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全冊共37頁).DOCX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全冊共37頁)目錄: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第六章 北方地區第一節 自然特征與農業第二節 “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第三節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第四節 祖國的首都北京第七章 南方地區第一節 自然特征與農業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第三節 “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第四節 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第八章 西北地區第一節 自然特征與農業第二節 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第九章 青藏地區第一節 自然特征與農業第二節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第十章 中國在世界中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第1課時地理差異顯著一、知識與技能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二、過程與方法在地圖上確定秦嶺淮河的位置,并從氣溫、降水、農業生產、人們生活、區域劃分等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認識區域內部差異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人地和諧的觀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四、重點難點重點:舉例說明我國地理差異顯著及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難點: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從我國各地的飲食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自學互研】知識點1:地理差異顯著【探究活動】讀教材圖5.1,探究我國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歸納總結】1.自然地理差異氣溫:自南往北,逐漸降低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逐漸下降2.人文地理差異農業:西牧東耕、南稻北麥人口、城市、交通線:東密西疏經濟發展水平:東部高,西部低知識點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探究活動】讀教材圖5.3圖5.4,探究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地區的顯著差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農村生活景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農村生活景觀【歸納總結】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1月平均氣溫00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主要地形高原、平原盆地、平原、高原、丘陵河流冬季結冰有結冰期無結冰期主要植被類型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農田類型旱地水田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5頁活動。【板書設計】【教后思考】本節課既是對中國地理概況的復習,也是對后面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鋪墊。無論是區域位置、區域特征還是區域界線,學生都會在后面各章節的學習中得到再次細化和鞏固。所以,本節課不應該重點關注知識本身,而應該將重點放在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的引領上,引領學生在形成科學的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的過程中自然收獲相關的知識。所以,本節課以地理差異、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區域劃分三個環節,引領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區域劃分以及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區域劃分的意義。第2課時四大地理區域一、知識與技能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區域的大致范圍。二、過程與方法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大致范圍,說出這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主導因素,比較它們突出的自然地理差異。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尊重地理差異,樹立正確的人地和諧的觀念,以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四、重點難點重點:四大地理區域及其劃分。難點: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主導因素,比較它們突出的自然地理差異。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播放四大地理區域風光片,師生共同欣賞祖國優美風光,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祖國各地自然差異與人文差異,導入新課。【自學互研】知識1: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探究活動】探究我國地理區域有哪些類型。【歸納總結】地理區域的類型: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等。地理區域劃分依據氣候類型區氣候特征干濕區干濕程度溫度帶氣溫差異知識點2: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探究活動】讀教材圖5.5,探究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及劃分的主導因素。【歸納總結】1.劃分依據: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2.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及分界的主導因素地區分界線主導因素北方與南方秦嶺淮河一線氣候北方與西北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降水量青藏與西北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地勢青藏與北方祁連山脈地勢青藏與南方橫斷山脈地勢【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6頁活動。【板書設計】【教后思考】結合生活體驗和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養成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結合教材中的圖文資料,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學生自由發言,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讀圖自學、歸納的能力。由淺入深,使學生感受到我們已經接觸過很多區域的劃分,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第六章北方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閱讀地圖能夠描述出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2.分析北方地區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氣溫降水圖,總結氣候特點,進而分析對發展農業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地理邏輯思維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激勵他們為改變家鄉的面貌而努力學習。四、重點難點重點: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地形、氣候、土壤等方面的特點。難點:北方地區各自然要素之間及自然要素和農業之間的關系。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播放毛澤東著名的詩詞沁園春雪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詩詞描述的是哪個地理區域的景觀?是什么季節的景觀?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導入新課。【自學互研】知識點1: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3,探究北方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地形。【歸納總結】1.位置和范圍位置和范圍大體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瀕臨海洋渤海和黃海2.地形地形類型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地形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5,探究北方地區的氣候及其特征。【歸納總結】溫度帶跨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干濕區大部分地區屬于半濕潤區降水量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為400800毫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氣候類型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完成教材第1011頁活動。【教師指導】1.三個城市都是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2.氣溫:冬季與夏季,齊齊哈爾氣溫都低于石家莊。年降水量:齊齊哈爾小于石家莊。主要原因:緯度因素。3.氣溫:延安低于石家莊。(地形因素)降水:石家莊大于延安。(海陸因素)知識點2:黑土地黃土地1.黑土地東北平原東北平原在冷濕的環境下,發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2.黃土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華北平原:黃河、海河從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堆積形成。知識點3:重要的旱作農業區【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6和圖6.8,探究北方地區的農業及其發展條件和發展方向。【歸納總結】1.旱作農業區耕地類型多為旱地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谷子主要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2.發展條件有利條件平原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不利條件降水偏少,春旱嚴重原因: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措施:采取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措施3.發展方向:發展節水農業。【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完成教材第12頁活動。【教師指導】1.春季氣溫回升快,降水量都很少。2.水分條件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3.采取地膜覆蓋、建塑料大棚;種植耐旱作物;采取噴灌、滴灌等。【板書設計】【教后思考】在進行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一課的學習中,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北方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及在這種自然環境下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特點。在本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體驗,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才能更好地落實課標要求和教學任務。第二節“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第1課時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一、知識與技能1.運用地圖,說出東北三省的位置、范圍。2.運用地圖,比較東北三省地形和氣候差異。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豐富的圖文資料,會利用圖中的有用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繼續鞏固和培養讀圖用圖能力,分析和歸納總結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東北三省工業未來發展的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四、重點難點重點:東北三省的自然環境特征。難點:分析東北三省自然環境的差異及原因。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播放自制的東北風光片PPT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倉美麗的東北風光,配上親切、熟悉的背景音樂家在東北,激發學生了解學習東北三省的興趣,導入新課。【自學互研】知識點: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11和圖6.12,探究東北三省的位置、范圍、地形和河流。1.讀圖6.11“東北三省的地形”,完成下列各題。(1)找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2)找出東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3)找出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4)找出俄羅斯、朝鮮、韓國。【歸納總結】1.位置和范圍位置位于我國東北部范圍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別稱“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倉”2.地形與河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山脈東:長白山脈北:小興安嶺西:大興安嶺地形區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河流鴨綠江和圖們江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黑龍江是中俄兩國的界河山河大勢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13,探究東北三省的氣候。1.讀圖6.13“東北三省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的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1)氣溫:從圖中等溫線的分布,可以看出東北三省氣溫的分布規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圖中4等溫線中部向南彎曲的原因是________。(2)降水:從圖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東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規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遼東丘陵東側降水量大約為________毫米,降水多的原因是________。(3)氣候特征:東北三省氣候________。由于緯度________,又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________源地,大部分地區冬季________,夏季________。東北三省降水集中于________季,冬季降雪較多。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冷濕氣溫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大興安嶺北部長冬無夏,遼東半島冬季較短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2.讀圖6.14“東北三省雪期始期、終期和雪厚的分布”圖,認識東北三省的冷濕氣候。(1)計算漠河、齊齊哈爾、沈陽的雪期,歸納三地雪期由北到南的變化規律。(2)分別比較延吉和長春、漠河和長春的積雪厚度差異,并說明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提示:從地形、緯度位置和距海遠近三個方面考慮。)(3)東北三省的傳統民居具有房頂坡度大、墻體厚、窗戶小等特點,說說這種傳統民居特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學生活動】讀教材圖6.14,完成教材第16頁活動。【教師指導】1.雪期:漠河281天,齊齊哈爾242天,沈陽166天,雪期由北到南遞減。2.延吉比長春的積雪厚度大,地形因素;漠河比長春積雪厚度大,緯度因素。3.房頂坡度大,因為降水降雪多;墻厚窗小,因為氣溫低,利于保溫。【板書設計】【教后思考】本節內容不應該是自然要素的簡單介紹,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認識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并明確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是本節的重點。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運用地圖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格外注意激發學生讀圖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讀圖,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第2課時從“北大荒”到“北大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相關圖片和資料,分析東北三省農業發展有利、不利條件及其發展現狀。2.運用地圖,說明東北三省工業布局特點,工業結構特點及未來發展方向。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豐富的圖文資料,會利用圖中的有用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繼續鞏固和培養讀圖用圖能力,分析和歸納總結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東北三省工業未來發展的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四、重點難點重點:東北三省工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難點:工農業發展的條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自學互研】知識點1:從“北大荒”到“北大倉”1.讀圖6.19“東北三省建設商品糧基地的條件”,探究東北三省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探究活動】探究東北三省農業發展歷史、主要農作物、發展條件以及解決存在問題的措施。【歸納總結】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有利條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雨熱同期不利條件春秋季節常受寒潮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農業地位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發展歷史“北大荒”“北大倉”存在問題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解決措施停止開荒,建立自然保護區【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1819頁活動。知識點2: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20和圖6.21,探究東北三省的工業的分布、地位和發展。【歸納總結】1.認識東北三省工業分布的特點。(1)讀圖6.21“東北三省鐵路與城市的分布”,寫出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這些東北三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中心各自的交通優勢。(2)東北三省是我國鐵路網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對照圖6.21和圖6.20,看看主要礦產地與鐵路線的關系,討論鐵路修到甲、乙兩地的可能原因。2.東北三省的很多工業中心是依托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讀圖6.22“大慶、伊春、鞍山的工業結構”圖,說出大慶、伊春、鞍山工業結構的主要特點,并對照圖6.20“東北三省主要礦產資源和工業的分布”圖分別說明這種工業結構特點的形成原因。工業地位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工業分布礦產地附近和鐵路沿線地區存在問題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學生活動】讀教材圖6.21和圖6.22,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2122頁活動。【板書設計】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第1課時文明的搖籃風吹來的黃土一、知識與技能1.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民俗風情,知道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2.了解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二、過程與方法描述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包括的省份;借助相關資料,分析黃土堆積的形成原因,提高學生整理資料和運用資料證明觀點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四、重點難點重點: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高原內的省份。難點:解釋黃土高原的成因。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播放自制的黃土高原風光片PPT窯洞、寶塔延安、安塞腰鼓在阿寶高亢嘹亮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背景音樂中,導入新課。【自學互研】知識點1:文明的搖籃【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23圖6.28,探究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黃土風情和黃土高原農業發展歷史。【歸納總結】1.位置與范圍:東太行山脈西烏鞘嶺南秦嶺北內蒙古高原以南的長城2.黃土風情:窯洞、信天游3.名勝古跡:黃帝陵、延安4.發展歷史:(1)古文明發祥地;(2)六七千年前的原始農耕文明;(3)四五千年前,開創華夏文明。知識點2:風吹來的黃土【探究活動】1.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在圖中填出內蒙古高原、秦嶺、太行山、烏鞘嶺。(2)在圖中填出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3)黃土高原東起________山脈,西至________,北連________高原(大致以________為界),南抵________。(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身后的________而得名,地表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嚴重。2.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3.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4.讀圖6.29“黃土高原的塬、梁、峁”,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歸納總結】1.概況: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海拔在10002000米。2.成因:“風成說”,風吹來的高原。3.地貌特征:支離破碎,溝壑縱橫。4.地貌景觀:塬梁峁川;川是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探究,完成教材第27頁活動。【板書設計】【板書設計】本節課采用學生自主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關鍵都在平時的積累和鍛煉。學生嘗試以“脫口秀”的形式進行認知、學習,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由于黃土高原這節課內容理性強,學生容易有畏難情緒,把感性的文化地理內容融入其中,使課堂鮮活且充滿生活氣息,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第2課時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一、知識與技能運用圖文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了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二、過程與方法根據資料、實驗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水土保持的具體措施,培養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歸納整理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四、重點難點重點: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播放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黃土景觀PPT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黃土川,配上黃土高坡滄桑的背景音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新課。【自學互研】知識點1:嚴重的水土流失【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31圖6.33,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歸納總結】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土質疏松,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為原因人多地少,長期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2.水土流失的危害(1)帶走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農田、村莊,使生態環境惡化;(2)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河床、水庫等。【學生活動】讀教材圖6.34圖6.35,學生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29頁活動。知識點2.:水土保持【探究活動】結合教材P30頁活動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讀教材圖6.37,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________,攔截坡地流失的________,堆積形成肥沃的________。(2)讀教材圖6.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________,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3)讀教材圖6.39,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陡坡地應全部退耕,保留的緩坡耕地應修建________耕作。退耕結合________,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退耕的同時要控制________的增長,減輕人口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土高原的________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歸納總結】生物措施植樹種草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擋土壩合理安排生產活動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板書設計】【教后思考】在黃土高原生態建設中各級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以及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對黃土高原來說,既不能過分強調經濟發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顧,協調發展。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有限,人多地少是黃土高原生態建設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第四節祖國的首都北京第1課時政治文化中心一、知識與技能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積、自然環境特征,并對北京的位置做出簡要評價,總結出北京的城市職能。二、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圖片等資料,分析、綜合和評價區域自然環境的特點。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四、重點難點重點:北京的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難點:評價北京的地理位置。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播放奧運宣傳片北京歡迎你,通過圖文和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導入新課。【自學互研】【知識點:政治文化中心】1.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重點看相對位置,周圍的地理事物,探究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2.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42,探究北京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歸納總結】面積1.68萬平方千米人口1961.9萬(2010年)位置華北平原的西北角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43,探究北京的城市職能。【歸納總結】城市職能表現全國的政治中心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全國的文化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國際交往中心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等【學生活動】讀教材圖6.44圖6.45,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3536頁活動。【教師指導】1.緯度位置優越,暖溫帶,半濕潤區;距海近,海陸位置優越等。2.水源作用最為關鍵。【板書設計】【教后思考】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運用地圖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激發學生讀圖的興趣,讓學生主動讀圖,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通過情境創設、互動問答、同伴互助等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同時可通過分析材料和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做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第2課時歷史悠久的古城現代化的大都市一、知識與技能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掌握北京的城市職能,舉例說明北京的城市建設成就。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豐富的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讀圖、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感受古都厚重的文化氣息和現代化大都市飛速的發展變化。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形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四、重點難點重點:了解改革開放后,北京市的建設成就并正成為國際化的大城市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難點:北京市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播放自制的北京風光片PPT故宮、天壇、圓明園、長城、“水立方”、“鳥巢”、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厚重大氣的北京風光、配上輕松活潑的背景歌曲北京的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導入新課。【自學互研】知識點1:歷史悠久的古城【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46和圖6.47,探究北京的發展歷史和名勝古跡。1.哪些方面體現了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2.自遼代以來,北京舊城在空間上是如何變化的?3.北京舊城城址的變遷與水源有什么關系?【歸納總結】歷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的建城史著名的古都800多年的建都史名勝古跡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傳統建筑四合院、胡同、牌樓等【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38頁活動。知識點2:現代化的大都市【探究活動】讀教材圖6.48圖6.53,探究北京的建設成就、交通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歸納總結】建設成就中央商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等交通發達全國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港市區形成環形加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網發展方向城市建設十分重視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板書設計】【教后思考】通過認識北京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能夠提出建議并通過彼此碰撞交流獲得相應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課堂上我們沒有必要讓大家的意識和建議必須達成一致。引導學生感受、思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辯證地分析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走“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并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樹立和諧發展的人地觀,是這一節我們要讓學生達成的重要的學習目標。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一、知識與技能1.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指出南方的范圍。2.掌握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3.了解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二、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樹立學生因地制宜的觀念。四、重點難點重點:1.南方地區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2.農作物的分布和影響因素。難點:1.南方地區不同地形區主要的地理差異。2.南方地區的氣候與地形對農業的影響。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蓮藕、椰子、竹筍是南方地區的三種常見食材。根據下面的資料,完成連線,并解釋原因。【自學互研】知識點1:氣候濕熱的紅土地【探究活動】讀教材圖7.1圖7.4,探究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歸納總結】1.位置和范圍位置和范圍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瀕臨海洋黃海、東海和南海2.地形地形類型地形復雜多樣,東西差異明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積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主要地形區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云貴高原、東南丘陵3.氣候溫度帶跨亞熱帶和熱帶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830干濕區濕潤區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氣候類型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4.土壤南方地區紅土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土壤肥沃云貴高原石灰巖分布廣泛,喀斯特地形【學生活動】小組分組合作討論探究,完成教材第46頁活動。【教師指導】教材第46頁活動第3題。(1)冬季,四川盆地海拔低,周圍高原、山脈環抱,受冬季風影響小;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北面少有東西向高大山脈阻擋,受冬季風影響大。因此四川盆地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氣溫高。(2)西雙版納位于云貴高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很大,地形復雜,北有重重山嶺阻擋,因此受寒潮影響小;而廣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其北面少有高大山脈阻擋,因此,受寒潮影響比較大。知識點2:重要的水田農業區【探究活動】讀教材圖7.6圖7.9,探究南方地區的耕地類型、主要農作物以及農業發展條件。【歸納總結】1.水田農業耕地類型多為水田糧食作物水稻,也種植小麥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茶、竹、棉花、橡膠水果亞熱帶水果:柑橘熱帶水果:香蕉、菠蘿等2.發展條件有利條件氣候濕熱,水熱條件優越平原地區,灌溉條件好,水田集中連片不利條件多水旱災害【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48頁活動。【教師指導】1.南方的食材有竹筍、蓮藕、菱角、魚蝦等。南方地區的光、熱、水等資源豐富,地形多樣,河湖眾多,生物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繁多,食材豐富。2.蓮藕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湖塘眾多);椰子主要分布在海南島(氣候濕熱);竹筍主要分布在東南丘陵(地勢稍高,排水良好)。【板書設計】【教后思考】本節的教學設計應以認識南方地區及其內部各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為主,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學習中,應抓住該區“濕熱”的氣候和特殊的“紅土地”兩大自然要素,認識我國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對比南方水田農業與北方旱作農業的差異,明確區域內部差異,揭示區域自然條件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學習中應學會分析區域內部的自然差異,掌握認識區域差異的方法。第二節“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一、知識與技能1.能夠運用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優越性。2.掌握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3.能夠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4.了解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圖文資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圖文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掌握區域分析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和諧發展的人地觀念。通過鄉土地理的滲透,培養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和自豪感。四、重點難點重點:1.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2.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生活的影響。難點: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出示圖片,這些都是長江三角洲的代表建筑,大家說得出它們的名字嗎?【自學互研】知識點1:江海交匯之地【探究活動】讀教材圖7.12圖7.15,探究長江三角洲的區位優勢。【歸納總結】1.位置和范圍位置位于長江的下游地區范圍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區瀕臨海洋黃海和東海2.地形與農業地形平原為主,地勢低平河湖河網密布,湖泊星羅農業重要的稻米產區重要的淡水魚產區魚米之鄉3.區位優勢河運發達沿江港口眾多依托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海運發達沿海港口眾多,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瀕臨海洋黃海和東海【學生活動】讀教材圖7.16,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5152頁活動。 【教師指導】 1.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為農業發展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2)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對外聯系。 (3)沿河港口多,便于發展造船業。 (4)為工業發展提供水源,且有利于工業原料和產品的運輸。 (5)為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 (6)河流眾多,淡水豐富,有利于漁業的發展。 2.岷江對成都平原發展的影響 (1)利: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弊:水量不穩定,容易形成旱澇災害。 (2)為成都平原提供穩定的灌溉水源,同時也使成都平原免受水患災害。 3.長江下游和上游地區,河流對區域發展影響的差異 (1)上游地區主要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區域的農業發展。 (2)下游地區主要提供便利的通航條件,有利于區域的交通發展和對外聯系。知識點2:我國最大的城市群【探究活動】讀教材圖7.19圖7.21,探究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歷史、發展、作用及同城效應等。 【歸納總結】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杭州、蘇州、揚州南京中華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堡地位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我國最大的城市群上海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國最大的城市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同城效應得益于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學生活動】讀教材圖7.21,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55頁活動。知識點3: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探究活動】讀教材圖7.22圖7.25,探究長江三角洲水鄉文化特色與旅游資源。【歸納總結】著名旅游景點蘇州古典園林、杭州西湖水鄉風貌江蘇的周莊、同里,浙江的烏鎮、西塘等傳統文化戲曲文化、茶文化、絲綢文化和飲食文化等【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57頁活動。【板書設計】【教后思考】長江三角洲地區是南方地區最具典型而且影響深遠的一個區域。本節教學設計通過江南風光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知識內容上,以鄉土地理作為知識點的切入點,學生愛學樂學,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第三節“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香港和澳門的位置、范圍以及“一國兩制”政策。2.概括香港土地資源的分布特點,了解香港、澳門的土地開發狀況。3.理解港澳地區與祖國內地經濟聯系的模式和意義,以及對祖國大陸和港澳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二、過程與方法運用計算、對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門“人多地狹”的區域特點。運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密切的經濟聯系,以及合作方式變遷的原因。三、情感、態度、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