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18 狼 教案二.doc
18狼知識與技能1了解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2理清情節結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過程與方法揣摩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學習在敘事基礎上發表議論的寫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勇敢機智地與邪惡勢力作斗爭。重點體會屠戶內心世界的變化過程。難點怎樣理解文章的主旨。朗讀法、品讀法、討論點撥法。課文錄音磁帶、狼的視頻片段、多媒體課件。1課時多媒體展示狼的視頻片段(狼對天嚎叫)。在直觀的視覺沖擊下,請學生概括狼的特點,如兇殘、狡詐等。說說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語(限時一分鐘的成語比拼賽),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狽為奸、鬼哭狼嚎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從小熱衷功名,并在19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時。后來卻屢試不第,直到71歲才援例成為貢生。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會。代表作是聊齋志異。“聊齋”是蒲松齡書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故事來源廣泛,有作者的見聞,有借鑒過去的題材,有采于民間的傳說,有作者的想象虛構。作者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其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齋志異代表了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1聽課文錄音磁帶,初步感知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把握停頓、節奏。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課文。(1)一詞多義。意:意暇甚(神情)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圖,打算)止:止有剩骨(只,僅)一狼得骨止(停止)敵:恐前后受其敵(攻擊)蓋以誘敵(敵人,對方)前:狼不敢前(上前,動詞)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詞)(2)重點實詞。犬、蓋、股、洞、隧。綴行甚遠(緊跟)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舊,原來)屠乃奔倚其下(跑過去倚靠)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一會兒)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圖,打算)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3)特殊句式。投以骨:倒裝句兼省略句,應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4)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1本文敘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個過程,按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怎樣概括?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生、發展,并走向結局的全過程。3狼一文的寫作思路是什么?敘述故事:屠戶賣肉晚歸,兩狼跟蹤而來(遇狼)屠戶投骨,狼依舊緊跟不舍(懼狼)屠戶倚薪對抗狼(御狼)狼施詭計,被屠戶識破,擊斃兩狼(斃狼)。發表議論:議狼。4面對狼的“綴行甚遠”,屠戶的心理狀態怎樣?他用什么辦法對付狼的?“屠懼”。“投以骨”。5狼得骨頭后的表現怎樣?從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表現了狼的貪婪和兇殘。6屠戶奔靠柴堆下,放下擔子拿起刀,這時狼的表現怎樣?從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一狼徑去”,看似無意攻擊,實則聲東擊西。企圖前后夾擊,置屠戶于死地。“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閑無事,實則暗施毒計,表現出其狡詐本性。7全文表現了狼的哪些特點?全文表現了狼的兇惡、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點。兩只狼發現了屠戶,立刻跟了上去,盡管屠戶“投以骨”,仍“綴行甚遠”不依不饒,兇惡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而對屠戶“奔倚”“持刀”,兩狼決定前后夾擊,一狼犬坐于前,“蓋以誘敵”,一狼則繞到背后,“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見它們的狡猾。可是狼畢竟是動物,雖然屠戶持刀相向,狼被屠戶開始的軟弱所迷惑,認為他不敢主動進攻,所以放心地瞇著眼睛睡,而且兩狼前后夾擊,分散了力量,使屠戶能各個擊破,可見狼的陰險多詐中透出了愚蠢,正像結尾中說的“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8面對狼的陰險狡詐,屠戶表現出怎樣的勇敢和機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寫出了屠戶的勇敢與機智。9作者是如何刻畫機智勇敢的屠戶這一形象的?作者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屠戶形象,但他的主要性格特點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屠戶在看到有兩只狼盯住了自己,且跟從了好長一段路時,內心充滿了驚慌與恐懼;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復投之”,一再妥協退讓,企圖以此消災。但狼步步緊逼。屠戶在“骨已盡”而兩狼“并驅如故”的情況下感到十分窘迫。此時,屠戶對狼的本性有了新的認識,對狼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于是選好有利地勢,“弛擔持刀”,決心拿起武器同狼搏斗。最后,他抓準時機,主動出擊,消滅了狼。從妥協退讓到被迫御狼,再到主動出擊,屠戶的勇敢性格逐漸顯露出來,在他身上體現了人的機警與智慧。在“骨盡”而狼“仍從”的境況下,屠戶終于看清了狼貪婪的本性。他首先占據有利地勢,拿起屠刀準備出擊。在只有一只狼在眼前“目似瞑”的一剎那,“屠暴起”,勇敢地殺了它。殺了這只狼后,屠戶并沒有就此離開,而是“轉視積薪后”,又將企圖從背后偷襲的另一只狼殺死。勇敢為智慧增添了亮色,智慧加重了勇敢取勝的砝碼。兩方面有機結合,使屠戶最終戰勝了惡狼,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贊頌了人的智慧與勇敢。10為什么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示?狼雖然陰險狡詐,善于耍弄欺騙的伎倆,但終究逃不脫被制服的命運。因為人有狼所沒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人能戰勝狼,戰勝一切像狼一樣的惡勢力。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卻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這正是蒲松齡的這則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11本文中“狼”顯然是個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聊齋志異寫狐仙鬼怪從來都是諷喻社會的黑暗、腐朽勢力的,從作者寫這部書主要是“批判現實、表達思想”這一主旨來看,“狼”顯然諷喻的是當時社會上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記敘了屠戶途中遇狼、殺狼的經過,環環相扣,緊張曲折。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表達了作者對惡狼雖兇惡、狡詐卻逃不脫滅亡命運的嘲諷。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本文篇幅較小,結構緊湊,情節曲折,語言簡潔生動,主要通過動作、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在文中,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交代得很清楚。隨著情節的波瀾起伏,生動地表現了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以及屠戶心理、行動上的變化。如“綴行甚遠”“并驅如故”等,表現了狼的貪婪和兇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現了狼的狡詐;“懼”“投以骨”“復投之”等,表現了屠戶丟掉幻想準備抵抗的決心和行動,也表現了他的機智;“暴起”“劈”等,表現了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狼蒲松齡情節: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屠夫:機智、勇敢惡狼:貪婪、兇狠、狡詐寓意:對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在教學設計時我本著以讀促譯、以讀促講、以讀促解的原則來設計課堂教學。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初一的學生學習文言文,處于打基礎的階段,讀得朗朗上口,甚至成誦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義。本文篇幅短小,全文僅二百余字,情節生動,脈絡清晰,易于熟讀乃至成誦,因此誦讀是本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熟讀的基礎上疏通文義是必要的,但切忌煩瑣的講解,也不必字字句句力求確解。對于自讀課文,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行領悟,教師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簡單的講解。本文敘事簡潔而又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教師可因勢利導,將學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對生動的情節有深切的感受。應引導學生揣摩語言,認識狼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以及屠戶心理、行動的變化過程,正確認識人與狼的斗智斗勇。最后,對本文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兩點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