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7《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docx
第7課 戰國時期社會的變化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掌握戰國七雄的概念和七國之間的主要戰爭。2、 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影響3、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過程與方法1、通過學習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2、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分析,認識到改革是時代的需要,要學習商鞅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分析、歸納和邏輯思維能力都還有待于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因材施教。【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教學難點】生產技術的進步,商鞅變法與大變革時代之間的關系,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2、 教學過程1、 情景導入同學們好,請同學們一起分享一個成語故事(立木為信)“立木為信”的故事說明商鞅為變法創造了什么樣的條件?要想做個成功的人,必須具備什么品質? 取信于民總結:商鞅通過這一做法,樹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國開始推行變法。2、 出示教學目標掌握戰國七雄及三次典型戰役;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識記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識記都江堰的修建和作用 3、 講授新課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戰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1) 獨立自學1 戰國七雄帶著以下問題閱讀教材P31-32,期待你們的精彩的回答。1、結合課本32頁地圖,完成戰國七雄分布圖;2、戰國七雄并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3、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 4、戰國時期著名的戰役有哪些?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形成原因:一是三家分晉,二是田氏代齊兼并特點:各自為政,持續時間長等。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過度: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更加激烈,秦國經過長平之戰,打敗趙國,確立了在軍事上的強國地位,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那么,為秦國最終能夠完成統一六國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的事件是:商鞅變法(2)獨立自學2商鞅變法閱讀P33,回答下列問題: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原因有哪些?鐵制工具和牛耕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2、 商鞅變法的目的、時間?支持者?富國強兵; 前356年; 秦孝公3、 說出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政治:建立縣制,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編定戶籍,嚴明法度。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 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引導探究:如果你是秦國一位農民,你對商鞅變法持什么態度?為什么?如果你是位舊貴族又會怎么樣?引導探究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 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判斷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總結:各國都先后通過變法,逐步廢除了奴隸制,確立封建制度,地主階級統治取代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于是,我過的封建社會形成了。過度: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變害為利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人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改造自然,使其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獨立自學3都江堰結合課本P34-35頁,回答下列問題:右圖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位于哪里?是誰修建的?它主要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1、都江堰包括哪三大主體工程?2、分水魚嘴起什么作用?3、飛沙堰起什么作用?4、寶瓶口起什么作用?與以前的治水相比,李冰的治水辦法有什么獨特之處?分洪減災、引水灌溉都江堰評價: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課堂小結: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課堂練習:(略
- 關 鍵 詞:
-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人教部編版七上 歷史 戰國時期 社會 變化 教案 陳老師 獲獎作品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