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馮老師獲獎作品).docx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漢的建立;掌握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秦亡漢興”的比較,培養學生運用歷史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古詩文、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漢高祖、文帝、景帝時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結果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2.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正確認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突出重點的方法:通過論從史出的方式,由教師引導、分析再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2、難點文景之治突破難點的方法:通過史料的閱讀、討論,引導學生參與,師生合作解決難點。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法、探究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等。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由劉邦的大風歌導入。(學生朗誦或多媒體播放配樂詩朗誦一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教師指出: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歲率眾揭竿而起,56歲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建立的漢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時期。問題探究一:這位平民皇帝有著怎樣的治國方略?西漢統治之初采取了怎樣的統治政策?繼他之后,漢朝又出現了怎樣的局面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熟悉的詩詞和歷史人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熟悉內容。教師點撥:經歷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兵敗,劉邦取得最后的勝利。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即漢高祖。俗語說:得天下容易,坐天下難。當時,漢高祖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情況呢?教師活動:展示幻燈片“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問題探究二:(1)以上史料反映了什么問題?(2)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漢高祖,你會怎么做呢?學生活動:自主思考,廣泛發言。學生回答:(1)史料反映了漢初經濟蕭條,國家貧困。(2)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秦的殘暴統治、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3)漢高祖采取措施發展經濟,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賦稅,減免徭役和兵役等。設計意圖:結合所給史料,培養學生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教師總結:通過史料我們了解到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荒涼景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破壞了社會經濟。俗話說,得天下容易,坐天下難。漢高祖為鞏固新的王朝,必須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教師過渡:漢高祖吸取了秦亡的教訓,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漢高祖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問題探究三:(1)什么是休養生息政策?(2)劉邦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具體措施是什么?(3)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或影響是什么?(4)實行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全面分析。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形成小組結論,并將小組的結論條理化。學生回答:休養生息政策的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社會局勢。具體措施:讓士兵還鄉務農;把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減輕農民的賦稅;減免徭役和兵役。實施這一政策的結果: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設計意圖:通過設計科學的探究問題,讓學生深刻理解休養生息政策。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式學習。教師總結: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建立后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為了恢復社會經濟,休養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臺并順利實施。但值得注意的是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還是鞏固封建統治。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文景兩代從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的近40年間,繼續這一政策。到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出現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治世”,即“文景之治”。問題探究四:什么是文景之治呢?漢文帝和漢景帝又是怎樣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呢?學生活動:快速閱讀教材并歸納。學生歸納整理(1)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很多的錢糧,府庫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歷史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文景之治”。(2)漢文帝和漢景帝采取的措施注重農業生產;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廢除嚴刑峻法;勤儉治國。資料研習故事三則:(1)、漢文帝時,已經有了布鞋,草鞋淪為貧民的穿著,而漢文帝劉恒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說他穿著草鞋上殿辦公,做了節儉的表率,不僅穿草鞋,就連他的龍袍破了,也讓皇后給他補補再穿。他的后宮嬪妃也穿著樸素的服飾。(2)、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臺。漢文帝也想造個露臺,他找到工匠,讓他們算算要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吃了一驚,又搖頭又擺手.取消了這項計劃。漢文帝當皇帝二十多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3)、漢文帝最后一次節儉活動是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后來赤眉軍攻進長安,許多皇帝的陵幕被挖了,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他們知道里面設啥貴重東西。(由于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設計意圖: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正確認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貢獻。)問題探究五 司馬遷對“文景之治”成果的描寫。“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栗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此則材料描寫的情景與問題探究一的材料“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對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西漢初年與“文景之治”時期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由此我們知道“文景之治”是漢初休養生息的繼續和發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局面,為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的展示,培養學生對比分析資料的能力,深刻體會勤儉治國,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課堂小結楚權之爭,劉邦取得勝利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西漢初期由于連年爭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經濟蕭條。漢高祖劉邦采納道家“黃老學說”,以休養生息政策治國,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文帝和景帝時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并以身作則提倡節儉,國力大大增強,最終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為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板書設計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 西漢建立1、 時間:前202年2、 都城:長安3、 建立者:劉邦(漢高祖)二、 休養生息1、 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2、 劉邦采取的措施(1) 休養民力(2) 鼓勵農業生產(3) 輕徭薄賦三、“文景之治”1、 文帝和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措施:注重農業生產,近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廢除嚴刑峻法,勤儉治國2、 “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