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制1.1《我與社會》課件.ppt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第一課,第一框 我與社會,學習目標,1.感受社會生活、學會承擔社會責任。 2.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提高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重點) 3. 知道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會有不同的身份。(難點),導入,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我們要主動認識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在生動鮮活的社會課堂中學習、成長,在異彩紛呈的社會實踐中鍛煉、發展。投身社會的過程,也是我們走向成熟的過程。,理解教材,親社會行為,承擔社會責任,有一個詞叫“自給自足”,請思考: 在現代社會,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嗎? 我們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會相關? 3.說說我們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會各行業有什么樣的聯系?,衣,食,住,行,學習,生活,我每天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 愛因斯坦,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個人和社會關系:,如果離開了社會,人會變成怎樣?,魯濱遜脫離了社會 而存在了嗎?,魯濱遜說過:“我什么東西都可以做出來。”不過他馬上還補充了一個條件:“只要我有工具”。,他在孤島上生存的知識、技能、依賴的火槍工具都是在社會中得來的,像他這樣極端的例子都不能脫離他人而存在,何況我們。,課外拓展: 1704年9月,一個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度過了四年零四個月。直到1708年,他才被一個叫羅杰斯的航海家發現并帶回英國。當他被發現時已成了一個野人,甚至忘記了人類的語言。塞爾柯克的傳奇經歷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報紙上也刊登了一些關于塞爾柯克在荒島上的孤獨生活的情況。笛福正是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創作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傳奇、不朽之作。,魯濱遜的原型,社會關系圖:例一,試畫自己的社會關系圖:,我,1.他們通過哪些方式與你產生了聯系? 2.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你如何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應用練習,1、我們走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應該是() A、越來越分離 B、與任何人都無關 C、越來越緊密 D、彼此不能分開 2、如果說社會是張網,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是() A、網上的一個結點 B、漏網之魚 C、互不相干的個體 D、一條線 3、“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諺語告訴我們() A、每個人都有三個好朋友 B、人總是不能脫離他的人際環境 C、只要你是好人就會有朋友幫你 D、人是無法獨立完成任務的,多選: 1、了解社會的途徑有() A、學習社會知識 B、幫助老年人 C、經常聽廣播讀報紙 D、社會成員的影響 2、某學校在開展助殘的活動中,許多同學發生了巨大變化:冷漠的變熱情了,脆弱的變堅強了。可見() A、人在社會中能夠不斷的成長 B、我們應該多了解社會 C、社會化的過程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D、我們的情緒變化太大,歸納總結:,我與社會,感受社會生活,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1.感受社會生活的途徑,2.怎樣培養親社會的行為,3.個人與社會的關系,4.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