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冀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100頁).doc
冀人冀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100頁)目錄:1 測量長度2 測量體積3 測量質量4 測量溫度5 計量時間6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7 塑料8 服裝材料9 固體、液體和氣體10 水和水蒸氣11 冰和水12 熱脹冷縮13 溶解的快慢14 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15 分離鹽和沙16 彈力17 浮力18 摩擦力19 制作水火箭(一)20 制作水火箭(二)1.測量長度【教材簡析】本課是單元的起始課,與其他四課之間是并列關系,且又是相對獨立的。本課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線,設計了3個活動?;顒?“學習使用刻度尺”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關于刻度尺的基礎知識,學會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方法?;顒?“測量身體不同部位的長度”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尺子來測量身高、肩寬、腰圍等,認識和使用更多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活動3“用身體的尺子估測長度”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拃”“步”等身體上的“尺子”來估測物體的長度和距離的遠近。應用與拓展“了解現代測量長度的工具”,主要是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實際需要,了解更多測量工具,認識到科學技術能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緦W情分析】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的科學課學習中已經對身邊的工具有所了解,知道工具可以方便人類的學習和生活,在二年級下學期冀教版數學課程學習中對使用“直尺”等測量工具有了基本認知,并對其使用方法和計量單位都有所了解。但是,學生對于如何更規范地觀察和使用刻度尺,以及什么是“零刻度線、最小刻度值、最大量程”等知識并不明確,對選擇合適的尺子完成指定測量任務也沒有足夠規范的認知。【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刻度尺是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茖W探究目標1.能根據物體特點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其長度。 2.能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科學態度目標 1.能在探究過程中樂于合作分享,協助同學完成測量身體部位的任務。2.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估測與精準測量,并對其結果敢于質疑和討論??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測量儀器技術的進步為人類生活提供了便利?!窘虒W重難點】重點:刻度尺的正確使用。難點: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教學準備】教師:課件、刻度尺。學生: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教學過程】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談話:經過一個暑假,同學們都長高了,肩也寬了要想準確知道自己長高了多少,肩寬了多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思考,并討論交流。二、認識刻度尺,學會觀測方法1.認識刻度尺。引導:請大家觀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線、 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1)學生觀察零刻度線、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教師提示:刻度尺對齊測量物體,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如果零刻度線磨損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線為零刻度線。記數時,切記要減掉代替零刻度線的刻度值;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面垂直;記錄測量結果時要加單位,只有數字而沒有單位的記錄結果沒有意義。2.學會使用刻度尺。(1 )學生用刻度尺測量一支筆或一本書的長度,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的第1頁中。教師巡視指導全班學生的操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并相互評價。(學生交流在實際測量中遇到的問題或經驗,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實時評價。)3.拓展延伸。教師出示皮卷尺、軟尺、鋼卷尺等,讓學生辨別它們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及其適用范圍。學生觀察后進行交流。三、選擇刻度尺,測量身體不同部位的長度1.提問:選用什么尺子來測量身體各部位的長度才合適呢?學生思考交流并回答。2.教師講解工具選擇的方法及注意事項。(1)工具選擇:測量手掌寬度可以選擇直尺;測量腰圍可以用軟尺,它柔軟容易彎曲,可以緊貼身體部位,并且最大量程為150cm,能滿足長度需要;測量身高可以用鋼卷尺,它有一定硬度,測量結果更準確;根據實際情況或便利性,軟尺、鋼卷尺、皮尺之間可臨時替代,如身高不超過150cm時,可用軟尺替代鋼卷尺測量身高。(2)注意事項:用直尺測量時,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邊緣重合;用軟尺測量時。堅貼身體部位,但不要過于用力抻拉,以免誤差較大;用鋼卷尺測量身高時,由于鋼尺鋒利且回縮速度快,需要佩戴手套,并盡量使卷尺與地面垂直,保證測量數值的準確性;讀數時注意視線要與尺面刻度垂直。3.學生測量記錄與交流評價。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測量,成員間協作完成探究任務,將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頁中。教師在探究過程中巡視指導,強調要注意安全,尤其是登高和使用鋼卷尺時。學生交流與評價,教師評價小組協作情況。四、學會使用身體自帶的“尺子”,估測長度1.提問:在沒有刻度尺等測量儀的情況下,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呢?小組討論交流。2.講解:利用“拃”和“步”等身體自帶的“尺子”可以估測長度。3.小組活動。學生測量自己一拃、一步的長度。用“拃”估測課桌的長度。將觀察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頁中。(根據課堂時間,該活動可安排在課下作為拓展活動進行。)4.交流評價。對比估測與實際測量結果的差距,分析原因,交流收獲?!景鍟O計】1. 測量長度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測量身體不同部位的長度用身體的“尺子”估測長度了解現代測量長度的工具2.測量體積【教材簡析】本課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線設計了3個活動。活動1“哪個杯子能裝的水多”,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感官初度判斷體積的大小,進而建構體積的概念?;顒?“測量水的體積”是幫助學生認識量筒,并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和計量單位?;顒?“測量胡蘿卜的體積”是讓學生學會測量不規則固體的體積,并掌握固體體積單位。應用與拓展“自制量杯”,主要是引導學生設計制作簡易量杯,并用該量杯完成簡單的測量任務?!緦W情分析】學生在本單元的第一課的學習中,已經對測量物體的長度產生了探究興趣,本科繼續引導學生通過測量活動認識物體的另一個屬性體積。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過程由具體形象性向抽象邏輯性過渡,本課的教學有助于訓練學生對于空間的認知?!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說出用量簡或量杯測量物體體積的基本方法。2.準確說出測量體積工具的名稱、規格和功能。3.舉例說出使用工具測量體積精準、便利和快捷。科學探究目標1.能使用量簡和量杯測量物體的體積。2.能根據被測物體特點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其體積??茖W態度目標 1.在探究過程中樂于合作與分享,協助同學完成測量物體體積的任務。2.有根據地對自制工具及測量結果提出質疑和討論,并愿意改進??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測量工具的使用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的便利?!窘虒W重難點】重點:知道正確測量體積的方法。難點: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比較體積的大小?!窘虒W準備】教師準備:水杯、不同規格的量筒、量杯、胡蘿卜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窘虒W過程】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情境導入。引導: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水杯,觀察自己的和小組同學的水杯。學生觀察并交流。( 同學們的水杯多種多樣、形狀各異。)提問:誰的水杯能裝更多的水?學生思考并討論。2.比較水量。引導:請大家觀察這三組水杯,分析判斷哪個杯子中裝的水多一些。(1)教師出示“粗細相同、高度不同的兩個杯子”的實物或圖片。(“高”杯子能裝的水多一些。 )(2)教師出示“高度相同、粗細不同的兩個杯子”的實物或圖片。(“粗杯子能裝的水多一些。)(3)教師出示“高度和粗細都不同的兩個杯子”的實物或圖片。(這種情況下難以直接做出判斷。)學生進行判斷,然后進行匯報交流。3.提出問題。如何準確判斷杯中水的多少?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1.測量水的體積。(1)認識量筒。講解:像水在杯中會占據空間一樣,物體所占據空間的大小被稱作物體的體積。量簡是常見的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壁上標有刻度和單位。出示:量筒圖片,指導學生認識量簡。量筒的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量筒沒有“零刻度線”;量筒的計量單位是毫升(ml) ;按其規格通常分為10mL、25mL、50mL、100mL、 250mL、 500mL、 100mL等多種。(2)選擇量筒。根據杯中水量的多少,選擇合適規格的量簡進行測量。( 盡量選擇能夠一次量取的最小規格的量簡, 分次量取會出現較大的誤差。如量取26mL的液體,應該選擇規格為50mL的量筒。)(3)掌握方法。講解:測量步驟與注意事項。 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簡略傾斜,右手拿被測水杯,杯口緊挨量筒口。 杯中的水沿著量筒筒壁緩緩倒入量筒中。 量筒平穩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靜置一會兒,使內壁上的水全部流下來。讀數時,視線、刻度線與量筒內水的凹液面最低處三者保持水平。(4)學生觀測,教師巡回指導。(5)學生匯報。指定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觀測的結果是什么。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對其進行補充和評價。學生記錄。將測量杯中水體積的步驟和注意事項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2.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1)提出問題:用量筒能直接測量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嗎?學生思考后進行集體交流。(2)設計方案。引導:你認為應該怎樣測量胡蘿卜的體積呢?比一比誰想出的方法多。學生分組設計。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交流:指定學生進行匯報,其他學生相互補充與評價,形成一致的測量方案。教師出示實驗方法:方法一: 量簡中加入適量的水(要求水能浸沒胡蘿卜) ,記錄水的體積。 放入胡蘿卜,觀察液面變化,記錄當前水和胡蘿卜共同占據量筒的體積。 求出兩次體積差,得出胡蘿卜的體積,并換算成立方厘米。方法二:將胡蘿卜放入量簡中加入適量的水(要求水能浸沒胡蘿卜),記錄此時水和胡蘿卜共同的體積。用鑷子將胡蘿卜取出,觀察液面變化,記錄水的體積。求出兩次體積差,得出胡蘿卜的體積,并換算成立方厘米。方法三:將一個比胡蘿卜大的燒杯放在一個金屬盤上,向燒杯中加滿水(要求水滿而不溢出),將胡蘿卜加入燒杯中。用量筒觀測金屬盤中溢出水的體積,并換算成立方厘米,即為胡蘿卜的體積。(3)學生測量。學生分組觀測胡蘿卜的體積,并換算成立方厘米。( 根據時間讓學生可以選擇13種方法進行觀測。)提問:如果胡蘿卜的體積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簡中,如何測量它的體積呢?學生分組設計,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4)活動小結。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布置任務:請大家參考拓展活動中的制作方法和步驟,自己制作一個量杯,下節課在班內進行展示,比一比哪位同學制作的量杯測量體積最準確。溫馨提示:需要選擇透明的杯子,標記刻度和最大量程。學生小組內交流制作方法和步驟,并提出疑問,教師解答疑問,并激勵學生自主實踐。學生課后進行制作。板書設計:2.測量體積量筒是常用的測量體積工具。固體體積單位:立方厘米液體體積單位:毫升ml1毫升=1立方厘米3.測量質量【教材簡析】本課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線設計了兩個主要活動?;顒?“猜體重”,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感官初步判斷物體的輕重,進而明確比較物體的輕重就是比較物體的質量?;顒?“稱量水果的質量”幫助學生認識天平的結構和功能,學會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方法。應用與拓展“稱量水的質量”,主要是引導學生設計稱量一杯水的質量的方案,并用改方案完成稱量任務?!緦W情分析】學生在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已經對臺秤的使用方法和質量的計量單位等有了初步認識,但對于實驗室常用測量質量工具托盤天平尚不熟悉。在本單元前兩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已經對測量物體的基本屬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課將繼續引導學生通過測量活動認識物體的另一個物理屬性質量。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具體形象性向抽象邏輯性過渡,本課的教學活動將幫助學生初步體會物質的守恒,即物體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和空間位置而改變?!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說出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基本方法。2.準確說出托盤天平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和功能。3.舉例說明使用工具測量質量更精準、便利和快捷。科學探究目標1.使用托盤天平和電子秤測量物體質量。2.根據被測物體特點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其質量??茖W態度目標 1.在探究過程中樂于合作與分享,協助同學完成測量物體質量的任務。2.有根據地對他人的測量結果提出質疑并進行討論,愿意改進自己的測量方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測量工具的使用為人類生活提供的便利?!窘虒W重難點】重點:學會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難點:學會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窘虒W準備】教師準備:幾種水果、托盤天平、砝碼、燒杯、水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水果等?!窘虒W過程】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媽媽買來的水果有蘋果、橘子、香蕉等,請同學們猜猜哪個重。學生觀察并猜測。提出問題:怎樣比較物體的輕重?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1.觀測比較,判斷輕重。引導: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水果,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較它們的輕重?學生思考交流。(1)比較大小不同,形狀、種類相同的水果。學生直接僅靠“看一看”、比較、分析,并不接觸物體,就基本判斷出“大”蘋果重一些。(2)比較大小、形狀相同,種類不同的水果。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即“掂一掂”, 能夠判斷出哪種水果重一些,如橘子松弛、柔軟,可能輕一些,但是僅憑感官容易存在誤差。(3)比較大小、形狀、種類都不同,且質量相近的水果。學生綜合利用上述方法做出判斷。(4)記錄結果。將自己的比較方法、判斷依據等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5)形成問題。兩種輕重相差不多的水果,怎樣比較它們的輕重?2.使用儀器,測量質量。(1)認識托盤天平。引導:天平是稱量物體質量的工具,請大家觀察它們是什么樣的。學生觀察天平和砝碼的外觀和結構。集體交流,匯報觀察結果。提問:托盤天平是實驗室常用的測量質量的工具,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它所配備的砝碼有什么特點?讓我們看一段視頻,一起來了解托盤天平吧。播放視頻:關于托盤天平、砝碼的結構及各部件名稱的視頻。學生觀看后進行思考。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回憶托盤天平結構和各部分名稱。學生交流,識記天平和砝碼的名稱。(2)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引導: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各部分名稱和結構后,如何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質量呢?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課件出示:將托盤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將天平的游碼撥至零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刻度線處(可記住調節方法口訣:指針左偏,螺母右旋;指針右偏,螺母左旋) ;稱量時,待測物體應放在左托盤上,估計待測物體的質量,用鑷子向右盤加減砝碼(加砝碼時注意大后小,減砝碼時注意先小后大),并調節游碼的位置,至指針指向分度盤的中央;讀數時,左盤中待測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對應的刻度值;稱量完畢,將物體取下,用鑷子將砝碼放回砝碼盒內,并把游碼移回“0”刻度處。學生閱讀并識記天平的使用方法。(3)觀測物體質量。學生小組合作,稱量出幾個水果的質量。學生將稱量結果和發現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展示對比結果,交流評價。(4)認識更多的質量測量工具。播放課件:臺秤、電子秤、桿秤、磅秤、案秤等圖片。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布置任務:請大家設計“稱量水的質量”的方案。設計思路: .1.測量空水杯的質量;測量加水后水杯和水整體的質量;計算出水的質量。2.測量有水的水杯質量;測量倒出水后空水杯的質量;計算出水的質量。3.將空水杯放在天平左盤;調節天平,使其達到平衡狀態,此時杯子的質量設為“0”;加水,測出水的質量。思考:哪種方法更準確,更便于操作? 學生思考交流,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教師小結:下節課,利用選出的最佳方案,一起稱量一杯水的質量吧?!景鍟O計】3. 測量質量天平是稱量物體質量的工具認識天平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4.測量溫度【教材簡析】本課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設計了兩個活動?;顒?“感知水的冷與熱”,讓學生通過體驗與交流感知什么是冷和熱,旨在使學生對冷熱現象有初步的認識,并意識到冷和熱是相對的?;顒?“測量水的溫度”是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認識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并能用恰當的計量單位進行記錄,初步培養學生使用儀器測量溫度的能力。應用與拓展“測量體溫”是通過使用體溫槍測量自己一周內的體溫,旨在培養學生使用多種測溫儀器進行測量的能力,體現了科學與生活的聯系?!緦W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體感溫度有一定的經驗,但是對于具體溫度的計量沒有科學的認識,這就為學習本課奠定了從感性向理性發展的基礎。【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茖W探究目標1.利用感覺器官感知物體的冷熱。2.根據生活經驗對感覺器官感知水的冷和熱做出假設。3.運用感覺器官感知水溫,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4.利用表格記錄和整理水溫數據。5.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結果并形成科學的結論??茖W態度目標 1.在探究過程中樂于合作和分享,完成測量水溫的任務。2.能堅持定期測量和記錄體溫,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溫度計為人類生活提供了便利。【教學重難點】重點:學會使用溫度計的方法。難點:使孩子對物體變化和熱量的傳遞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玻璃杯、燒杯、冷水、溫水、熱水、溫度計、記錄本、課件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出示:一杯熱水(冒著熱氣)。2.提問:用什么方法知道這杯水的溫度是否適合飲用呢?3.引導:看來多數同學是用手摸的方法來感知水的溫度。還有其他方法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判斷水的溫度”。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1.感知水的冷與熱。(1)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提問:手指能準確感知冷和熱嗎?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假設。(預設:學生大多會根據生活經驗猜想手感知溫度比較準確,但也會有個別學生認為不準確。)(2)講解實驗,掌握方法。引導:看來手指測量溫度是否準確,需要通過實驗來尋找答案。教師出示課件,講解實驗方法。實驗方法:別向三只貼有標簽的燒杯中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將兩個食指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感知水的冷和熱。5秒鐘后,將兩個手指同時放入溫水杯中,體會兩個手指對水溫的感覺。注意事項:要先用手背觸摸一下熱水的杯壁,避免燙傷。(3)對比實驗,獲取事實。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實驗。(4)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討論:說說你們是怎樣做的?手指的感覺是什么樣的?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交流:指定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體對冷熱的感知程度不同,常常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說明人體對冷熱的感覺是不準確的,也說明物體的冷熱是相對的。2.測量水的溫度。(1)認識溫度和溫度計。引導: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單位一般用攝氏度來表示,測量溫度的工具叫溫度計。請大家觀察溫度計,看看它的外觀是什么樣的?它上面的每一個刻度表示多少攝氏度?它的最大和最小量程是多少?如果用手捂住下端的玻璃泡,你能發現什么?學生觀察溫度計,并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中。匯報觀察結果。(2)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提問:我們如何用溫度計來準確測量一杯水的溫度呢?教師講解使用溫度計的方法。A.測量前,溫度計要靜置在空氣中3分鐘左右,待液柱穩定后再進行測量。B.測量時,要把玻璃泡完全浸入燒杯內的水中,不要碰到燒杯底或壁。C.等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才能讀數。讀數時溫度計玻璃泡要留在水中,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D.記數時要有數值和單位。(3)學生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將觀測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中。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4)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并相互評價。(學生交流在測量水溫中遇到的問題或經驗。教師對學生的探究行為進行實時評價。)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1.提出問題:測量水溫用的是酒精溫度計, 測量人體的溫度用什么溫度計呢?2.掌握方法:播放體溫溫度計、體溫槍的視頻,讓學生觀看。( 獲取水銀溫度計和體溫槍的特點和使用方法。)3.觀測記錄:測量自己一周內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的體溫,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4頁中。4.匯報交流:學生交流一周的測量結果,教師采用圖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變化規律,交流收獲。【板書設計】4.測量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溫度的單位:攝氏度測量溫度的工具:溫度計5.計量時間【教材簡析】本課是在學習了測量物體長度、體積、質量、溫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另一個基本物理量時間?;顒?“學習使用停表”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記錄來認識停表的結構、使用方法及時間的計量單位,初步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停表測量時間的能力,形成科學測量要精確到秒的意識。活動2“做個小水鐘”目的是指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設計、制作小水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讓學生樹立從不同的視角,采用新方法、新材料完成設計與制作的科學精神,應用與拓展“1分鐘能做多少事情”是通過體驗的方法感知時間與做事的關系,旨在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學情分析】學生在一、二年級的數學課中已經學習了時間的相關知識,如能夠準確認識時間,了解時、分、秒三種時間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位關系,還能通過鐘表計算以時、分為單位的時間差。但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時間的計量單位一般要精確到秒,這就需要認識一種新的計量工具一停表。 新工具的使用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今后科學實驗的時間計量打好基礎?!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停表的計量單位是時、分、秒??茖W探究目標1.能根據生活情境提出探究問題。2.能制訂觀察停表和制作水鐘的計劃。3.能用停表測量跳繩50次所用的時間,能根據材料和方法制作水鐘。4.能利用記錄表格記錄和整理信息。5.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結果并形成科學的結論。6.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做出評價,并提出修改建議??茖W態度目標 能在探究過程中樂于合作分享,完成測量、制作任務??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科學的計時方法會給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窘虒W重難點】重點:掌握制作小水鐘的方法。難點:理解小水鐘變慢的原因,掌握小水鐘的改良方法?!窘虒W準備】教師準備:停表、鐘表、跳繩、水鐘模型、針、黃豆、記錄表、課件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塑料水瓶等?!窘虒W過程】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播放:體育課上跳繩比賽的視頻。2.提問:在跳繩比賽中是如何計量時間的?3.引導:比賽中用來計量時間的工具叫停表,它與鐘表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樣計量時間的?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1.學習使用停表。(1)觀察停表,認識結構。提問:停表的外形由幾部分組成?各有什么功能呢?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停表吧。學生在小組內觀察停表后,集體交流停表的外形特點。教師小結:停表的大小正好能握在手里,上面有一塊顯示屏,顯示的是分、秒,最小值是0.01秒。有兩個按鍵,一個是復位鍵,另一個是開始/停止鍵。(2)掌握方法,嘗試使用。引導:同學們了解了停表的結構,那我們如何使用它呢?請大家看一段視頻介紹,在觀看時要嘗試記住它的使用方法。播放視頻(視頻講述停表的使用方法)。學生回憶使用方法,并進行復述、記憶。(3)實踐運用,測量數據。引導: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停表的使用方法,那么接下來我們到操場進行一場比賽吧!比賽規則: 兩人為一小組,先由一名同學當計時員,另外一人跳繩。計時員說“開始后,跳繩的同學邊跳繩邊報數。跳繩的同學數到50時,計時員要停止計時,把時間報給跳繩的同學,并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記錄下來。兩人交換角色,重復。教師組織學生到操場上,開始此活動。( 如果條件不允許,建議更換活動形式,如以數豆子的形式開展此活動,規則可參考上面的案例。)(4)集體交流,反思評價。引導:同學們都測量完了,誰來說-說你覺得在測量過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學生交流和評價。2.做個小水鐘。(1)明確任務。引導:電子停表是一種計時比較精確的工具,一般都是由廠家生產后我們買來使用的,其實我們也可以自己制作一個計時的工具 小水鐘。(2)掌握方法。提問:制作小水鐘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樣制作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頁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其中的問題。小組交流:學生閱讀教材,小組內交流所需材料和制作方法后,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集體交流:學生講述制作方法,其他同學補充修正。教師出示注意事項:合理分工,團結合作。 作時注意安全,不要被工具弄傷。 標線時,要嘗試23次, 比較每次1分鐘的標線位置是否相同。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的小水鐘能準確計量1分鐘、2分鐘、3分鐘、4分鐘的時間。(3)制作水鐘。學生制作水鐘,教師巡視指導。(4)作品展示。引導:同學們的作品都已經完成了,接下來進行展示與評價。你們小組也可以選擇其他組的作品,并針對計時準確性、外形等進行評價。小組活動,按照要求評價其他組的作品。(5)交流評價。引導:同學們都已經觀看了其他小組的作品,誰來說說哪個小組的作品比較好,或者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交流與反思其他小組或自己小組作品的優點與不足。教師小結:同學們要學會接納其他人的合理建議,再進-步完善自己小組的作品,完善之后可以給作品拍照,貼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三、拓展認知,延伸活動1.認識不同時期的計時工具。引導:大家認識了停表這種計時工具,那你們了解計時工具的發展過程嗎?下面讓我們看一段視頻來了解它們吧。播放計量工具的視頻。.視頻內容:刻漏(水鐘)、沙漏、機械鐘、擺鐘、石英鐘、腕表、電子表。學生交流學習計時工具的發展史的感受。2.調查生活中1分鐘能做多少事情。引導:同學們,1分鐘的時間很短暫,但1分鐘能做多少事情呢?比如在學習時,1分鐘能朗讀多少字;在體育鍛煉時,1分鐘能做多少仰臥起坐等。同學們在課下,針對這些事情做-一個小調查,并把調查后的感受用一句話總結出來,相關數據和感受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學生課后調查?!景鍟O計】5.計量時間計時工具:停表了解、使用停表小水鐘的制作方法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材簡析】本課是在低年級學生認識常見的材料之后,為進一步引領學生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而設計的。活動1“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能用簡單語言描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間的關系?;顒?“體驗陶瓷材料的加工過程”是通過某些人造材料的加工過程,了解從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的變化過程,體會技術的重要性。應用與拓展“了解高科技材料”目的是引領學生認識新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人們利用科學技術發明制作的新材料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體現了科學與技術、社會的聯系。【學情分析】玻璃是學生常見的材料,但絕大多數學生對玻璃的制造過程并不了解。因此,學生對玻璃的制造過程會產生興趣,這樣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區別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說明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可以從大自然中直接獲取的材料被稱為天然材料。不是從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而是由人們用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質,經過加工或合成得到的材料叫人造材料。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從材料來源的角度提出探究性問題。2.能運用比較、分類、歸納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3.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做出評價。科學態度目標 1.能對人造材料的加工過程表現出探究興趣。2.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3.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做出自我評價與調整??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窘虒W重難點】重點:認識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關系。難點: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窘虒W準備】教師準備:金屬玩具、塑料杯、易拉罐、玻璃瓶、報紙、棉布衣服、木制積木、手電筒、鉛筆、陶土及相關設備等。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窘虒W過程】第一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出示:塑料盆、玻璃杯、石子、木板和沙土等實物,讓學生先用感官進行觀察,并提問:這些物體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學生觀察后回答。3.引導: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它們是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你能按來源區分身邊的材料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二、觀察比較,形成知識1.認識天然材料。(1)提問:課本中的塑料杯、書、棉布衣服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這些材料又是從哪里來的?(2)觀察: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回憶生活經驗,思考上述問題。(以上三種物品分別由塑料、紙、棉布制成,學生經過分析判斷,得知塑料是以石油為原料經過人工合成的方法得到的;紙是由木材等加工制成的,棉布是由棉花加工而來的。進而分析得出石油、木材和棉花都是來源于自然界。)(3)匯報:指定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并引導學生相互補充與評價。(4)引導:生活中還有哪些將天然材料加工后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將你知道的寫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中。(5)結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天然材料的概念,像木頭、棉花、沙土、石油等可以從大自然中直接獲取的材料叫天然材料。2.認識人造材料。(1)觀察:出示玻璃加工過程的圖片或玻璃加工過程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觀察。( 視頻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進行觀察,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提問:玻璃是利用什么材料,怎樣加工制成的? ( 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為主要原料經過煅燒制成的。)(3)結論:像玻璃、塑料、金屬、尼龍等用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三、拓展延伸,實踐應用引導:我們身邊還有哪些天然材料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跟大家來分享一下。交流: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要求學生在知道的常見材料中,區分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中。第二課時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1.出示:陶瓷實物作品陶瓷花瓶、 陶瓷碗、陶瓷壺。2.引導:生活中常用的碗、花瓶、瓷磚等物品,很多都是用陶瓷材料制成的。3.提問:陶瓷材料是怎樣加工成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親自動手制作一件陶瓷作品。二、掌握方法,設計作品1.講解制作方法。(1)和泥。把士塊砸碎,加入適量的水進行調和,用手攪拌,揉和均勻。(2)練泥。取一塊泥,用手掌揉,然后將泥塊舉起一定高度用力向下摔擲,逐漸摔成圓柱形。把練好的泥放入盆中,蓋上濕布。(3)揉泥。用兩掌稍稍壓住掌心中的泥塊慢慢轉動,使泥塊隨著轉動而反復翻轉,最后被揉成圓形或橢圓形。(4)捏泥。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將泥捻成所需形狀。(5)粘接。把坯體各部分粘接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坯體。(6)干燥。把完成的坯放在通風的地方進行干燥。(7)燒窯。按照素燒的升溫曲線進行氣燒操作,達到燒成溫度時止火。(8)冷卻。按照素燒的溫度進行冷窯,以防素胎驚裂。(9)上釉。采用刷釉、浸釉等方法上釉,使素胎內外皆有釉。(以上方法步驟(7) (8) (9)在實際教學中難以實現,可以通過講解或視頻讓學生知道每個步驟的目的,便于學生對人造材料加工過程的學習。)2.作品設計。(1)講解設計思路。設計造型。如長圓柱形、喇叭形、闊身圓形、大肚形等。設計裝飾。畫出樣品外表圖案,如花朵、線條、動物等。呈現形式。可以采用課件、圖片等形式呈現出來。(2)學生分組設計。(3)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評價。三、分工合作,制作作品1.小組制作。(1)溫馨提示:使用雕刻刀時注意安全。小組成員分工要明確。小組成員要團結合作。(2)學生分組制作,教師巡回指導。2.展示評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講解評價標準: (1) 作品造型美觀。(2) 作品工藝精致。(3) 作品有創意。學生交流,并進行相互評價。( 教師引領學生選擇出造型美觀、有創意的陶瓷作品,并對設計獨特的小組進行表揚。)講解:在用陶土做陶泥瓶的過程中,陶泥的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構成它的物質沒有發生改變。陶泥花瓶經過高溫燒制變成了陶瓷瓶。陶土是天然材料,陶瓷是一種人造材料。四、拓展延伸,實踐應用引導:為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發明家不斷研究出新的材料。學生匯報搜集新材料的信息,從四個方面進行匯報: (1)材料的名稱和來源。(2)簡單的制造過程。(3)新材料的特點。(4)新材料的用途。交流:把搜集、整理好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認識新材料的感受。講解:以樹脂為材料制作的眼鏡,重量輕,佩戴舒適度高;采用多種新材料制成的航天服,具有隔熱、阻擋宇宙射線等作用。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教學過程】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木頭、沙、土等人造材料:玻璃、金屬、塑料等陶瓷材料的加工過程高科技材料:無縫乒乓球、宇航服等7.塑料【教材簡析】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后,進一步探究塑料的基本性質及廣泛應用。活動1“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的不同,認識到塑料具有輕便、透明、防水、耐磨等優點?;顒?“比較塑料手套和棉線手套”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棉線具有較好的透氣性。活動3“塑料瓶遇熱水會怎樣”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比較,認識到塑料遇熱后會變軟,因為它具有可塑性。應用與拓展“了解塑料的新性能”,引領學生了解隨著科技發展,科技人員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研制出了具有高強度、阻燃性、可降解等新性能的塑料?!緦W情分析】學生在前面已經認識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這為學生進一步認識塑料的性能提供了知識基礎。學生對身邊用塑料制作的物品,如塑料杯、塑料凳和塑料箱等的性能比較熟悉,這為學生建構塑料的防水性、透氣性等性能知識提供了基礎?!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塑料具有防水性、透氣性、熱塑性等性能。科學探究目標1.能根據生活現象提出要探究的問題。2.能對探究的問題進行假設。3.能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4.能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茖W態度目標 1.能對探究塑料性能產生濃厚興趣。2.能與同學合作完成活動任務,并能大膽發言,準確闡述自己的觀點,聽取他人的意見。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