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吳老師獲獎作品).doc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交融課題解讀:本課是新授課。教學內容主要為老師自己選編整合而成。選材主要來自人教版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中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民族的內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和文化、秦統一中國、百家爭鳴、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等課及中國通史(白壽彝主編的12卷版)中的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為期369年社會動蕩、政權林立的分裂時期。北方,本課主要指黃河流域。民族大交融,指的是內遷至黃河流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和漢民族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過程。 學情分析:一、學生心理方面:初一學生想象力豐富,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思維的積極性很容易被激發出來。二、學生能力方面:初一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歷史學習、積累,對歷史問題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并有自己的見解。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加強。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表現與影響,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解讀圖片、表演歷史劇等方式,再現民族大交融的具體表現。通過分組討論的方法,探究民族大交融的影響。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要方面,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樹立自信開放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點:民族大交融的表現。教學難點:民族大交融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同學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班上有少數民族的同學嗎?現在我們不同民族的同學,同在一個教室上課,相處友好。魏晉南北朝時期,幾個古老的,各民族之間是如何相處的呢?今天的課就給大家揭開這個謎底。讓我們先學習一個微課。微課導入: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現今有漢、滿、蒙、壯、藏等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長期雜居相處,共同譜寫著中華民族恢宏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歷史上,還出現過其他古老的少數民族,在距今約18001500年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五胡內遷”,五個主要的少數民族從北方草原、西北荒漠遷徙而來,帶著他們獨特的文化傳統而來,帶著他們對漢文化的仰慕之情而來,來到黃河流域,與漢族雜居相處。漢民族與內遷的少數民族從生產到生活、從政治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相互吸收。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究竟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呢?接下來我們聽聽內遷民族的代表,匈奴族劉聰的心聲。匈奴族代表劉聰:我們匈奴族原本是生活在遙遠的北方草原和茫漠地區的游牧民族,我們世代逐水草而居,以放養馬、牛、羊等牲畜為生,我們會騎馬射箭,這是我們的生存本領,我們是勇敢的民族,可是我們的首領單于說我們故鄉植被稀疏、氣候寒冷,是苦寒之地,所以,單于率領我們南遷到黃河流域。在這里我們碰到了其他四個少數民族,鮮卑、羯、氐、羌,我們五個內遷民族的首領紛紛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國家,一共有16個國家。黃河流域的確土地很肥沃,地里長滿了莊稼。可是很多莊稼我們不認識。漢族人很溫和很有禮貌的樣子,他們住的地方也很講究。可是我們看起來跟他們太不一樣了,我們怎樣才能很好地在黃河流域的生活下去呢?謝謝劉聰的傾訴,內遷的少數民族要想在黃河流域生活下去,那要多了解這一地區。我再請一位漢族的代表,跟我們介紹一下他們的家鄉黃河流域。漢族代表:黃河流域孕育了我們漢族的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上游有關中平原,中下游有華北平原,是農業經濟很發達的地區,我們種植的莊稼種類豐富,所以劉聰說很多莊稼他不認識,這很正常。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國家,定了都城,在公元前2070年,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這是夏朝的都城。我們有很完善的政治制度,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創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都城也定在黃河流域。同時黃河流域也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孔子誕生于春秋時期黃河流域的魯國,創立了儒家思想文化,漢族子弟大多讀儒家經典著作,劉聰說的漢族人很溫和很有禮貌,就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其實我們漢族人對內遷民族也充滿好奇,他們的飲食起居和穿著服飾很特別,我們也很想感受一下。可見,內遷民族和漢族的差異很大。如何面對這種差異?誰能給個建議?學生回答:內遷民族向先進的漢族學習。學習農耕、學習制度和文化。漢族向內遷民族學習,學習他們的生活習俗。讓我們共同再現當時各民族相互學習的盛況。下面請同學們圍繞學案,分小組討論。然后每小組派一名同學上來展示。學案資料: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體現1、學習漢族的農耕生活:第一組:這是鮮卑族北魏墓室的壁畫,它反映了鮮卑族學習掌握了漢族的牛耕技術。而揚場指的是莊稼收割之后,用木锨將谷物揚起,讓子粒脫殼去塵,也是農業生產的一個環節。這都說明鮮卑族從漢族人那里學習會種莊稼。第二組: 這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墓室壁畫采桑圖,這個少數民族婦女正在采摘桑葉,大家知道,桑葉是養蠶的。游牧民族本來是不會這個技術的。這幅壁畫反映了少數民族學會了養蠶繅(sao)絲。后趙的建立者羯(jie)族人石勒,重視農業,要求官員勸課農桑。農桑方面做得突出的,予以獎勵。第三組: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可讓人意外的是,這部書是鮮卑族北朝人賈思勰撰寫的。賈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整理古書中記載的農業知識,采集民間歌謠言、汲取農民的生產經驗,撰寫了這本書。可見當時少數民族對于學習農耕的重視。2、學習漢族的封建制度:第四組:五胡在內遷前,他們的首領一般為:匈奴單于、鮮卑大人、羌酋、氐帥、羯王。內遷之后五胡建立的政權,仿效漢族政權,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為“皇帝” 。匈奴人劉淵建立了前趙之后,設置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司徒、司空、司馬。這些都是漢朝官職。3、學習儒家文化:第五組: 氐族人苻堅建立前秦后,挑選精通儒家經書的人擔任學官,他經常提一些五經中的問題同學生討論。鮮卑族北魏王朝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國,所以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比如:北魏孝文帝元宏、孝明帝元詡、孝武帝元修、孝靜帝元善見等。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為她守孝三年,以示孝道。4、內遷民族為漢族帶來新的生活習慣: 第六組: 秦漢及以前漢族人一般席地而坐,沒有專門的坐具。魏晉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帶來了胡床,胡床其實就是一種可以折疊的椅子,一般行軍打仗的時候攜帶的。后來漢族人接受了胡床,并發展為凳子、椅子、高腳床等家具。所以我們才能看到300多年后,南唐的這幅圖,里面的坐臥家具很豐富。第七組: 這都是關于飲食方面的,第一幅圖中是兩個漢族婦女在制作蒸饃和烙餅,第二幅圖兩個漢族士大夫正在烤肉吃,第三幅圖中使我們生活離不開的胡椒、大蒜、蔥。其實,蒸饃、烙餅、烤肉、胡椒、大蒜、蔥早先都為少數民族食物,是隨著少數民族內遷,傳入黃河流域的,漢族人也喜愛并學會了制作這些食物。第八組: 緊窄的褲褶服原是少數民族的服飾,這種服裝的優點就是便于行動,尤其是騎馬時,非常靈活。在南朝時,這種褲褶服在漢族人中間很流行。這是少數民族帶給漢族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5、內遷民族向漢族學習的生活方式:第九組: 兩幅圖反映的內容,無論是孝文帝及大臣,還是少數民族貴族都穿的是剪裁很寬松,袖口很夸張的漢服,說明內遷的少數民族受漢族的影響,穿漢族服飾,以穿漢服為美,以穿漢服為榮。6、歷史劇當時黃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學習的潮流中,學習漢族最徹底的當數鮮卑族。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歷史劇,這段歷史劇取自495年北魏孝文帝在都城洛陽的一次早朝。歷史劇:北魏孝文帝早朝人物:高陽王雍 咸陽王禧 尚書左仆射(ye)李沖 任城王澄 孝文帝元宏 兩個宮女臺詞:孝文帝:諸位愛卿,我們鮮卑族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的分裂局面,這個統一局面來之不易。大家希望我們魏朝能與商朝周朝齊名,還是讓漢朝晉朝獨自超過前代?眾大臣:希望我們魏朝能與商周齊名。孝文帝:中原的風俗文化與我們鮮卑等族不同。我們只有帶領內遷的民族一起學習漢族的風俗文化,才能在中原地區立足,我們才可能將江山社稷傳給子孫后代。眾愛卿有什么提議?任城王澄:皇上希望臣民做到的,我們做臣子的要首先做到。要求全魏做到的,我們洛陽要先做到。孝文帝:愛卿所言極是。高陽王雍:以后要禁絕鮮卑語和其他民族語言,一律使用漢語。孝文帝:甚好。從今以后要講漢語,尤其是在朝堂之上。以后朝堂之上故意不講漢語的官員,30歲以內的,一律免官。眾大臣:遵旨。左仆射李沖:鮮卑的姓多位復姓,以后可以學習漢族,改為單姓。孝文帝:好。我們拓跋家族是鮮卑第一大姓,拓跋也要改。咸陽王禧:皇上英明蓋世。我提議,可以鼓勵鮮卑族和漢族聯姻,真正成為一家人,這樣可以消除心理隔閡。孝文帝:愛卿的提議有遠見。各位愛卿,以后你們家有達到婚配年齡的子女,主動與漢族聯姻的,朝廷將有獎賞。眾大臣:謝皇上恩典。孝文帝:去年朕已頒布詔書,要求官民都穿漢服,但是現在還有不少百姓不穿漢服。洛陽作為都城,應嚴格管理城內的百姓。朕昨天從前線回到洛陽城,見車上婦女,戴著帽子穿著小襖,還是按鮮卑舊俗穿戴,你們這些做大臣的為什么不責令他們穿漢服?任城王澄:現在穿鮮卑服飾的是極少數,穿漢服的是多數。眾大臣:是的,只有少數還在穿鮮卑服飾。孝文帝生氣地說:哼,什么話,難道還想滿城都穿戴鮮卑服飾嗎?眾大臣:臣等知罪。并用手拭汗,滿臉惶恐。孝文帝:列位大臣謹記,孔圣人說“言必信,行必果”。朝廷律令頒布了,就要嚴格執行。眾大臣:遵旨。孝文帝:退朝。這次早朝的決議有力地推動了鮮卑族的漢化,內遷的鮮卑族最終完全融入中華民族。在魏晉南北朝長達360多年的時間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盛況。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交融會有什么影響呢?對民族關系,對黃河流域的經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可從民族關系、統一多民族國家等方面來討論)學生回答:影響有,一、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二、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增進了民族團結;三、北方各民族大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等。學案資料: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響少數民族通過學習漢族的農耕技術、政治制度、儒家文化,及民族間相互通婚,增進了對漢民族的了解,有利于縮少民族間的差異。可以使各民族人民在心理上,民族隔閡和偏見減少,緩和了民族矛盾,增進了民族團結。有利于黃河流域經濟的發展。北方各民族大交融,胡服、胡床、胡食和的傳入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為以后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課堂總結:后來,在遼宋夏金元時期又出現了一個大的民族融合時期,才形成我們今天的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是一個自信開放的民族,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民族,古往以來,中華民族敢于向周邊民族敞開懷抱,樂于向周邊民族展現魅力,勤于吸收異域文化。中華民族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如濤濤江海,奔流不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關 鍵 詞: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編版七上 歷史 19 北魏 政治 北方 民族 交融 教案 老師 獲獎作品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