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上歷史知識總結課件第8課 百家爭鳴.pptx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第8課百家爭鳴,知識點一老子,1.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學說集中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中。 2. 主張 (1)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 (2)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知識點二孔子和儒家學說,1. 孔子:春秋后期魯國人,曾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不為各國采納。晚年回到家鄉,主要從事教育,整理編訂文化典籍。 2. 政治思想 (1)核心思想: “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2)政治主張: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反對苛政。,3. 教育思想 (1)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3)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4. 論語:孔子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誤區】論語是孔子的著作。 【警示】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而成。,知識點三百家爭鳴,1. 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2. 概況: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張,【重要提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不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而法家的依法治國、中央集權主張順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被秦國統治者所采用,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 3. 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知識結構圖解】,“材料研讀”(教材第39頁) 提示:“為政以德”即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減輕壓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會風化,弘揚正氣。這些對于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材料研讀”(教材第41頁) 提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這是強調做人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問題思考”(教材第41頁) 提示: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探討自然、社會和人性,提出各種治國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榮。再者,百家爭鳴中形成的大膽思考、自由談論的學術風氣,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發展??傊?,百家爭鳴形成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課后活動”(教材第42頁) 1. 提示:孔子在學習上強調,要抱著誠實求學和虛心請教的態度,向能者學習,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要把經常復習舊知和探求新知識相結合,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 提示:面對生死義利的時候,要學會取舍,善于抉擇。一定要權衡價值,守住道德底線。(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