所引起的震動。一般認為,地震是因為地球內部巖石所承受的應力超過了巖石的強度發(fā)生破裂產生的。地殼上部的巖石是一種彈性物質,容易發(fā)生彈性變形。原始狀態(tài)中的巖石在應力作用下不斷發(fā)生變形,在巖石的彈性應變范圍內,這種變形并沒有釋放能量,而是轉化成應變的形式,并隨著能量的積累使應力和應變不斷加大。每一種巖石都有自己的強度,也有一定的彈性應變范圍,當?shù)厍騼炔繋r石所承受的應力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彈性應變范圍時,巖石便發(fā)生破裂,同時由于彈性回跳而發(fā)生震動,地震就發(fā)生了。地震過后,地球內部的能量得到了釋放,但巖石的斷裂變形卻無法再恢復。震源即地震發(fā)生的地點。震源實際上并不是地球內部發(fā)生地震的一個點,通常是一定范圍內遭到破壞的巖石。震中震中是地震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點,也是震源與地表最近的距離,通常在震中附近地區(qū)地震的破壞程度最大。震級震級是按照地震本身強度而定的等級標度,與地震釋放大量的能量大小相關,常用M表示。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震級就越大。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對地表的破壞程度,它是根據地面的破壞程度來確定的,一般分為12級,12級烈度是毀滅性的。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有許多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形成許多地質現(xiàn)象。地面變形是地震作用最常見的結果,除了隆起、錯動、旋扭等各種變形外,還可能引起地裂縫、地面陷落等變形。震區(qū)及其周圍地區(qū),出現(xiàn)大量的裂縫帶、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等。由地震引發(fā)的山崩和滑坡規(guī)模往往很大,造成次生災害。地震中由于山崩或滑坡所形成的垮塌物經常會堵塞河道,形成湖泊堰塞湖。風化作用在溫度、空氣、水和生物共同的作用下,形成巖石的破壞變化過程叫作風化作用風化作用使堅硬的巖石變成碎小的石塊、沙子和黏土。風化作用可分為物理風化作用(也叫機械風化作用)和化學風化作用(包括生物化學風化作用)。一、物理風化作用堅固的巖石機械地崩解為各種大小不同的碎塊和微粒,而組成巖石的各種礦物的化學成分沒有發(fā)生變化,巖石的這種被破壞過程叫作物理風化作用。溫度變化是引起物理風化的主要因素,巖石受熱體積膨脹,冷卻時體積收縮。由于巖石表層和內部受熱不均,因而產生巖石表層不均勻的膨脹與收縮,膨脹時產生平行于巖石表面的裂隙,收縮時又產生垂直于巖石表面的裂隙,這樣巖石便慢慢被剝離破碎了。當有水滲入巖石的裂隙縫里并在那里凍結的時候,水體積膨脹,對巖石的縫壁產生巨大的壓力,能使堅固的巖石發(fā)生劈裂,這種現(xiàn)象叫作冰劈作用。生長在巖石裂縫中的植物的根所發(fā)生的機械破壞作用,也是物理風化作用的一種因素。二、化學風化作用組成巖石的礦物成分在水、空氣和生物活動的作用下,發(fā)生化學分解作用,形成新的礦物,改變了原來巖石的化學成分,巖石的這種變化過程叫作化學風化作用。引起化學風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水和空氣中的氧氣及二氧化碳。巖石的礦物成分遇到空氣和水中的游離氧便發(fā)生氧化作用,形成新的礦物,比如黃鐵礦經氧化后變成褐鐵礦水對巖石能起水解作用,例如正長石被水解變成高嶺土。水對巖石還能起溶解作用,特別是水中的二氧化碳,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最為普遍,例如石灰?guī)r被溶蝕形成巖溶地貌。生物的活動也能引起巖石的化學分解,比如定居在巖石表面的苔蘚、地衣和細菌常分泌出的有機酸,以及植物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酸,都對巖石有分解作用??傊鞣N巖石在化學風化作用下,逐漸遭到分解破壞,一方面形成不溶性黏土礦物,殘留在原地;另一方面還可形成一些可溶性物質隨水流走,被搬運到其他地方。風的地質作用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大氣圈本身進行著各種各樣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同時還與地球表面附近的巖石圈發(fā)生著各種復雜的地質過程,即風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是指氣流對地球表面物質的動力作用及其相關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破壞地表巖石,使之破裂、粉碎、磨蝕,并把地表的松散物質搬運到其他地方沉積下來,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觀。風的這些作用過程統(tǒng)稱風成作用。一、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吹蝕作用是由氣流壓力的直接作用,使地面松散巖石遭到破壞、粉碎或被吹走的作用。實際上,風的吹蝕作用很少單獨進行,通常是與磨蝕作用一起發(fā)生的。風夾雜著一些硬顆粒對地面巖石的破壞過程稱為磨蝕作用。磨蝕作用在狹窄的山谷、大裂縫帶以及被烘熱的沙漠盆地最為強烈,因為這些地區(qū)經常產生粉塵渦流,這種渦流裹挾地表由物理風化形成的松散物質,并向上拋起、打碎,這種作用反復進行可使地面逐漸變深,形成盆地,長期作用的結果會使盆地越來越深。新疆的吐魯番盆地就是這種作用形成的。風力吹蝕和磨蝕,會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二、風的搬運作用風的搬運作用具有很大的意義。風從地表揚起的松散碎屑物,可以長時間懸浮在大氣中,并隨著大氣環(huán)流漂浮到世界各地。風的搬運能力極其強大,持續(xù)強勁的優(yōu)勢,風可以使碎屑物翻山越嶺,進行長距離的搬運,搬運距離與風力和碎屑物的粒度有關。三、風成堆積由風的沉積作用所形成的堆積物稱為風成堆積。風在運動過程中能量將逐漸減弱,其搬運能力也逐漸減小,各種不同粒度的碎屑物也逐漸沉積下來。風的沉積作用會形成沙丘。新月形沙丘是沙漠中常見的地貌,迎風坡凸而平緩,背風坡凹而較陡。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地面流水是指所有流動于大陸地表的水,包括大氣降水、融雪,經由地下重新返回地表的暫時的(或常年的)徑流水。地面流水是大陸表面最主要的外動力地質作用形式,也是改造大陸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動力。地面流水在山區(qū)通過侵蝕作用,形成深切地貌,使地面逐漸降低;在平原或低洼的盆地地區(qū)則通過沉積作用,使地面上升,其結果是不斷地夷平地球陸地表面。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包括對地表巖石的侵蝕、搬運和沉積等作用,這些作用的總和稱為水流作用,其作用的產物稱為沉積物。地面流水作用的強度取決于水流的流量和流速。一、河流的剝蝕作用河流是地面流水的主要類型,河流剝蝕作用又稱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以機械侵蝕作用為主,化學溶蝕作用占次要地位。按侵蝕作用的方向不同,河流侵蝕作用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河流的下蝕作用是指河水及其所攜帶的碎屑物侵蝕河床底部巖石使河床降低、河谷加深的作用。在河流下蝕作用強烈的地區(qū),河谷不斷加深,其加深的速度遠遠大于拓寬的速度,結果造成谷坡的高度遠遠大于谷底的寬度,河谷橫剖面呈V字形,故稱V形谷。河水及其攜帶的碎屑物質對河床兩側和谷坡產生的破壞作用稱為側蝕作用。側蝕作用的持續(xù)進行會使河谷不斷展寬、河床變得越發(fā)彎曲。河流側蝕作用的原因是河流進入彎曲河段后,主流先偏向凹岸,河水的運動進入單向環(huán)流狀態(tài),河水及其中的碎屑不斷沖擊凹岸使得凹岸節(jié)節(jié)后退。由于受河水向下游運動的慣性影響,側蝕作用最強烈的地點不是河道彎曲最大的彎頂,而是彎頂稍偏下游。凹岸被侵蝕下
- 關 鍵 詞:
- 2021 新教 科版五 年級 上冊 科學 第二 單元 教材 分析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