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42頁).doc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42頁)目錄:第一單元 關心天氣1 今天天氣怎么樣2 天氣的影響3 四季的天氣第二單元 天空中的星體4 曬太陽5 看月亮6 數星星第三單元 用力以后7 推和拉8 形狀改變了9 動起來與停下來第四單元 奇妙的光10 明亮與黑暗11 透明與不透明12 玩玻璃紙第一單元 關心天氣1.今天天氣怎么樣【教材分析】本課遵循學生的認知順序,逐漸深入地安排了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讓學生到教室外面去看一看,觀察并描述今天的天氣。第二個活動是動手,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符號來表示今天的天氣,了解今天天氣的主要特征。第三個活動分兩個交流話題展開:一是通過回憶曾經遇到過的不同天氣,如雨天、刮風、下雪和沙塵暴等,讓學生意識到天氣是會變化的,天氣現象有很多種類型;二是猜一猜、認一認表示不同天氣的標準氣象符號,知道用符號表示天氣的意義。第四個活動是閱讀和交流,通過教材提供的一份天氣預報,讓學生了解描述天氣現象的幾個主要維度。【教學目標】認識不同的天氣現象,會用簡單的符號表示天氣;會從不同的維度描述今天的天氣,知道天氣預報中的氣象要素。【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常見的氣象符號。難點分析天氣預報中的氣象要素。【教學準備】教師PPT。學生每組天氣符號設計卡片若干、天氣符號卡1套。【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咦,誰在嘆氣呀,原來是兔小貝啊。我們一起問問她怎么了?(我昨天沒有看天氣預報,不知道今天要下雨,所以沒帶傘,現在我沒辦法回家了,嗚嗚怎么辦啊?)送傘給兔小貝。2.看來我們要時刻關心好天氣情況啊,有沒有同學知道今天天氣怎么樣?(板書課題)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小豬佩奇”引入課堂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天氣情況。(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符號來表示今天的天氣,了解今天天氣的主要特征。1.看樣子大家都能用語言來描述今天的天氣,那你能設計一個符號,記錄今天的天氣情況嗎?什么叫符號呀?(認符號)符號有什么特點?(簡單、易懂)2.下面我們就來做個小小的設計師來設計今天的天氣符號,看誰的作品最有創意。(學生在紙上設計符號)2.請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么畫?小組內評選出一個畫的最好的。把學生的優秀作品貼在黑板上。 3.同學們的作品很有創意,老師非常欣賞同學的想象力。可是風你怎么表示呢?風是看不見的,可以用一些形象的圖案來表示,如用箭頭的方向表示風向,用箭頭的粗細或多少表示風力的大小;也可以畫一面小紅旗,用紅旗的舒展程度表示風力的大小等。設計意圖利用評比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知道可以用符號來表示天氣現象。(三)交流曾經經歷過的天氣,認識各種標準的天氣符號1.除了像今天的天氣,你曾經還遇到過哪些不同的天氣?2.看圖片,描述在這樣的天氣里會有什么感受?3.同學們的知識真豐富。剛剛我們幫助了的兔小貝為了感謝同學們,她要教大家唱首兒歌(天氣歌),好不好啊?(學生律動,同時加深對各種天氣的認識) 4.小兔子看大家表現的這么好,想獎勵一下大家,給大家帶來些神秘的禮物,您們想得到嗎?各小組組長到前面來領取(每組一個信封,里面裝著兩種天氣符號。(小兔子:這些符號找不到家了,你們能幫幫他嗎? 小組內交流,小組派代表到黑板前貼符號,并說明理由。) 5.同學們真棒,熱心幫助了符號寶寶找到了家,老師也想考一考大家。看課件,這是什么天氣符號?(小雨)那么中雨怎么表示?大雨呢? 設計意圖利用有趣的兒歌來調動學生的探究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原有的經驗,豐富學生的天氣經歷。并通過認識標準的天氣符號,知道使用符號的意義。(四)閱讀天氣預報,討論天氣預報的構成要素1.氣象員將天氣符號和文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完整,更豐富的天氣預報。 2.小兔子看大家學習的這么認真,給大家發來了一份今天天氣預報,想考考大家,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 這份天氣預報你讀到了哪些信息? 3.小組討論回答天氣預報的構成要素。(從上面的天氣預報中可以讀到,日期是2019年4月16日。天氣晴,最高氣溫22攝氏度,最低氣溫11攝氏度,南風二至三級屬于輕風到微風。)4.誰愿意學著氣象預報員來播報一下圖片中的天氣信息。 3.學生學著氣象預報員,來播報圖片中的天氣信息。4.做游戲,將上述詞語打亂,然后對照圖片,進行詞語歸類活動。5.師生共同小結:天氣包括大氣狀況、氣溫高低、降水情況、風力風向等,即冷熱陰晴雨雪風等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天氣預報,能夠提取主要天氣信息。【教學后記】2.天氣的影響【教材分析】本課的設計思路是:從交流自己的經歷開始,知道各行各業的人都要關心天氣,尤其要關注惡劣天氣;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們日常生活都會產生影響;正因為天氣變化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從而體現了天氣預報的重要性,做一朵晴雨花,就是學習一種簡單的預報天氣的方法。本課由三個活動組成。第一個活動分三個交流話題展開:一是說說自己的經歷,當天氣突然發生變化,或者出行前未對天氣變化作出積極應對時,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和體會;二是說說除了我們,還有哪些人關心天氣,以及他們為什么要關心天氣;三是交流各種惡劣天氣對人們的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人們出行困難、空氣質量變差以及生命財產可能遭受損失等。第二個活動是閱讀資料,了解天氣變化會對動物和植物產生哪些影響,以及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哪些困擾,學會關注身邊的事物變化。第三個活動是制作一朵晴雨花,并觀察晴雨花在晴天和陰雨天的變化。【教學目標】關注天氣變化給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不同行業的人都需要關心天氣;知道惡劣天氣會給生產生活帶來危害,意識到采取積極的防御措施可以減少損失;會制作晴雨花,知道晴雨花可以反映空氣濕度。【教學重難點】重點天氣變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難點引導學生關心惡劣天氣所帶來的危害。【教學準備】教師PPT、氯化鈷泡制的晴雨花。 學生每組剪刀1把、噴壺1個、鐵絲1根,濃鹽水、藍色皺紋紙各若干。 【教學過程】(一)交流天氣變化對自己生活的影響1.今年的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嗎?去了哪里?一位家在南京的同學他正準備和家人一起去哈爾濱旅行,你覺得他應該準備些什么?(出示南京和哈爾濱的天氣預報)2.如果這位同學沒有充足的準備,到了哈爾濱,他會面臨什么?3.天氣的變化,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出示圖片)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如果你遇到這樣的狀況,你會有什么感覺?4.天氣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很大的影響!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天氣的影響。(板書課題:天氣的影響)設計意圖利用“旅游”這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課堂,了解學生對天氣影響的前概念,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通過學生講述自己經歷過的尷尬天氣,引出天氣的變化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二)交流天氣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1.為了避免天氣變化的難堪,我們需要關心天氣,還有誰需要關心天氣了?2.(出示農民曬麥子)圖片上的人在做什么?你知道他從事的是哪種職業嗎?他們的工作和天氣有什么關系?3.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讓農民避免損失?4.(出示滑雪運動員滑雪)圖片上是從事什么職業的人?他們在做什么?他們這個工作和天氣有什么關系?5.為了避免受傷,他們在運動之前應該怎么做?(查找當天的天氣預報,看看當日天氣是否適合滑雪運動。)重復:天氣預報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為我們更好的生活提供服務。6.(出示火箭發射)這張圖片上的人在做什么?他們這個工作和天氣有什么關系?7.剛才我們選擇了農民、滑雪運動員、航天這三種職業,來探究天氣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現在請你想一想,天氣還會影響哪些職業的人的工作?為什么?8.教師小結:同學說的都很好。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很關心天氣,環衛工人、送外賣的、快遞小哥、賣蔬菜的賣水果的、上班的、上學的等等。可以說天氣變化幾乎影響著每一個人,所以我們要關心天氣的變化。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經驗,拓展學生的視野,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擴大天氣對職業影響的認知。(三)惡劣天氣或極端天氣對人類以及動植物的危害1.天氣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下面請同學們觀察這是哪種天氣現象,這樣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播放“利奇馬臺風”相關視頻)2.臺風危害我們的生活,甚至危及我們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也危害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安全。像臺風這樣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嚴重危害的天氣,我們稱之為惡劣天氣或者極端天氣。還有哪些天氣現象也屬于惡劣天氣或者極端天氣呢?(霾、暴雨、暴雪)3.遇到這些惡劣天氣、極端天氣,我們應該怎么應對呢?(堅持每天收聽天氣預報,做到提前預防。)4.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臺風來臨之前,他們是怎樣做的?(出示臺風預警以及人們避免臺風的保護措施的視頻)5.教師小結:通過以上探究,我們知道對惡劣天氣或者極端天氣,必須做到提前預防,這樣才能減少災害損失,保證安全。設計意圖利用學生身邊的惡劣天氣“利奇馬”臺風來引入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認識到惡劣天氣或極端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危害。同時對動植物也會產生危害,知道預防可以減少災害。(四)天氣變化對動植物1.小朋友們,剛剛我們都在討論天氣對我們人類的影響,那么天氣還會對誰產生影響呢?(動物、植物)2.(教師出示圖片)提問:下雨前,蜻蜓低飛。下雨后,蚯蚓爬了出來。這些情況你見過嗎?這是不是真的?3.出示松果鱗片展開和緊閉的圖片。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根據學生回答做出引導)為什么松果有的時候鱗片張開,而有的時候緊閉呢?你們知道其中的奧秘嗎?4.觀察和比較干松果與濕松果。5.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動植物與天氣的關系,他們細心觀察,結合生活經驗并反復實證,總結出了很多天氣諺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讀一讀。介紹諺語,補充資料PPT:泥鰍跳,雨來到;泥鰍靜,天氣晴。青蛙叫,大雨到。蜜蜂歸巢遲,來日好天氣。設計意圖本活動意在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對天氣變化的反應。(五)了解返潮現象,制作晴雨花1.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微妙的現象,在提醒我們天氣的變化!看! 地磚怎么了?為什么會有水呢?下雨天氣,空氣很潮濕。 2.這張圖片又說的是什么情況呢? (食鹽返潮現象,干燥的食鹽容易吸收水分)。3.在陰雨天氣,地磚、墻磚甚至鹽都會出現這樣的返潮現象。(PPT出示返潮現象)返潮現象與什么大有關系?(PPT出示空氣濕度)是的,鹽就是吸收了空氣中的水才會返潮的!說到這里啊,老師還有一個寶貝呢(開罐拿出氯化鈷試紙花),這是一朵神奇的花,它的本領可大了,可以根據不同的空氣濕度變色呢,你們相信么?演示氯化鈷紙花的變化。 4.可惜它還沒有名字呢,誰想來給它取個名字呢?晴雨花!小朋友們,你想做一朵自己的晴雨花么!不要著急,我們可以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來做一做!(投影實物)5.指導實驗,學生完成實驗。 6.同學們做的晴雨花可真好看,滿滿兩瓶呢!可是你們的晴雨花和老師的一樣么?那你可以預測一下你做的晴雨花會有什么變化呢?還記得之前老師問的問題么?為什么我們要給小花噴濃鹽水? 7.鼓勵學生堅持觀察晴雨花在不同天氣的變化。設計意圖本活動意在通過制作晴雨花活動,加深天氣對周圍物品有影響的認識。【教學后記】3.四季的天氣【教材分析】本課由四個活動組成。第一個活動,通過對當前季節秋季的描述, 捕捉季節的主要特征:氣溫的特點、降水的特點、風力與風向的特點等,由此展開對其他季節特征的討論。第二個活動,通過觀察不同季節里人們的活動,知道季節的變化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第三個活動,通過讀圖,了解不同季節里會出現不同的動物和植物,了解每個季節典型的物候現象。第四個活動,通過閱讀,了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了解具體的二十四節氣名稱,猜一猜它們的含義。由于中國古代是一個 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進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教學目標】體會四季天氣的不同,了解每個季節典型的天氣特征。觀察不同季節植物的狀態,以及不同季節人和動物的活動。閱讀二十四節氣的內容,了解其中相關氣象信息。【教學重難點】重點每個季節的典型特征和物候特征現象。難點二十四節氣的理解。 【教學準備】每組四季動植物圖片卡1套,二十四節氣圖1張【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1提問:同學們,我們現在處于什么季節呢?你能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描述一下現在的天氣嗎?(學生思考并回答)生:秋天天氣涼爽了,秋天雨水少了。2同學們說的非常好,大家平時都是熱愛自然細心觀察的同學,發現了秋天的天氣的特點。提問:那么秋天后面是什么季節呢?生:冬天。3提問:對了,冬天過后呢?生:春天。4提問:春天過后呢?生:夏天。5.揭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四季的天氣”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現在所處的季節出發,通過不同的感官,從多個角度感受到現在所處季節的天氣特點,從而揭示課題。(二)描述四季的天氣1提問:你能用同樣的方法描述其他季節嗎?我們從秋天的下一個季節冬天開始。(出示冬天的相關圖片作為提示);學生思考并回答。2同學們都是小小觀察家,善于發現季節的特點。提問:那么春天呢?(出示春天的相關圖片作為提示)3是啊,春天是個溫暖的季節,萬物復蘇,春回大地,大家說得非常好。提問:那么夏天呢?(出示夏天的相關圖片作為提示)4對了,大家對四季的描述非常準確。誰能分別用一個詞描述四個季節的氣候特點呢?(出示四季氣候特點的圖片提示)5小結并板書:溫暖、炎熱、涼爽、寒冷。6在一定地區,一年中天氣的變化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成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提問:每個地區的氣候都跟我們這里一樣嗎?(出示不同地區的不同氣候特點的圖片)7小結:在這個地球上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像我們這里這樣四季分明,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設計意圖本活動意在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從氣溫、降水、陽光等方面來描述不同季節的天氣。通過不同季節的不同感受,讓學生要用通俗的語言,從氣溫、降水、云量等方面來描述,緊扣季節特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三)描述不同季節里人們的活動1提問:同學們在不同季節里,喜歡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每人選擇一個季節,寫出你在該季節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寫下來,也可以畫下來。(要求:每個組有一個組長負責統計,小聲討論。)2請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實驗記錄單。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同季節里大家都會做什么呢?生:春天踏春,賞花;夏天游泳,吃西瓜;秋天登高,添衣服;冬天玩雪,過年等。4同學們總結得很好。當然,四季對農業生產會有很大的影響。提問你知道有在不同的季節,農民伯伯們都會做哪些事情嗎?(學生思考并回答)5小結:春天播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冬天儲藏。(出示PPT)設計意圖本活動通過同學的自己的經驗,回憶并討論在不同的季節會進行的不同的活動,從而了解并發現季節變化會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同時,通過介紹不同季節農民伯伯的生活,加深學生對四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的認識。(四)描述不同季節里看到的不同動物與植物1(出示桂花)提問:這種植物,你認識嗎?它會在什么時候開花?那是所有植物都是在秋天開花的嗎?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嗎?2提問:老師這里有很多植物,你能按照季節給它們分類?3提問: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會發生哪些變化呢?(出示視頻)4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會呈現不同的狀態,那動物呢,它們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出示動物卡片)你能按照季節也給它們分類嗎?哪些動物在冬季是看不到的?它們去了哪里?5學生討論并回答設計意圖本活動意在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觀察發現每個季節里動植物的典型活動或變化,知道季節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五)了解二十四節氣1通過我們上面的活動,相信大家對四季都有了十分清晰地理解,下面我們來看一張圖。(出示二十四節氣圖)提問:同學們,誰知道這張圖上畫的是什么?2提問:你都知道哪些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呢?(根據自己的以往知識來作答)3大家居然知道這么多!真是小小科學家。那么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觀察這張圖,看看你還有哪些新的發現呢?(學生自由作答)4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老師還要來考考大家!下面是一位同學記錄的每個節氣的白晝和黑夜的時間長短。請同學們根據這個記錄表,思考一下幾個問題黑板上的問題,可以小組討論,組長做好記錄。(小組討論后作答)5小結:春分和秋分是春秋兩季的中分點,這兩天白晝和黑夜幾乎等長。夏至和冬至是夏天和冬天的中分點,夏至這一日為一年中白晝最多的一天,冬至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六)總結與拓展1同學們真是太棒了。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祖先在農耕時期為了掌握氣候變化而總結的,對我國古代的農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關于二十四節氣你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呢?(學生思考并回答)2原來大家還有這么多好奇的地方呀!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大家下課以后可以思考并通過查找資料發現答案。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設計意圖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二十四節氣有簡單的認識,本活動意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和深入的了解,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很有助益。【教學后記】第二單元 天空中的星體4.曬太陽【教學目標】1通過多種感官感知太陽能夠發光發熱。2能夠利用太陽的東升西落辨認方向。3愿意觀察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并發現太陽的運動規律。【教學重點】知道太陽能夠發光發熱,能夠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教學難點】觀察并描述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教學準備】教師PPT。學生塑料瓶、黑色塑料袋、水。【教學過程】一、猜謎語,導入新課1猜謎語:明又明,亮又亮,一團火球掛天上。(謎底:太陽)2關于太陽,你知道些什么?3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太陽?假如沒有太陽會怎樣?4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給了我們光和熱。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事例說起,聚焦本節課的研究主題“太陽”。通過人們曬太陽的事例認識到太陽能夠發熱。二、動手實踐,做一個簡易太陽能熱水器1夏天天氣悶熱,我們每天都需要洗澡,你能不能利用太陽將水曬熱了?你家里有能將水曬熱的裝置嗎?2那太陽是怎樣將太陽能的水曬熱的了?我們來觀察一下太陽能裝置。3(出示太陽能圖片)首先我們來看看太陽能由哪幾個部分組成?認識太陽能的組成:集熱管、儲水箱和支架。你覺得太陽能的哪一部分是把水曬熱的關鍵?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集熱管,(出示集熱管的圖片)集熱管里面是空的,外面有一層黑色的膜。這黑色的膜有什么作用了?老師這里有黑色的塑料袋,能不能用它來模擬這種黑色的膜?4師生動手利用黑塑料袋和瓶子做一個簡易太陽能熱水器,并把它放到太陽直射處曬10分鐘以上。(也可在課前做好,課上比較)5(10分鐘后)與自來水龍頭剛放出的水比冷熱。設計意圖:通過一個簡單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太陽能夠給我們提供熱。三、聯系生活,探究窗戶的作用1在生活中,我們利用太陽的熱為我們做了很多事,那么我們又怎么利用太陽的光的呢?2(出示窗戶圖片)窗戶有什么作用?假如沒有窗戶(拉上窗簾),我們的教室里會怎樣?3光和熱是太陽送給我們的最重要的禮物。設計意圖:窗戶作用的討論讓學生意識到太陽不僅能提供熱還能提供光。四、探究生活,觀察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1(出示12頁曬太陽取暖的圖片)溫暖的陽光下,老人和小孩正愜意地曬著太陽,(出示14頁圖片)與12頁的圖片相比,老人和小孩的位置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要變化呢?2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樣變化的?3早晨,我們上學的時候,太陽在哪個方向?(學生指向太陽升起的方向)那是什么方向?早晨,我們面對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中午呢,太陽在哪個方向?我們下午放學時,太陽又在哪個方向?4小結: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中午在南方,傍晚從西方落下。設計意圖:觀察并描述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是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同時利用太陽的位置辨別方向也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能力。五、聯系實際,辨認東西南北的1(出示圖片)誰來說說圖中的太陽在哪個方向?你是怎么知道的?(提醒學生注意教學樓上的時鐘是8點)。2你能根據太陽升起的方向標出圖中的東南西北嗎?說一說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3在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哪些標志物呢?(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學校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或其他標志物)設計意圖:強化對實際方向的認識。【教學后記】5.看月亮【教材分析】本課緊緊圍繞課程標準中要求描述月相的變化現象而設計。通過畫記憶中的月亮、觀察月相盒里的月亮和用望遠鏡看月亮,以不同的方式加深對月相變化的感知,并從觀察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過渡到觀察月亮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教學內容包括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畫出記憶中的月亮,調動學生頭腦中關于月亮形狀的認知,教材呈現了四幅典型的月亮形狀圖,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展示。第二個活動是看月相盒中的月亮,讓學生能夠通過月相盒看到月亮形狀的變化,補充頭腦中對于月亮形狀的認知,同時初步建立月亮形狀變化的全過程。第三個活動是夜晚實際觀察月亮,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動的,與太陽位置的移動實現關聯。第四個活動,通過了解望遠鏡發明前后人們對月亮的認識的變化,知道科學技術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并由此鼓勵學生用望遠鏡去看真實的月亮,培養觀察天空中的星體的興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主要目的。【學情分析】天空中的星體對于兒童來說既近且遠。天氣晴好的情況下,他們每天都能看到天空中的月亮,觀察到它們的變化。但由于距離的原因,更由于觀察立場、工具的局限,兒童對月亮存在許多錯誤的樸素認識,因此有必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幫助兒童對天空中的月亮建立一些正確的基本概念。例如,兒童可能認月亮始終是一個形狀或者是隨即出現不同的形狀;還有兒童可能由于童話故事,認為月亮上生活著嫦娥、月兔等。【教學目標】通過觀察月亮以及月相盒模型,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狀。通過觀察月亮位置的變化,知道月亮也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愿意觀察月亮,感受月相變化的神奇。通過閱讀人類觀察月亮的科學史,感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畫記憶中的月亮、看月相盒中的月亮以及觀測實際的月亮,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狀。難點能夠觀測月亮的移動,知道月亮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教學準備】學生月相盒、簡易望遠鏡。教師教學ppt、教學視頻、雙筒望遠鏡【教學過程】(一)畫出記憶中的月亮1、出示猜謎小詩引入課堂:夜晚皎潔一盞燈,時而彎來時而圓提問:這個謎語說的是什么呢?(板書:月亮)2、你們對月亮還有哪些了解呢?3、你們看過的月亮是什么形狀的呢?畫一畫記憶中的月亮。教師將部分學生畫的月亮張貼在黑板上4、進行分類比較,選擇出不同的月亮形狀并進行描述:月牙;半圓;圓等。設計意圖說到月亮,每個學生都能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這個環節的設計就在于調動學生頭腦中關于月亮形狀的認知,并通過畫一畫的方式將其具象,推動聚焦本課研究的主題,突破重難點。(二)看月相盒中的月亮1、教師出示月相盒,介紹使用及觀察的方法。2、將月相盒里看到的月亮形狀畫出來,比較哪些是看到過的,哪些是沒看到過的。3、給剛才分類的記憶中的月亮按照在月相盒里看到的形狀進行排序。4、出示:月相圖。引導學生交流發現,月亮的形狀是會變化的,從月牙,變成半圓,再變成圓,然后又變成半圓,變成月牙。設計意圖利用教具完善學生頭腦中對于月亮形狀的認知,在課堂上經歷一次從月初到月末完整觀看月亮的過程。(三)觀察月亮位置的變化1、提出問題:在一個月當中,月亮有形狀的變化,在一天當中,月亮會有位置的變化嗎?月亮也會和太陽一樣東升西落嗎?2、觀察月亮的位置移動時也要像觀察太陽那樣選擇固定的位置。3、觀察任務可以提前一天布置,如觀察月亮是什么形狀的,月亮的位置會不會變化,課上進行交流。4、小結:月亮和太陽一樣,也是東升西落。設計意圖能夠在晚上實際觀察月亮,可以幫助學生糾正月亮與太陽運動方向相反的前概念。但是此項活動需要教師提前布置,甚至進行一些獎勵和督促,效果更佳。(四)像科學家一樣觀察月亮1、播放視頻,介紹人類認識月亮的科學史。視頻解說詞:月亮上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在古代,古人遙望月亮,卻沒有辦法登上月球一探究竟,只能依據月亮上的景色進行想象。在中國人的想象中,月亮上住著嫦娥仙子。她帶著一只玉兔,住在月亮的廣寒宮里。直到1609年夏天,科學家伽利略創造了一項偉大的發明,它就是天文望遠鏡。發明之后,人們憑借望遠鏡,終于看清了月亮的樣子。伽利略發現月球表面有崎嶇不平的現象并親手繪制了第一幅月面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終于在月球上印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邁出了人類巨大的一步,至此,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國的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努力,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登陸,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2、介紹望遠鏡:在天文學上,天文望遠鏡是必不可少的。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沒有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代天文學。它對于人類觀察宇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3、出示簡易的望遠鏡,引導學生觀察:望遠鏡上一般有兩只鏡筒,一個是物鏡,還有一個是目鏡。教師介紹望遠鏡的使用方法:第一步物鏡要對準觀察物,第二步目鏡對準自己的眼睛,第三步調整望遠鏡筒身的長短,直到看清圖像。注意:不能用望遠鏡直接觀察光源,尤其是太陽,會對眼睛造成難以恢復的傷害。4、布置學生課后利用望遠鏡將看到的月亮表面的樣子畫出來,與伽利略當時繪制的月亮表面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相似和不同。5、對學生實際觀察后畫下的月亮要做一些分析,教師要特別針對學生可能點出的黑點或凹凸面要進行肯定,以糾正學生認為月球表面光滑潔凈的錯誤概念。設計意圖利用視頻進行科學史教育,可以更直觀的了解人類認識、探索月球的歷程。像伽利略那樣,用望遠鏡觀察月亮,增強學生觀察天空中星體的興趣。【教學后記】6.數星星【教材分析】在觀察月亮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看到夜空中閃爍的星星,這些星星或大或小,或遠或近,或明亮、或暗淡,但總能引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無限的想象力。本課以星星作為學習內容,是要讓學生知道星星和太陽、月亮一樣,都是天空中的星體。本課由三個活動組成:一是觀察星空圖,發現星星有大小的不同和明暗的不同。這一活動通過提供精心選擇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其中的不同,既引入教學,也提出了要研究的問題。二是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了解夜晚看到星星的原因。在這個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作出猜想,通過創設暗室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將實驗室環境與真實宇宙情境建立聯系,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糾正錯誤的前概念。三是交流不同場景中星空的區別,思考怎樣才能看到滿天繁星。這一活動從比較城市星空與郊外星空的不同展開,結合光、天氣、時間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討論,最終明確觀察方法。【學情分析】千百年來,浩瀚的星空吸引著哲學家、科學家去探尋和思索,也是學生非常向往和好奇的神秘園。關于星星,自古至今,中西方都有許多經典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伴隨著學生的童年生活,這些故事不乏夸張和想象,使得他們對星星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大多數學生可能認為白天天上是沒有星星的,星星只有晚上才會出現。而由于觀察立場、觀察工具的局限,這些錯誤的想法一直影響著他們對星星的科學認知,本課旨在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糾正他們錯誤的前概念,為后繼的觀察和研究打好基礎。【教學目標】觀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區別。知道星星也和太陽、月亮一樣是天空中的星體。能夠對“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作出猜想,并與同伴一起探索其中的秘密。愿意觀察星星,對星空感興趣。【教學重難點】重點觀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區別。難點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五、教學準備學生活動材料:小手電(建議由學生自己準備,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準備若干提供給未作準備的學生)教師去掉燈罩的臺燈(可調節光的強弱)、教學課件、手機上下載“星空地圖”APP。【教學過程】(一)觀察星空圖片,比較星星有什么不同1.猜謎導入:一個藍藍盤,兩個圓圓餅,一個火火熱,一個冰冰冷。(打兩種天體)謎底:太陽、月亮青石板兒石板青,青石板兒掛明燈,若問明燈有多少,天下無人數得清。(打一種天體)謎底:星星前兩課我們學習了太陽和月亮的有關知識,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星星的知識。(板書課題:數星星)關于星星,你知道些什么?2.每當夜晚來臨,無數的小星星就會點綴在夜空(欣賞星空圖片),仔細觀察這些星星,它們有什么不同?3.全班交流討論。4.小結:天空的星星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有的離我們近,有的離我們遠。5.(出示不同亮度的星星圖片)你能給這些星星按照從亮到暗的順序排一排嗎?(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6.小結:為了衡量星星的明暗程度,天文學家把我們把肉眼能看到的星星設定為6個等級,最亮的是一等星,最暗的是六等星。設計意圖星空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場景,夜晚在抬頭觀月的時候,點點繁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城市的發展,學生抬頭所看到的星空,往往只是伴隨著月亮的幾顆亮星,滿天星斗只是電視中一瞬而過的畫面。而學生所處的課堂正是白天,無法當堂讓學生來觀察星空,所以在這一環節,精心選擇圖畫或視頻提供給學生觀察現得尤為重要,能夠讓學生在獲得視覺沖擊的同時比較容易發現星星間的不同,為后面的探究埋下伏筆:為什么有的星星看不見?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二)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1.天空中有這么多的星星,平時我們能看得見它們嗎?(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呢?)預測學生的猜想:星星和太陽、月亮一樣,也會升起、落下;星星被天上的云朵遮住了;白天太陽的光太亮了,星星的光線比較暗,就不容易被發現;2.大家的想法聽上去都很有道理,到底哪種才是正確的呢?讓我們來到宇宙空間,一起來探索其中的奧秘吧!(關上燈、拉好窗簾,制造“暗室”環境,模擬宇宙空間)3.請同學們打開手電筒,從各個角度將光照射到黑板上(或PPT的黑色頁面上),大家發現了什么?(手電筒的光投射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個亮斑,就像夜晚的星空)這些宇宙中的“星星”有什么特點?(有的亮、有的暗,有的大、有的小。)4.教師在靠近黑板的地方打開去掉燈罩的臺燈,讓光線投射出去。現在請大家再仔細看一看,天空中的“星星”發生了什么變化?(教師慢慢調節臺燈的亮度,隨著光線越來越強,這些“星星”漸漸消失在同學們的眼前。)5.關閉手電筒和臺燈。思考并討論:為什么拉上窗簾、關上燈的時候,我們能看到照射在黑板上的手電筒的亮斑,而打開一盞更亮的燈的時候,這些亮斑就會變淡甚至消失不見?這個實驗能幫助我們解釋“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這一問題了嗎?6.小結:太陽是一個自身能發光的天體,它的亮度遠遠超過了天空中的星星,所以這些星星也就變得暗淡無光,我們在白天也就看不到它們了!7.現在,利用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能夠幫助我們在白天也能欣賞到美麗的星空。(運用同屏技術,打開“星空地圖”APP,設置好位置、時間,和學生一起觀看現在的星空。)設計意圖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作出大膽的猜想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驗去進行探究,獲得真實的體驗,有助于學生修正錯誤的前概念,建立科學的認知。關上門窗和電燈,借助遮光性能較好的窗簾的幫助,在實驗室營造一個類似于宇宙空間的環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運用學生的手電筒模擬宇宙中的星星、臺燈模擬太陽,借助臺燈的調節光的亮度的功能,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看到“太陽”光對周圍“星星”的影響,很容易就幫助學生弄清白天看不見星星的原因。借助于先進的APP,讓學生親眼見到了白天本地的星空,提高了學生觀察星空興趣。(三)交流如何看到滿天繁星1.現在我們知道只有在晚上才能看到星星的原因了。(出示城市星空和曠野星空圖)這兩幅都是夜晚的星空圖,你能看出分別是在哪里拍攝的嗎?誰能解釋一下為什么這兩幅圖中,一幅圖上的星星少,一幅圖上的星星多?(嘗試用剛才學到的知識進行解釋:城市里由于燈光非常明亮,能看到的星星不多,而曠野中比較暗,能夠清楚地看到天空中的很多星星。此外,城市中較差的空氣質量以及建筑物的遮擋,也會影響對星星的觀察。)觀看視頻:8個光污染等級下星空對比2.看來,光線的影響對人們觀察星空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想要看到滿天繁星,你會選擇什么樣的地點去觀測?出示:城市 曠野想要更好地觀測,還應考慮其他的哪些條件?出示:晴天 陰天3.(出示圖片)三國時期的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這樣寫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你能根據今天的學習,解釋一下“月明星稀”這個詞語嗎?(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時,星星就顯得稀疏了。)出示:月牙 圓月想要看到更多星星,你會選擇什么時候去觀測?4.小結:要想看到滿天繁星,要綜合考慮時間、地點、天氣、空氣等多種因素。有條件的話,盡量在農歷的月初或月末,選擇一個天氣干燥的晴天,到海拔較高的地區,遠離非自然光源,這樣一定會給觀測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安全提醒:如果你要到野外觀察星空,一定要有成人陪同哦!設計意圖對星空的認識和探索,不會也不能止步于這一節課,教會學生觀測星空的正確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星空、星座乃至整個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認識宇宙物質的變化規律。想要進行實地觀測,地點和時間的選擇是關鍵,這里為降低難度,給出了一些選項讓學生去選擇,并嘗試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月明星稀”的科學道理,是對第二個教學活動的靈活運用。【教學后記】第三單元 用力以后7.推和拉【教學目標】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兩種常見的力,明白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2、觀察生活中有關力的現象,找出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現象,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對力進行分析。3、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結果也不一 樣。【教學重點】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兩種常見的力,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教學難點】明白力有大小和方向,方向不同,大小不同,結果也不一 樣。【教學準備】課件、生活中有關推力和拉力的圖片【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出示兒歌:小臉蛋,捏一捏,表情豐富有變化。小氣球,壓一壓,一不小心會爆炸。小彈簧,拉一拉,長短彎折變魔法。他們變這又變那,你猜都是因為啥?2、自由朗讀兒歌,邊讀邊思考這段話最后提出的問題:你猜都是因為啥?3、全班交流討論,教師相機指導:都是因為力的作用。4、教師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