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教案共4課.doc
第四單元 地球上的水資源12.河流與湖泊【教材分析】本課從學生生活的環境出發,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發現身邊的河流和湖泊,讓學生學會認識和觀察身邊居住的環境,找到河流和湖泊。第二部分,認識河流、湖泊、池塘、水庫等水域之間的不同和特點,引導學生從水域的大小、蓄水量的大小及其水域形成的起源等方面進行比較和分析。第三部分是動手活動,通過教師提供的油泥、塑料盆、帶噴頭的水瓶等,讓學生模擬河流和湖泊的形成。第四部分是一個閱讀活動,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河流和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資源,更是許多生活的生存之所,在大自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學情分析】兒童對水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之情,同時水在人類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學生都于身邊的水域是非常熟悉的,然而這種熟悉和了解僅僅流于經驗和表面,河流和湖泊從哪兒來?這一水體的特點及其不同水體間的特點是什么?對于學生的學習和認知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學目標】區分河流、湖泊、池塘、水庫等不同水體的特點。動手模擬河流與湖泊的形成認識到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和發現身邊的不同水體及其特點。難點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教學準備】各種水體的照片或視頻,塑料盆、油泥、帶噴頭的水瓶等【教學過程】(一)發現不同的水體出示不同場景的兒童玩水圖片1、你們玩過水嗎?2、你們都在哪里玩的水?設計意圖:學生幾乎都有玩水的經驗,有的在大海,有的在池塘,還有的玩路上的積水,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搭建一座橋梁通往科學的世界,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能讓知識變得活起來。(二)區別水體的不同1、雖然都是水,可是卻有著不同的名字,他們之間到底都有著什么不同呢?2、出示不同水體的圖片和場景3、學生觀察匯報不同水體的特點(三)模擬河流與湖泊的形成1、河流和湖泊是怎么形成的?(1)學生討論,交流,說說你的依據?(2)用什么方法可以來驗證你的猜測呢?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重在讓學生動手之前先動腦,根據觀察和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先猜測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并且還要思考需要哪些材料,需要什么方法可以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進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2、教師提供材料:塑料棚、油泥、帶噴頭的水瓶(1)利用這些材料,你準備怎么模擬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呢?(2)制定解決方案,小組內討論可行性設計意圖這次的思考與之前的無材料限制思考有明顯的不同,讓學生學會根據限定的已有的條件學著去制定問題的解決方案,通過交流和討論保證方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3、小組領取分組材料(1)模擬河流和湖泊的形成(2)學生匯報: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必要條件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實踐階段,在實踐中去驗證之前的方案和理論,并通過不斷的修正最終掌握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必要條件:雨水、低洼處等有著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可以解釋生活的現象如:小雨時為什么校園里沒有河流與湖泊呢?從而達到知識的學以致用和活學活用。(四)認識身邊的河流和湖泊1、我們所居住的家鄉都有哪些水體?2、這些水體里還住著哪些動植物?3、這些水體對生活在周圍的人們有哪些影響?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重在讓學生發現自己生活環境中的水體,知道它們對周圍的環境、居民及其不同生物的重要影響與作用,從而激發保護水資源,保護周圍環境的情感。【教學后記】13.地下水【教材分析】本課從生活中常見的地下水出發,逐步地安排了三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觀察身邊的地下水,并對其形成原因和過程進行猜測。第二部分是動手活動,通過教師提供的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材料讓學生制作簡易水井模型,了解地下水的形成過程。第三部分是一個閱讀活動,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到自然界中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整個資源狀況、使用現狀及其當前人們采取的各種補救措施,讓學生對地下水有一個系統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學情分析】從一口井入手,一方面激發城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起農村學生對生活中見到過的井進行觀察和思考,然而由于地下水都在地面以下,其形成原理等對于學生的認識和學習都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學目標】制作簡易水井模型知道大自然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和過程認識到地下水資源概況和現狀【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難點制作簡易水井模型【教學準備】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教學過程】(一)出示一口井1、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2、這口井有什么用?3、你知道井里的水從哪里來?設計意圖: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知識大都知道這是一口井,井里有水,但是對于水從哪里來,卻沒有深入的思考,即使學生知道水是地下水,但是地下水從哪里來?怎么形成的也說不清楚,因此這里設置的一系列問題就是要激發學生刨根問底,一直追問,一直探索,水到底從哪里而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二)制作簡易水井模型1、教師提供材料,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你們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做一個簡易的水井模型呢?2、學生分組討論,形成一個簡易設計圖,標出每部分的使用材料3、學生匯報你們為什么這么設計?依據是什么?4、分發材料進行制作,并根據效果進行不斷反饋和修正(1)匯報小組制作遇到的問題以及是如何克服和解決的。(2)還有那些問題沒解決的,可需求其他組的幫忙。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重在讓學生做出一個簡易的水井模型,是一個工程問題,也是一個科學問題,要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問題解決的流程,比如面對問題和限制條件進行設計、然后根據設計方案動手操作、然而絕大部分學生幾乎都不能一次就成功,需要反復根據之前的效果進行不斷地修正,直至模型成功率,效果呈現出來。給學生一個不斷試錯的機會,也是給學生自主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和空間。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三)地球上的地下水1、根據剛才的水井模型以及上節課河流與湖泊的學習,你能知道水井、河流、不透水層、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所分布的具體位置嗎?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一個知識點的提煉和概括,通過學習地下水、河流和湖泊,讓學生知道每種水體所處的具體位置,同時對于地下水的形成示意有一個清晰和完整的認識。2、出示道路積水圖,說說見過這些現象嗎,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危害呢?3、你能設計并鋪設一條步行道,既方便雨天時路人行走,又能讓雨水盡可能多地滲透到地下嗎?設計意圖生活中的積水現象非常常見,農村土路遇到雨水,非常泥濘,給行走帶來了很多不便,而城市道路滲透水的能力太差,經常導致道路積水,對道路的損壞及其通行和地下水的水量補充都帶來不利,因此這個環節重在讓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發現問題進而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4、地下水介紹(1)出示圖片和文字介紹地下水資源概況(2)使用圖片和文字介紹地下水的使用現狀(3)討論:我們能做點什么?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重在讓學生對我國的地下水資源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認識,進而能從科學地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地下水現象和問題,從而激發保護地下水水資源的情感。【教學后記】14.海洋【教材分析】本課從學生對海洋的已有認識出發,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區別海洋與其他水體的不同。第二部分,通過實驗找到海水發苦發咸的真正原因。第三部分是動手活動,制作海水淡化裝置,將不可直接使用的海水經過裝置轉化為可用的淡水資源。第四分部是閱讀活動,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整個地球上的海洋面積,及其所蘊含的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和動力資源等。【學情分析】學生對海洋的認識都非常直觀和淺顯,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和探究海洋這一水體的特點及其海水為什么是苦的,咸的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有一點的難度和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海洋這一水體的特點。知道海水發苦發咸的主要原因會制作簡易海水淡化裝置了解到海洋資源的豐富性和寶貴性【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海洋這一水體的特點難點制作海水淡化裝置【教學準備】海洋照片或視頻,滴管、小鐵勺子、酒精燈、火柴、燒杯、海水(鹽水)、淡水、石塊、保鮮膜、塑料盆等。六、教學過程(一)海洋的特點1、提供海洋和照片或視頻,請學生觀看。2、請學生討論并匯報海洋不同于湖泊之處。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發現海洋這一水體與其它水體之間的不同之處,尤其是與之前學過的河流/湖泊相比較,找出各自水體的特點。(二)海水為什么這么咸?1、組織學生猜測海水咸的原因。2、提供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和制定實驗方案。3、發放材料,動手實驗, 教師加強指導4、討論和匯報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去發現和探尋海水苦咸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所看到的現象,并透過現象找尋隱藏在背后的原因和本質。(三)制作海水淡化裝置1、既然淡水資源非常有限,那該如何把海水變成淡水呢?進而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2、利用這些材料,你能制作一個海水淡化裝置嗎?小組討論和交流制作方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3、分發材料,制作海水淡水裝置4、匯報與交流(1)制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2)分享小組內制作的成功經驗設計意圖:淡水資源非常緊缺,而海水資源卻非常豐富,因此海水淡化具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因此讓學生圍繞海水淡化裝置進行思考、設計、制作、討論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也是未來水資源問題解決的發展趨勢。(四)人類的資源寶庫海洋1、海洋的面積與水資源總量2、海洋豐富的生物資源(1)你知道哪些海洋動、植物信息?(2)從海岸邊、海洋里各選出一種,寫一寫它的生存本領。3、海洋與人類 (1)海洋所蘊含的豐富的礦產資源(圖片或視頻)(2)海洋所蘊含的豐富的化學資源(圖片或視頻)(3)海洋所蘊含的的豐富的動力資源(圖片或視頻)(4)我們能為海洋做些什么?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海洋在整個地球生存和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及其豐富的資源對于整個人類的生活和發展所帶來的重大影響,進而認識到海洋這一水體的重要性和價值性。【教學后記】15.珍惜水資源【教材分析】本課從水的實際應用出發,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水的用途,水對人類生活、生產都具有哪些重要影響?第二部分是動手活動,重在通過活動更能直觀地認識到能為人類所使用的淡水資源的有限和稀缺,以及人類用水量需求的增大所導致的供不應求現象。第三部分是閱讀和交流活動,重在介紹為了緩解當前的淡水資源緊缺現狀人類當前所采用的各種節水方法。當然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每一個家庭做起,讓學生回歸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找到各種節水措施,進而制定家庭節水方案,并關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學情分析】兒童對水的用途了解大多局限于生活用途,但與生產用途的了解較少,同時對于淡水資源的缺乏認識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數據認識,如何將抽象轉化為直觀和具體,并能感同身受,對于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教學目標】認識水的用途能夠認識到并切身感受水資源的緊缺和供不應求了解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節水措施結合家庭生活,能自主制定和落實節水方案【教學重難點】重點能夠認識到并切身感受水資源的緊缺和供不應求難點結合家庭生活,能自主制定和落實節水方案【教學準備】燒杯(一大三小)、水盆、勺子六、教學過程(一)水的用途1、你知道生活中,水的用途有哪些?2、在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中,水的用途你知道嗎?3、如果沒有水會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設計意圖:學生對于水的用途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還不全面,尤其是在人類生產中所起的作用知之甚少,因此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水的用途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二)淡水量的緊缺與需求1、出示淡水和海水在全部水資源中的比例,以及冰川水、地下水、河流與湖泊在淡水中所占據的各自比例。2、通過活動直觀呈現出各自水體所占水資源的比例。3、組織學生討論淡水的來源和去處4、直觀模擬和體驗淡水資源的供不應求(1)討論供水者和用水者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的分別指向什么?(2)你認為有哪些原因會導致用水量的增加。設計意圖此次活動重在把水資源的缺乏從一個抽象的認識轉化為可見的直觀認識,從而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對于淡水資源的總量、來源以及用處有一個更為清晰和具體的了解,進而激發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欲望。(三)節水我最行1、了解目前在生產生活中已有的節約用水的方法。2、為自己的家庭制作節水方案(1)我的廚房節水小竅門分享(2)我的衛生間節水小竅門分享(3)我的洗衣房節水小竅門分享(4)方案的匯報與交流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重在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生活中已有的節水措施,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家庭狀況做到節水從我做起。【教學后記】10
- 關 鍵 詞:
- 地球上的水資源 蘇教版 三年級 上冊 科學 第四 單元 地球 水資源 教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