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2《原始農耕生活》教案(孫老師獲獎作品).doc
原始農耕生活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1、課程名稱:原始農耕生活,是2016年人教最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2課的內容;2、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課時,40分鐘;3、本課的學習對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具有重要的意義。二、教學目標分析1、知識與能力(1)掌握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的基本特征,這是本課的重點;(2)初步理解原始農耕經濟的生產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原始農業的出現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物,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2)通過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初步形成提取圖片信息和歷史想象的能力;(3)通過簡單的表格對比分析,形成初步的歸類、比較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結構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體會古人的探索精神;(2)體會祖國原始先民創造原始農耕文化的艱苦條件,對祖先在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做出的偉大貢獻產生敬仰之情。三、學情分析(1)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形象思維比較強, 所以本課將采取展示實物資料的形式來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了解。(2)學生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原始社會的知識。對氏族公社時期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的了解;(3)學生閱讀歷史圖片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還比較弱,還沒有養成閱讀歷史圖片的自覺習慣;等等。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實物資料、歷史圖片,閱讀參考資料和教材,引導學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場面,使學生對原始農耕生活形成具體形象的印象。教學難點: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教材專門為這節課制作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微格教室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大米,引導學生知道其來源農作物為水稻,緊接著再由水稻引入農業,最后把學生帶入原始農耕時代。學生活動:觀察實物材料,讀出實物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信息,并闡釋歷史現象,并與教師、同學交流。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實物材料和圖片,培養學生初步的識物和讀圖能力,和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二)講授新課展示圖片(如下圖)【關鍵環節】展示本圖的意圖在于讓學生知道半坡文化遺址位于北方,河姆渡文化遺址位于南方。同時,引導學生知道南北方的環境差異(北方:干燥、少雨、冷;南方:潮濕、多雨、暖),進而為本課重難點的講解提供重要切入口!通過表格(如下圖),讓學生先自習課本第一目和第二目相關內容,填完下面表格,同時采用師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完成對本課重難點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生活特征的學習。1、 半坡原始居民學生活動:先通過自習課本第一目,讓學生先回答第一個空(距今時間)和第二個空(活動區域);并通過第二個空讓學生知道半坡遺址位于中國北方,這樣為下一個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即半坡居民居住環境、掌握的生產用具和種植主要農作物打下基礎。教師活動:學生知道半坡遺址位于北方,知道北方氣候干燥、少雨,相對比較冷,推出半坡居民為什么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面,同時,通過展示半地穴式房屋的構造,讓學生更好更生動的展握這個重要考點。緊接著通過學生回答半坡居民展握什么生產用具,得出其使用磨制石器,隨即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精美,技術水平更高,進而通過對比知道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再次切中重要考點。通過學生回答其他關于半坡居民使用的生產用具,讓學生知道原來半坡居民和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一樣都過采集漁獵生活,但是所不同的是,半坡居民找到或是發明了更加穩定的食物來源方法,即發展出來原始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進而又可以根據環境分析為什么半坡人主要種植粟而非其他農作物(在這個過程中切入實物資料狗尾巴草,讓學生知道狗尾巴草是粟的祖先,而粟也稱谷子,其收獲物去殼后稱小米,進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緊接著,讓學生知道原來在物質生活得到一定改善的前提下,我們的原始手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發展,發展出了制造彩陶等等技術。尤其是彩陶技術,特別需要圈點。因為制陶技術的掌握,使我們的農耕生活得到進一步發展。2、河姆渡原始居民學生活動:先通過自習課本第二目,讓學生先回答第一個空(距今時間)和第二個空(活動區域);并通過第二個空讓學生知道河姆渡遺址位于中國南方,這樣為下一個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即河姆渡居民居住環境、掌握的生產用具和種植主要農作物打下基礎。教師活動:學生知道河姆渡遺址位于南方,知道南方氣候潮濕、多雨,相對比較暖,推出河姆渡居民為什么要居住在干欄式房子里面,同時,通過展示干欄式房屋的構造,讓學生更好更生動的展握這個重要考點。并且知道為什么河姆渡人要住在這種房屋里。另外,本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河姆渡人還展握了制造木結構水井的技術,木結構水井也是目前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木構水井。這項技術的掌握,也意味著我國的原始居民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對于人類發展史來說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緊接著,還要讓學生知道我們為什么河姆渡人主要種植水稻。讓他們知道水稻在河姆渡遺址的大規模種植也與氣候有關。最后,還要讓學生知道骨耜的使用情況,主要通過觀察圖片得出相關信息。說明:第一目和第二目之所以選擇類似的講解方法講解,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對比更好的展握相關內容,明白兩個遺址主要特征的區別和相同點。3、原始農業的發展本目主要采用朗讀做題形式完成,考慮到本目主要是總結性的內容,而第一第二兩目的解釋已經相當清楚,所以本目就有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和做題來完成。習題選取課后活動第一題的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有助于學生展握該知識點。(三)本課小結通過師生互動形式,對本課進行小結,加深學生印象。(四)課堂練習1(2016廣東省1)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海南新石器時代遺存,距今約6000年。同一時期,生活在我國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2(2016江蘇蘇州1)在下列圖片中,反映出我國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陶器上的稻穗紋 魚紋彩陶盆 半地穴式房屋 干欄式房屋A BC D3(2016云南昆明1)我國原始居民將狗尾巴草馴化,培育出粟(俗稱谷子,去殼后稱小米)??脊艑W家在黃河流域發現了粟的遺存,下列人類遺址中與之相關的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氏族村落遺址 D半坡氏族村落遺址說明:通過節選2016年各地中考題進行練習,讓學生知道本課考點在3年后即將到來的中考大概是如何考的。讓學生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五)布置作業背誦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包括出現時間、地點,生產工具和生活狀況等)下節課檢查背誦。七、教學反思【優點】本課內容在第一單元中是難度最大的一個課時,主要原因在于本課離我們生活的時代過于久遠,內容非??菰铮瑢W生的理解能力又不是很強,所以本課是第一單元最難的一個課時。然而該課時又是中考高頻考點所在,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如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成為了本課教授過程的一個難點,本課為了做到這個特意采用實物資料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使用實物稻穗、實物大米、實物狗尾巴草等等,用以激發學生學史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史興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同時,本課也采用表格對比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活特征的差別,最后進行總結,通過做題的形式總結了原始農業的發展歷程,收到較好效果。【不足】本課為了能在學習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征方面找到切入口,使用了地圖指明兩個遺址位于中國的南方或是北方,但是因為學生認知水平較低,只能采用目前學術界以長江為南北分界線的說法,這與初中地理課以秦嶺淮河為南北分界線有一定出入,這也是部分老師詬病的地方。另外,對于一些具體例子引用也有待商榷。但不管怎么說,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確實也學到了不少有用知識,這里面就包括了考試的知識,也包括了生活的一些常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發學生學史積極性和主動性。5
- 關 鍵 詞:
- 原始農耕生活 人教部編版七上 歷史 原始 農耕 生活 教案 老師 獲獎作品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