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5《青銅器與甲骨文》教案(馮老師獲獎作品).docx
人教版(2011版課標)七年級上冊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廈門市金尚中學 陳思思課標: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主題:文化傳承 文明象征1、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夏、商、西周青銅制造業(yè)的基本史實和特點。知道著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發(fā)現(xiàn)的基本史實和影響。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培養(yǎng)觀察、想象、歸納和概況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觀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銅器與甲骨文的圖片,了解史實,思考夏、商、西周時期青銅制造業(yè)的特點和甲骨文的造字特點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認識,理解夏、商、西周時期高度發(fā)達的文明,明確中華民族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強大生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4.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的造字特點及影響5.難點理解青銅器文化和甲骨文文化是文明的象征2、 教學策略1.教法選擇圖片法、比較法2. 學法指導通過對甲骨文、金文的學習,明白它們的含義,學會辨認甲骨文和金文的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關系3、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目的導入:前兩天廈門經(jīng)歷了一場史上最強的臺風莫蘭蒂,臺風過境后,廈門人展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紛紛出門自救,展現(xiàn)了自己作為文明城市的一員,請問你們所理解的文明是什么?(展示幻燈片)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tài)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升華。考察一種文化是否已經(jīng)過渡至文明階段,國際公認的有幾個標準:1.城市的建立;2.文字的產(chǎn)生;3.獨特、發(fā)達的禮儀文化;4.人造金屬器的存在,即有一定的金屬冶煉技術。四個基本特征中城市的產(chǎn)生是最為重要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滿足后三者中的其二便可基本確認為一種人類文明。(提問今天我們學習的課程你內容符合文明的幾個標準?指出:夏、商、西周時期是中國早期國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fā)達的文明(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看青銅器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文明?(展示幻燈片)介紹青銅器的種類并加以介紹介紹青銅器的功能,指出青銅器的功能由食器等發(fā)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類型和數(shù)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備課資料:相傳天子九鼎,既周天子以外,其他的官兒最多有用七個鼎、六個簋的那些是諸侯,他們就吃不到鮮魚和鮮臘了;接下來的卿大夫用五只鼎、四只簋的,第一鼎盛羊肉,還有豬、魚、臘、腸胃等等;再接下來的上士就只能用三個鼎、兩只簋,只能吃豬肉、臘肉和魚肉了;下士則更慘,只能用一鼎一簋,只能吃豬肉,再能吃也沒的吃。如此遞減到平民百姓,就只能吃魚肉或者用魚肉來祭祖了。故而老百姓也被稱為魚肉百姓。這也是周公立下的規(guī)矩,稱為列鼎制。(過渡)在眾多的青銅器中有一個青銅器尤為珍貴,它就是司母戊鼎,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它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據(jù)估計制造它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要二三百名工匠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提問:鼎象征著王權,請問有什么是關于鼎的成語?備課資料青銅是后人叫的,春秋之前,青銅被稱為“金”、“吉金”。這種“金”的生成,先是從“土”(礦石)中選料,通過“木”生“火”而把礦石冶煉為熔液體“水”,再把熔液澆鑄入模范,經(jīng)冷卻而成銅器。在這個過程中,“五行”的互動合力,才使“吉金”得以生成。(提問)西周后期,在鼎等青銅器鑄造的文字稱為什么?(過渡)我們今天還要介紹比金文還要早的文字甲骨文(幻燈片顯示)豆和食的文字演變,并加以解釋指出: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它已經(jīng)具備了文字的基本結構,許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提問)為什么叫做甲骨文?指出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具有偶然性,播放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提問:從視頻中你學到了什么精神?(提問)甲骨文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商朝的文明?(指出)甲骨文記錄了商王卜卦的結果,內容豐富,它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最完整的文字,對中國的文字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要求學生在書本上劃線)(幻燈片展示):我們今天介紹了商周時期的文明象征青銅器與甲骨文。其實在同一時期世界上還存在著幾個文明,如赫梯文明、邁錫尼文明以及印度文明,它們都曾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文明,但因為種種原因都消逝了,只有中華文明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幻燈片展示)中國結教師總結:最后我想以一種代表中華文化的事物結束本課。這是中國結,我想它代表的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一種歷史的聯(lián)結,人類的記事方法經(jīng)歷了繩結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洗禮,一直到今天的電腦時代。中國結漸漸地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這個結也是一種文明的凝結。因為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團結締造的,就像是今天所介紹的青銅器與甲骨文文化,它們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文明的象征,作為今天的你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我們中華文明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下去。思考后回答:文明是禮儀;知識豐富;宗教信仰等等閱讀課文后回答:符合第2文字的產(chǎn)生和第4人造金屬器的存在閱讀課文,提取信息回答:從青銅器的數(shù)量、種類功能上體現(xiàn)聽教師講解討論后回答: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閱讀課文:了解泥范鑄造法學生閱讀后回答:金文討論這兩個文字是什么?并指出甲骨文造字的特點閱讀課文后回答:甲骨文是商朝時期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象形文字觀看視頻,并體會回答:善于研究、鉆研、善于觀察、思考等精神討論后回答:從內容上,甲骨文的內容十分豐富在書本上做筆記聽教師講授凝聽,體會從學生的直觀感受導入新課解釋定義培養(yǎng)學生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概況歷史信息的能力豐富課堂知識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討論交流的能力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了解青銅工藝體現(xiàn)了當時的文明程度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以及概況歸納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了解歷史名詞的嚴謹性學習古人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做筆記的習慣拓展學生知識,增強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升華主題4、 板書設計數(shù)量多種類豐富功能多樣技術高超(代表)第5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5、 作業(yè)布置簡答題1、 寫出青銅器的特點2、 寫出甲骨文的特點6、 課后反思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在教材內容基礎上加以延伸,以主題為線索,加強學生人文教育。效果較好。但在導入上還比較生硬,在學生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比較欠缺,缺乏學生主動學習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由于教學內容較多,導致學生的思考的空間較少。含義造字特點影響文化傳承文明象征
- 關 鍵 詞:
- 青銅器與甲骨文 人教部編版七上 歷史 青銅器 甲骨文 教案 老師 獲獎作品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