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第2單元第3課時 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教案.doc
第3課時描述簡單的路線圖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第22頁例3及相關練習。內容簡析例3的教學內容是描述簡單的路線。教材呈現了臺風從生成地出發、經過四次方向改變的大致路徑,讓學生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簡單的路線圖。例3的路線圖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臺風的移動路線,體現了情景的整體性和知識的綜合性。教材通過學生對話的方式,給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學生明白方向與距離的描述是具有相對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線時要注意的幾個關鍵點,如起點、終點、沿著什么方向、移動了多少距離等。教學目標1.會描述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給出的路線,自己畫出簡單的路線圖。2.通過描述和畫簡單的路線圖,培養空間觀念。3.使學生通過生活實例的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教學重點在描述路線過程中,會正確選擇參照點,會根據參照點正確說出另一個點相對于參照點的方向和距離。教學難點根據描述的路線,自己畫出路線圖。教法與學法1.本課時學習描述簡單的路線。教學中以臺風從生成地出發、經過四次方向改變的大致路徑為載體,利用課件動態展示路線變化,引導學生分段描述,同時結合學生的畫圖指導,引導學生對路線進行整體描述,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等方法來學習,充分利用已學知識進行遷移類推,熟練掌握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延學:在地圖上用比例尺標出物體位置。復習:標出物體位置的相關知識。 學習:描述路線圖并找出兩個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承前啟后鏈教學過程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問題引入法:播放課件,呈現電視播報臺風警報的場景,畫面呈現臺風移動的大致路線。教師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臺風的移動路線嗎?課件播放暫停,鼓勵學生由此展開討論。(詳見配套課件部分)【品析:以播放臺風警報作為情景切入,根據臺風移動的大致路線提出問題,直接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課堂學習。】角色引入法:展示北京旅游地圖。教師提問:北京是旅游勝地,一位游客想去北京參觀故宮、頤和園、圓明園、鳥巢等景點,可不知怎么走,你們愿意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位置的知識為他指明路線嗎?小組討論怎樣設計并描述旅游的路線。學生討論后,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根據平面圖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品析:通過角色扮演,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解決問題,在討論中明確路線描述的基本要素,為后面學習描述和繪制簡單路線圖做準備。】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引領學生分析教材第22頁例3中的主題圖片,提取已知信息,分段描述移動路徑。(1) 師:從臺風生成地到第一站,臺風是怎么變化的?師:沿正西方向移動,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師:移動了540 km,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師:從臺風生成地到第一站,我們把哪個點作為參照點?生:把臺風生成地作為參照點,發現臺風向正西方向移動了540 km。(課件演示:臺風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動了540 km)(2) 到達第一站之后,臺風改變方向了(課件演示)。它是怎么改變方向的?移動了多少距離呢?生:向西偏北30方向移動了600 km,到達A市。師:西偏北30方向是怎么看出來的?移動600 km又是怎么知道的?師: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把哪個點作為參照點了?師:大家同意他說的嗎?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課件演示:臺風向西偏北30方向移動了600 km,到達A市)(3) 到達A市后,臺風又改變了方向,接下來是怎么變化的呢?(課件演示)生:向北偏西30方向移動了200 km,到達B市。師:大家同意他說的嗎?再請同學來說一下。師:這次把哪個點作為參照點?(課件演示:臺風向北偏西30方向移動200km,到達B市)師:臺風最后又改變方向了,是怎么變化的?(課件演示:臺風向正西方向移動100 km)指導學生完整表示臺風的移動路線。同桌兩人一組,看著圖,互相說一說臺風的移動路線。全班交流說一說。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描述簡單的路線圖。在描述臺風移動路線時,要注意什么問題?(預設:每移動一次,參照點都發生改變,要根據新的參照點來描述它的移動方向和距離。)【品析:在描述路線圖時,最大的困難是參照點的變化,使得正確描述路線圖對學生具有挑戰性,而且描述路線圖時的語言表述方式和前面“根據兩點的相對位置,用方向和距離描述另一點的位置”的語言表述方式稍有不同,這些無形中給學生解決問題增加了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應采用分段描述的方法,降低難度,以便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描述方法。】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在學生學習例3的基礎上,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整理。質疑:怎樣描述路線并根據描述的路線繪制路線圖?學生在討論后明確:描述路線時,可以先分段描述,再整體描述。在繪制路線圖時,要注意幾個關鍵點,如起點、終點、沿著什么方向、移動了多少距離,這樣就能準確畫圖。【品析:通過反饋質疑,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路線圖的描述與繪制,引導學生整合知識,綜合思考,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提升。】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在描述路線圖時,要特別注意什么?2.課外延伸:同學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上學和放學的大致路線。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查出自己家附近的地圖,以便更準確地進行描述。【品析:在總結回顧中,進一步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同時利用描述路線圖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用數學語言描述路線圖是教學重難點,教學時,首先要將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激活,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類推,通過分段描述的方法,逐個突破,層層推進,降低學生思維的難度,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變得有效而實用。其次,充分挖掘學生生活資源,如描述行走路線等,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練習鞏固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指導,豐富了學生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參照點知識的深刻理解。我的反思:板書設計描述簡單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