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制5.10 傳統美德--源遠流長 第2課時 課件.ppt
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能舉例說出中華傳統美德在社會 關愛、國家情懷等方面的具體表現。 2.能夠體會中華傳統美德格言的意 蘊,愿意用他來指引自己的生活。,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于的仁愛思想 “仁”是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的核心思想。“仁”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其核心是“愛 人”,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系。孔子認為,自下而 上都能仁愛遵禮,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他一再強調,踐行“仁德”,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我欲仁,斯仁至矣”。 有一次,孔子家的馬廄失火了。他知道后,首先關切 地問有沒有人受傷。還有一次,孔子去齊國,路過泰山, 看見一個婦女在墳前痛哭。他叫學生去詢問。原來,殘暴 的統治逼得她全家背井離鄉來到這里。不久,她的親人相 繼被老虎咬死。即使這樣,她仍然不愿意返回故鄉。孔子 聽后感嘆道:“殘暴的統治比老虎還厲害呀!”這兩個故事都充 分體現了孔子所追求的“仁”的精神。,孔子像,南北朝時,有個叫陸慧曉的人。他學識淵博, 品德高尚,在當時地位顯赫。陸慧曉一向平易近人,從不擺大人物的架子。即使地位低下的人來訪,他也會起身相送。有人對陸慧曉說:“您的身 份這么高貴,沒必要這樣做。”陸慧曉答道: “我 平生最厭惡別人對我無禮,我怎么能用自己所厭 惡的行為去對待別人呢?”,朱沖還牛 晉朝時有個人叫朱沖, 他小時候十分好學,但家 境貧寒,靠種田為生。村 子里有一家人,三番五次 地把牛趕到朱沖家的地里,啃食莊稼。朱沖多次帶上草料,連同啃食他 家莊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戶人家去。那家主 人很慚愧,再也不讓牛去吃朱沖家的莊稼了。,寬則得眾。-論語陽貨 【大意】待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 君子賢而能容罷(pi),知而能容愚,博而 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非相 【大意】君子賢能而能包容無能的人,聰 明而能包容愚味的人,知識淵博而能包容孤陋寡聞的人,道德純潔而能包容品行駁雜的人。,對照格言,結合班級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說說待人寬容的意義。,杜環侍老 明朝時有個人叫杜環,為人厚 道善良。有一個常老太太,因為家 境敗落,投靠杜環。杜環的家境也 不富裕,但他毫不猶豫地表示要奉 養她。杜環告誡家人,不要因為常 老太太處境艱難就輕視、怠慢她。 常老太太患病,杜環親自為她煎藥, 照料她服下。常老太太去世后,杜 環還常到她的墓前祭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張載,民胞物與 北宋思想家張載說:“民,吾 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說, 他人都是自己的同胞,萬物都是 自己的朋友。“民胞物與”這個成 語就是由這句話衍化而來的。人 不僅是社會中的人,也是自然中 的人。人應該對人與人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 自覺承擔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古人善于用仁愛之心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請你嘗試講述一則發生在自已身邊的仁愛故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概括明末 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話而形成的警句。 顧炎武的原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 與有責焉耳矣。”大意是說,國家的興 旺與衰亡,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責任。 近代以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逐漸 成為中國人民愛國精神的高度概括。,顧炎武,魯女愛國 魯國有個女子,有一天倚著柱子發出高而 長的聲音,路過的人都覺得聲音很悲慘。鄰家 婦女就問她:“你為什么這么悲傷?”她說:“魯國國 君年老,而太子幼小,我為魯國擔憂啊!”鄰家 婦女笑著對她說:“這是那些當官的該擔心的事,與我們婦女有什么關系?”“不然,”她說,“一旦魯國有難,君臣上下都會受辱,還會牽連到我們普通百姓,怎么能說和我們普通百姓沒有關系呢?,活動園,國以保民為本,民 以愛國為先。國有兵禍, 奮其勇壯猛烈之氣,以 為國捍患,輕性命如鴻 毛,是戰時之愛國也;求 學問,勤職業,律己則 不茍,遇人則誠款,同 心協力,以興起各種公 益之事業,使國家利權, 不為外人所攘奪,是 平時之愛國也。二者若 缺其一,則國中山河雖 美,不足恃矣;物產雖多, 不足夸矣。,這是大約100年前的小 學課本中的一段話。說一 說,戰爭時代與和平時代, 愛國都應該有哪些表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 范仲淹不論擔任官職與否,始終關心國家的前途、百姓的疾苦。他臨 終前寫的遺書全是關于治理國家的事,而對自己和家人的私事只字未 提。結合下列格言,說則你知道的中國古代憂國憂民的故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 孟子梁惠王下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活動園,相關鏈接,臨患不忘國,忠也。 - 左傳昭公元年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 禮記儒行,天下為公的理想 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 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度疾者,皆有 所養。”在禮記所描述的那個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里,人 們平等地選舉賢人和能者當領袖,講究信用,追本和。人們 把所有的人都當作自己的親人,把所有的孩子都當作自己的 孩子,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青壯年人都能對社會作出貢獻, 幼小的孩子茁壯成長,連孤寡老人和殘疾人都由大家贍養。 這是我國人民自古以來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多少年來、人 們一直贊頌它,苦苦追尋它。許多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 熱血,企盼這種公有的、人人都平等的社會出現。,閱讀角,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是強大的文化基因,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傳統美德永遠是我們不斷奮進的精神動力。,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