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21《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教案(張老師獲獎作品).doc
人教版(七上)教學設計第21課:讓我們共同感受歷史教 學 設 計課題:七上 第21課 中國姓氏文化學校:班級:教學目標課標初步了解學習和認識歷史的途徑與方法,理解學習歷史有助于對事物發展的認識,有助于對現實社會生活的認識。三維目標知識與 能力(1)通過對中國姓氏起源的探究,使學生了解幾種普遍的姓氏形成方式。(2)通過對姓氏分布與變遷的探究,使學生理解由于人口遷移、民族融合,姓氏發展演變的過程。過程與 方法(1)課前學生通過網絡查尋、文獻查閱、采訪調查等形式搜集資料,并按姓氏起源、分類、分布、變遷等幾個角度整理資料,掌握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學習方法。(2)課上教師從姓氏文化角度切入,引導學生通過史料、微課、智能手機網上查閱、UMU信息技術等多種教學手段對姓氏形成的過程進行分析研究,使學生初步形成論從史出的史證意識,培養學生疏理歷史現象、歸納整理歷史知識和分析處理歷史問題的能力。(3)利用姓氏地圖和白板功能對姓氏分布進行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通過地圖獲取相關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4)通過動畫和歷史劇的表演,加深學生對姓氏發展演變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姓氏起源與發展過程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姓氏的形成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會運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2)通過對姓氏文化尋根,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和社會變遷,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樹立中華諸姓共同創造中華文明、振興中華民族的觀念。(3)通過對自己姓氏的源流,家族名人的探究,使學生繼承和發揚前輩的優良品質,宏揚中華民族敬祖尊宗的傳統文化。(4)通過師生共同解讀家規、家訓和教師寄語,使學生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魅力,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重點了解姓氏的區別與特點,認識中國姓氏形成的源由。難點對中國姓氏發展過程的認識。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情況來看,對姓氏文化現象進行探討與分析,相關的文化信息進行分類與整合,存在一定難度。因此需要教師及時給予指導。知識結構第21課 中國姓氏文化分類變遷名人分布起源姓氏教學過程授課環節教學設計設計意圖明確目標學習人教版七上21課活動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通過姓氏文化的探究,感受歷史演進的脈搏。通過播放百家姓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姓氏文化的興趣,進而提出本課的主題:姓氏文化的探究。【激趣設疑 導入新課】教師播放百家姓視頻,讓學生感受姓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合作探究 講授新課】III【課堂小結 升華主題】【延伸拓展 感悟歷史】一、姓氏起源1.姓氏起源組展示探究成果,學生通過微課梳理姓氏起源相關知識。(1)姓的由來(2)氏的由來(3)姓氏合一二、姓氏分類1、姓氏分類組匯總講解幾種普遍的姓氏形成現象。2、各小組代表介紹自己姓氏的由來。(王姓、李姓、宋姓、韓姓、張姓),學生利用手機上網查閱自己姓氏的由來,利用UMU學習群分享研究成果。(1)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熊、馬、牛、羊、龍、鳳、水、花、葉等。(2)以朝代名為姓氏。夏、商、周、秦、漢、魏、蜀、吳、晉、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3)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齊.楚.燕、韓、趙、魏、秦、魯、晉、宋、鄭、吳、越、陳、衛、蔡、曹、胡、許等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皆成為今天常見姓。(4)以山名、河名為姓氏。喬、黃、等。(5)以居住地名、方位為氏。如東郭,南宮、百里、西門、郭、丘、尹、常等。(6)以擔任的官職為姓氏。如史、倉、庫、司徒、侯、王、太史、上官、錢、士、司馬等。(7)以職業技藝為姓氏。如巫、屠、優、卜、陶、張、顧、甄、匠,尉,施等。指導學生通過史料、圖片、微課等多種教學手段突出本課重點,降低理解難度,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分析處理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結合課前探究和切身實際,對姓氏命名的幾種方式進行歸納整理,使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是緊密相連的,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表述歷史事件的能力。三、姓氏分布1、姓氏分布組利用姓氏地圖講解姓氏分布特點。2、利用白板和地圖繪制班級四大姓氏的分布情況。通過umu學習群直觀展示班級其他同學的姓氏分布。利用umu學習群反饋探究成果,史地結合,以圖說史,使學生初步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四、姓氏變遷1、姓氏變遷組通過動畫講解姓氏變化的原因。2、學生通過歷史劇表演體會姓氏變化所反映的民族融合問題。(1) 皇帝賜姓:鄭成功,原名鄭森,南明把他賜姓朱,因為這個姓不能直接稱呼,所以被人稱為“國姓爺” .(2)為避諱、避難而改姓的避諱丘姓因避諱孔丘而改為邱姓.避難司馬遷下獄時,本族人紛紛改姓避禍,有的在司字旁加一豎該形同,有的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3)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鮮卑姓為漢姓,如將拓跋氏改為元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丘穆陵改為穆氏、獨孤改為劉氏、賀樓改為樓姓等等,一共改了144姓;還有滿族姓氏改為漢姓的。愛新覺羅演變成了今天的金或者艾,著名歌手那英,她的那姓就是滿族葉赫那拉氏演變而來。五、姓氏名人1、 各小組同學介紹相關姓氏名人并講述名人典故。2、 師生共同解讀家規家訓。1、教師結合圖片概括總結,情感升華。教師出示百家姓研究二維碼,思維拓展,提出探究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掃碼關注。通過動畫和歷史劇表演,使學生親身體會姓氏文化的變遷及其后所蘊含的民族融合問題。通過對圖片、史料的解讀,使學生認識到家規家訓中積淀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先人優良品質,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宏揚傳統文化。通過優美的文字與圖片對本課內容概括總結,實現情感的升華,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發奮學習,復興中國夢的愛國主義精神。思路引領,啟發思維,深化理解,知識提升。教學反思本課是新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節活動課,我選擇了和學生切身相關的“姓氏”文化作為研究的主題,這一選題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因此學生在課前布置時的學習熱情較高。由于姓氏文化內涵豐富,涉及內容龐雜,所以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的取舍。確立了對“姓氏”起源、分類、分布、變遷、名人等五大主題的探究,課前將學生按班級排名前四位大姓(王、李、宋、韓)分成四個小組進行研究,其他學生根據興趣指向自愿選擇分組,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書籍、采訪長輩、查看家譜等多種途徑對主題進行探究,旨在挖掘學生學習潛能, 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體驗歷史學習的樂趣,學會多渠道查找搜集、篩選整理歷史資料,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使學生形成身邊時時處處有歷史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名人志士高風亮節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洗禮和人格塑造,在學生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中,凸顯了人文關懷和時代特征。由于本課的教學內容多,在時間的把控方面,還有一些處理不到位的情況,最后對學生探究的評價總結,處理的有些草率,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