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11地球的內部 課件.ppt
蘇教版 五年級上,地球的內部,復習導入,小明家住在十二樓,一天傍晚小明和爸爸、媽媽正在客廳吃晚飯,突然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家里懸掛的鏡框也搖晃起來了,可能發生了什么?小明一家應該怎樣保護自己?,可能發生了地震。他們應該跑到室外空曠的地方,下樓應該走樓梯,不可以乘坐電梯。來不及的時候雙手抱頭躲在桌子底下,關掉電源,熄滅爐火等。,新知講解,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嗎,1、火山 火山噴發時,會有一股股火山灰射向空中,并從裂縫里溢出巖漿,有的長達數十千米。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和炙熱的巖漿來自地球的內部,這說明了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很大。,結論:,地球內部不是空的,溫度很高、壓力很大,存在炙熱的巖漿。,新知講解,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嗎,2、地震 地震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綿延幾十到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征。,結論:,地球內部是不穩定的,會運動和變化,巖層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所積聚的能量需要釋放。,新知講解,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嗎,3、地熱:地熱現象主要有溫泉、沸泉、間歇噴泉等。溫泉是從地下自然涌出的自然水,天然溫泉水的溫度大多在60以上。沸泉指溫度約等于當地地表水沸點的地下水。間歇噴泉是間歇噴發的溫泉,多發生于火山運動活躍的區域,有人把它比作“地下的天然鍋爐”。在火山活動地區,熔巖使地層水化為水蒸氣,水蒸氣沿裂縫上升,當溫度下降到汽化點以下時液化成為溫度很高的水,每間隔一段時間噴發一次,形成間歇噴泉。,結論:,地球內部有大量的熱能,可能比地表溫度高。,新知講解,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1、利用地震波的探測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 人類無法進入到地球深處,除了火山、地震、地熱等自然現象中可以收集有關地球內部的信息外,科學家早就想鉆孔探測地球的內部結構,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鉆孔的深度只能達到12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熟雞蛋,這深度連雞蛋殼還沒有鉆透。,新知講解,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即便如此,科學家還是想方設法來了解地球內部的秘密。1909年10月,歐洲的巴爾干半島發生了嚴重的地震,一位名叫莫霍洛維奇的地球物理學家仔細研究了這次地震,他發現在地下的某個地方,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連續的,而是一種突變。于是,莫霍洛維奇認為地球內部是分層的,在地下存在一個界面,界面上下之間的物質成分和密度明顯不同。后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這一界面具有全球性,陸地上有,海洋里也有。后人為了紀念莫霍洛維奇的這一偉大貢獻,將這個界面稱為“莫霍面”,并將這個界面之上稱為地殼,界面之下稱為地幔。,新知講解,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到了1914年,另外一位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古登堡發現,從莫霍面往下,地震波速一直慢慢增大,但到了約2900千米深處,縱波速度驟然下降,橫波突然中止消失,不再向下傳播。很顯然,那里又出現了一個分界面。后人為了紀念古登堡的這一偉大發現,將這個界面稱為“古登堡面”,它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上部是地幔,下部就是地核。 因為地震波在堅硬的巖石中傳播較快,在較軟的巖石中傳播較慢,所以科學家可以通過地震和核試驗時產生的地震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新知講解,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2、地球內部結構。 地震學家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平均33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在地下2900千米處,也發生明顯變化。他們推測這是地球內部兩種物質分界導致的,于是將兩個物質分界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據這兩個分界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17km,2900km,5100km,6378km,地球內部結構,新知講解,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地殼: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層叫地殼,它主要由各種巖石構成。地殼層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約17千米。上層為花崗巖層,下層為玄武巖層。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隨深度加深而逐漸增加。經檢測,地殼巖石的年齡絕大多數小于20億年,而地球從生成到現在大約有46億年了,這說明了構成地殼和巖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地殼。 地幔: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叫地幔。地幔層的平均厚度 約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欖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 性的固態物質。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地核。地核層的平均態度約 3400千米,外核是液態的金屬物質,可流動;內核是 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溫度最高達 5000。,新知講解,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3、地球圈層信息表,活動手冊,科學零距離,什么是軟流層 軟流層又叫軟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深度在50250千米,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圈層。軟流層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總的規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較高(一般在60千米以下),大陸之下位置較深(深度在120千米以下)。軟流層的界面不十分確定,它與巖石圈之間沒有明顯界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盡管如此,在地震波傳播特點上還是能分析出該層的存在。,新知講解,了解地球的板塊運動,1、板塊構造學說。 一些科學家認為,地幔和地核會進行水平運動和上下運動,而最外層的地殼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樣隨之運動起來。地震是人們直接感知到的地殼運動的反映,更普遍的地殼運動則在長期地、緩慢地進行著,必須借助儀器長期觀測才能發覺。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認為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新知講解,了解地球的板塊運動,科學家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余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新知講解,了解地球的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板塊碰撞和板塊分離均為板塊的水平運動。板塊碰撞是指兩個同類型板塊發生會合、相互擠壓,形成千山帶的作用和過程。板塊分離指兩個同類型板塊在持續外推力的作用下相互遠離的過程。板塊交錯反映了板塊的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從而引起海陸變遷,下沉形成海溝,抬升形成海岸山脈或島弧。,新知講解,了解地球的板塊運動,結論:,地球板塊的運動引起火山噴發或地震,改變了地形。,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新知講解,了解地球的板塊運動,2、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 實驗目的:能用簡單的器材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過程。 實驗材料: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燒杯、水、泡沫塊、黏稠的液體等。 實驗步驟: (1)在盛有水的燒杯里放一些泡沫塊。 (2)給水加熱,觀察泡沫塊的運動。,1.加熱的酒精燈和加熱中的燒杯很燙,一段時間內都不要觸碰。 2.酒精燈有操作規范,要用燈帽蓋滅酒精燈,不可以用嘴吹滅酒精燈的火焰。,要點提示,新知講解,了解地球的板塊運動,2、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 實驗現象:泡沫塊先是隨意漂浮在水面上,然后泡沫塊從加熱點上方向四周移動,繼續加熱,泡沫塊隨著水的沸騰劇烈地無規律翻滾,泡沫塊在燒杯的邊緣相互碰撞、擠壓。密度不同的泡沫塊之間甚至還會產生交錯現象。 實驗分析:泡沫塊運動的力量來自水的對流運動。 地球板塊運動的力量來自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的運動。 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火山噴發、地震、海陸變遷、大陸漂移等。 實驗結論:,就像漂浮在沸騰的水面上的泡沫塊,各個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甚至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活動手冊,新知講解,了解地球的板塊運動,3、如果把水換成黏稠的液體,泡沫塊會怎樣運動呢?,由于黏稠的液體流動慢,所以泡沫的運動速度會很緩慢。但是前期能量慢慢積累,釋放時現象也會很明顯。,新知講解,推測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況,喜馬拉雅山是世界最雄偉、高大的山系,2020年最新雪面高程為8848.86米。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采集到魚龍、菊石類、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根據發現的化石,你能推測出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況嗎?,新知講解,推測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況,分析:菊石是已滅絕的海生無脊椎動物(與鸚鵡螺是近親),生存于泥盆紀至白堊紀。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根據板塊構造假說,地球內部是運動的。同時,以在喜馬拉雅山上找到的化石及地質考察所發現的化石為依據,科學家對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作出了解釋:早在4000萬5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所處地區是一片湛藍的大海。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互相碰撞,使得沉積在海中的巨厚沉積巖隆起,這樣古海便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聳入云的山脈。科學家們經過測量,發現印度洋板塊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使喜馬拉雅山脈繼續升高。近萬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結論:,我們推測喜馬拉雅山所處地區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海洋。,新知講解,對比地球大陸板塊的變化,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大的大陸板塊。如前面實驗所示,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 地球內部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的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間發生較大的改變,就像地震、火山,有時也表現為極其緩慢的變化,就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新知講解,對比地球大陸板塊的變化,2億年前,地球大陸板塊是連接在一起的,現在則是相互分離開來的。 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由于當時不能更好地解釋漂移的機制,曾受到地球物理學家的反對。隨著古地磁與地震學、宇航觀測的發展,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獲得了新生,并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六塊最大的板塊從地球上分開來的樣子。,課堂練習,1、科學家根據推測結果,把地球內部分為三層,分別是( )、( )和地核。,一、填空,2、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山體的巖石中發現了魚龍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喜馬拉雅山所在的地方曾經是( )。,地殼,地幔,海洋,課堂練習,1、地球內部的變化都是劇烈短暫的。( ),二、判斷對錯,2、地球內部向地心延伸,溫度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 ),解析:地球內部的變化有時是劇烈短暫的,有時是緩慢漫長的。,課堂練習,三、選擇題,1、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是由( )而形成的。,A.火山噴發 B.地震 C.兩個大陸板塊的碰撞,C,解析:地殼運動時產生的兩個大陸板塊的碰撞形成了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板書設計,地球的 內部,火山,推測地球內部活動的根據,地球板 塊運動,模擬地球板塊的運動,本課思維導圖,(,地球內 部結構,(,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震,地熱,地震波,地幔:平均厚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厚度3400千米,喜馬拉雅山的變遷,各板塊的運動及地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