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2.1誰沉誰浮-教案.docx
課程基本信息課例編號3學科科學年級五年級學期第一學期課題誰沉誰浮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物體放在水中出現沉、浮現象。知道漂浮的物體漂浮能力有強弱區分。2.科學探究漂浮的物體,它們在水面上部的體積與浸沒在水中的體積不同,做出假設:水面上體積大的(相對就是水面下體積小的)漂浮能力強。實驗方案設計:采用同樣形狀和體積的不同材料的物體,比較它們液面上下的體積。實施實驗方案,對具體材料構成的物體進行判斷。通過這個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建立假設、采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對假設驗證的數據應用于解釋和預測等系列能力。3.科學態度、STSE知道實驗是證明假設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實事求是,用數據支撐觀點。教學重點:知道物體放在水中出現沉、浮現象。知道漂浮的物體漂浮能力有強弱區分。教學難點: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建立假設、采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對假設驗證的數據應用于解釋和預測等系列能力。教學過程時間教學環節主要師生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活動1觀察不同物體的沉與浮活動2比較它們的漂浮能力1.教師談話引人:“物體放人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現在有這樣一些物體(出示圖片),猜一猜,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然后板書課題,同時進入新課學習。1.猜想物體是沉還是浮。(1)出示圖片(或實物):梨子、蘋果、松木塊、蠟燭、塑料尺、小石塊、回形針。(2)猜一猜,下列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3)學生進行預測,并將預測的情況記錄在活動手冊中。2.試一試物體是沉還是浮。(1)實驗前,教師組織學生明確判斷沉浮的標準水槽中的水必須到合適的高度(至少能完全淹沒所有的物體),將某個物體緩慢按入水中后再松開,穩定后,觸底不動的為沉,上浮致漂浮的為浮。(2)試一試,根據實驗結果,將物體學浮情況分類,并將實驗的情況記錄在活動手冊中。3.小結:物體放人水中,出現兩種情況,即有的沉、有的浮。4.引發新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那些浮起來的物體浮起來的物體中,誰的漂浮能力更強?(1)學生思考、討論時給予引導和提示,促使學生關注到:怎樣判斷漂浮能力看露出水面的部分的多少。當物體的材料、形狀、體積大小各不相同時,去比較其漂浮能力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從而導入下一活動的教學:比較不同材料(相同形狀、相同體積)的漂浮能力。1.初步設計。(1)明確比較對象:漂浮的物體(2)明確比較方法:漂浮能力強弱是物體在水面上部的體積與浸沒在水中體積的比較;水面上體積大的(相對就是水面下體積小的)漂浮能力強。我們實驗只看物體在水面上的高度,這樣要選擇確定能夠浮起來的形狀和體積都相同的材料。(3)確定比較的問題:形狀和體積都相同的材料,誰的漂浮能力更強?教材中呈現的材料分別是松木板、泡沫塑料板、白色聚丙烯塑料板(純DD板),2.案例示范,完善設計。(1)說一說你的想法?用手往水里按,試試自己的感受別用手按,用這些完全一樣的回形針(2)參照教科書,完善設計。我們的問題: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種材料,誰的漂浮能力更強?我們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強。需要的器材: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種材料,水槽,水,回形針或墊圈(重物),鑷子。實驗的方法:對比實驗。分別在三種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不改變的因素:三種材料的形狀和體積、水量、重物的規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樣。要改變的因素:材料本身。實驗的步驟:1.往水槽里倒入適量的清水,待水面靜止后,放入松 木板,待其漂浮狀態穩定后,用鑷子夾取重物輕輕加在松 木板上面的中間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載多少重物而不沉。2.用同樣的方法依次比較另外兩種材料。3.開展實驗,記錄數據。(1)提醒學生規范操作:用鑷子夾取重物,輕輕放置,注意平衡,避免傾覆。(2)提醒學生做好數據記錄。4.收集數據,統計交流。5.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 關 鍵 詞:
- 湘科版五 年級 上冊 科學 2.1 誰沉誰浮 教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