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1《地球的內部》教案.doc
11.地球的內部【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深入前兩課本質層面,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和地殼運動模式,初步了解地殼運動會導致地表發生全球性或小范圍的海陸變遷,能初步從宏觀層面解釋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頻發的原因。本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地球內部結構與地殼運動。先讓學生根據火山噴發、地熱、地震中的物質和能量推測地球內部可能是怎樣的,再通過閱讀資料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學家對地球內部圈層運動模式做出的猜測。第二部分是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地殼運動時板塊之間的碰撞、分離與交錯,意識到能量來自地殼下方處于對流運動狀態的巖漿。第三部分是認識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遵循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根據喜馬拉雅山上發現的海洋類生物化石推測喜馬拉雅山地區很久以前的情況,建立陸地和海洋會轉化的意識;再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認識陸地的變化趨勢,從而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為今后繼續認識地表變遷理論打下基礎。【主要概念】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旧婕罢n標】14.5地球內部可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緦W情分析】五年級學生對火山和地震這些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有一定了解,但是對地球內部知之甚少。他們也許從課外讀物中獲取了地殼、地幔、地核這些名詞,但是并不了解地球各圈層的結構特點與運動模式。本節課要幫助學生建立地球內部的運動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之間的有機聯系?!緦W習目標】1.通過資料學習,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2.通過閱讀、模擬實驗,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模式,能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3.借助研討與交流,認識海陸變換、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局攸c與難點】重點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窘虒W準備】分組材料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燒杯、泡沫塊(有編號)、抹布、隔熱手套、淀粉糊、紅色素、攪拌棒、鑷子?!窘虒W過程】一、導入1.出示地球圖片,提問:通過前幾課的學習,你對地球有了哪些認識?2.談話:大家對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內部是什么樣的?學生根據課外知識談談自己的認識。3.揭題板書設計意圖 調動學生已有經驗,探明學生關于地球內部的前概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揭示研究課題。二、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特點(一)根據自然現象推測地球內部的樣子1.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圖片,提問: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一下地球內部的樣子嗎?火山:地球內部溫度高、壓力大、有巖漿。地震:地球內部會運動、巖層會承受很大壓力,積聚的能量需要釋放。2.出示地熱,談話:地熱能不能幫助我們推測出地球內部的情況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地熱。地熱:地球內部很熱,可能比地表溫度高。(二)用鉆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內部1.提問:除了通過自然現象進行推測之外,你覺得了解地球內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學生提出鉆洞談話:鉆探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內部的結構。人類現在已經鉆到多深了呢?2.談話:鉆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蘇聯在克拉半島鉆井,從1970年到1994年,整整24年。為什么鉆到12千米,就不再鉆了?學生交流想法。原因:(1)地球內部溫度很高,鉆頭難以承受高溫。(2)12千米,巖層已經非常像流體,鉆孔孔壁無法穩定,會塌孔,鉆好的孔會自行閉合。(3)資金超出預算,又沒有實際效益。3.講述:我國自主研發的鉆探機“地殼一號”能鉆10千米(1萬米),在松遼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變,以及能源探測。(三)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1.提問:鉆探這種方法很有限,沒法鉆到地球的中心。不過人們還有一種方法能夠探測地球內部,就是地震波探測。2.講述:可以通過地震波探測。在世界各地都設有地震波監測站,1910年,科學家莫霍洛維奇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也就是說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會忽然改變,他推測,這個地方是地球內部兩種不同物質的分界面,而且,這個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這個分界面稱為莫霍界面。同樣的,在地下2900千米處,地震波也會發生變化,這說明什么呀?這也是兩種不同物質的交界面,這是科學家古登堡發現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后來,科學家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劃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設計意圖從根據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進行推測,到利用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探測,將科技史融入地球內部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歷程,解開學生心中的困惑,揭開地球內部的神秘面紗。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不熟悉的,因此以教師補充為主。(四)地殼、地幔、地核的特點1.談話:這三個圈層分別有什么特點?厚度怎樣?溫度怎樣?有哪些物質?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學生說說三個圈層的特點,教師PPT補充。2.提問:地球內部的結構有點像什么呀?(出示雞蛋圖)學生說說類比結構3.提問:現在人類鉆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對比一下,鉆到哪一個圈層了?連地殼還沒鉆透呢?。ㄎ澹┑厍騼炔康倪\動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地球內部的結構,那這些結構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學生由火山和地震推測出是運動的。2.談話:地球內部究竟會產生怎樣的運動?老師這有一份資料和一些關鍵詞卡片。請大家閱讀資料,一會兒上來按照從原因到結果的順序,擺一擺這些卡片。3.學生閱讀,然后兩人上臺貼卡片,并介紹地球內部的運動方式。地震 地殼運動 緩慢的板塊移動4.教師補充:(1)地幔、地核會進行水平運動和上下運動。(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塊移動是緩慢進行的。(3)什么是板塊?板塊構造學生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一塊完整的,而是分裂成許多塊,科學家劃分為六大板塊。(4)板塊移動分為碰撞、分離、交錯。(板書)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文本資料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結構特點與運動模式。帶著任務進行資料學習,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針對性,能夠主動思考與梳理地球內部運動與地表現象之間的聯系,建立因果關聯。三、模擬實驗: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1.談話:地核與地幔的運動,到底會不會造成地殼運動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2.出示實驗器材,提問:酒精燈、淀粉糊、泡沫分別模擬的是什么?酒精燈地球內部的熱量淀粉糊巖漿泡沫塊地球板塊3.播放實驗視頻4.實驗流程:(1)向淀粉中加入熱水,攪拌均勻。(2)加熱淀粉水,攪拌至粘稠。(3)放入泡沫塊,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觀察什么?泡沫塊和淀粉糊是怎樣運動的。怎么記錄?用箭頭標出它們的運動方向。(4)熄滅酒精燈,整理器材。(5)熄滅酒精燈,整理器材。分工:1號負責酒精燈,2號負責淀粉糊,3號負責泡沫塊和記錄,4號戴手套整理器材。5.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用攪拌棒擠一擠、推一推,幫助學生觀察現象。6.匯報:(1)泡沫塊是怎樣運動的?(1號和2號分離,2號和3號碰撞)(2)由此推測,地球板塊會怎樣運動?(3)是誰給了泡沫塊力量,讓它運動的?(4)地球板塊運動的力量來自什么?學生: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的運動。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模型思維。實驗中,教師的指導能夠幫助學生聚焦現象。匯報環節,有層次的問題設計,有利于學生將實驗想象與自然現象進行類比,從現象層面深入到本質,厘清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四、認識海陸變化(一)喜馬拉雅山:板塊碰撞或交錯談話:我們模擬出了地球板塊的運動,現實中有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地球板塊在緩慢地移動。出示喜馬拉雅山圖片,談話:這是喜馬拉雅山,它是世界最雄偉高大的山系。可是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采集到魚龍、菊石類、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你能用這節課學到的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解釋解釋嗎?學生:地球板塊的碰撞與交錯,造成了海陸變化。談話:是不是你們推測的這樣呢?我們來看一看。視頻喜馬拉雅山(二)大陸漂移:板塊分離談話:看來和你們的猜想是一樣的,喜馬拉雅山是一個證據,還有別的嗎?出示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學生說說發現,介紹自己知道的“大陸漂移”學說。播放視頻大陸漂移,學生預測未來板塊會有什么變化??偨Y:今天,我們通過資料學習、模擬實驗、交流討論等方法,了解了地球內部的構造及特點。學到這,你有新的疑問產生嗎?希望大家課后能夠運用查閱資料、建構模型的方法,進行研究。設計意圖此環節是對新知的應用與遷移,學生利用地球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對喜馬拉雅山和大陸漂移的例子進行解釋,就是在運用知識,這一過程既是建立宏觀認知的過程,也是評價課堂學習效果的一種方法。對這兩個例子的解釋不要求學生面面俱到,能初步解釋即可,為今后繼續認識地表變遷理論打下基礎?!窘虒W后記
- 關 鍵 詞:
- 地球的內部 2021 新蘇教版五 年級 上冊 科學 11 地球 內部 教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