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褚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樂音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音調、響度和音色是樂音的三要素。(2)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3)了解超聲波、次聲波的概念。2、過程與方法(1)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教學難點:把來自日常生活中對樂音的認識轉變為物理學上對樂音的認識。三、教學器材:鋼尺(若干)、梳子、硬紙片、水杯、水;音叉、鐵架臺、乒乓球、鬧鐘。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鋼琴曲讓學生欣賞。引出“樂音”的概念。并由此引導學生,樂音會有哪些特征呢?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節 樂音講授新課:1、音調(1)定義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先后聽兩組聲音。分別播放蚊子和牛的聲音,讓學生比較二者聲音的區別。同樣再分別播放小鳥和豹子的聲音,進行比較。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得出音調的定義:音調表示聲音的高低。聲音清脆、尖細指音調高;聲音粗獷、低沉指音調低。(2)探究影響音調的因素實驗1:a.讓每位學生將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尺子振動的快慢。b.改變尺子伸出桌邊的長度,用基本相同的力,再次撥動尺子。比較兩種情況下尺子振動的快慢和發出聲音的不同。 實驗現象:伸出鋼尺的長度越長,振動越慢,音調越低。伸出鋼尺的長度越短,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實驗2:教師分別用大小相同的力慢撥梳子和快撥梳子。學生聽其聲音區別。實驗現象:慢撥時,聲音低沉。快撥時,聲音尖細。實驗3(拓展):教師演示水杯琴彈奏樂曲。結論:物體振動的快慢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來表示,即頻率。單位為赫茲(Hz)。音調與發生物體的振動頻率有關。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聲音越尖細;振動的頻率越低,音調越低,聲音越低沉;(3)用波形顯示頻率播放視頻:用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頻率學生觀察:波形密,音調高。波形疏,音調低。(4)超聲波和次聲波人能感受到的聲音頻率范圍:20Hz-20000Hz超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波。次聲波:低于20Hz的聲波。2、響度(1)定義播放一首鋼琴曲讓學生聆聽。然后教師再把音量調高,再讓學生聽。問學生兩次聽到的聲音有何區別。由此引出響度的定義: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2)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實驗1:音叉彈起乒乓球演示實驗。先輕敲音叉,再重敲音叉,比較兩次聽到聲音的強弱,觀察音叉將乒乓球彈起的幅度。 實驗2:取出鬧鈴請學生聽。前排學生可以清晰聽到,后排卻幾乎聽不到。結論:響度和振動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響度還與人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3)用波形顯示響度播放視頻:用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響度學生觀察:振幅大,音調大。振幅小,響度小。3、音色(1)定義播放不同樂器的聲音,讓學生猜出樂器名稱。引出音色的定義:音色,即物體發出的聲音特有的品質。(2)波形波的形狀不同,音色不同。音色取決于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振動方式等。五、小結:總結樂音的三要素六、練習鞏固:多媒體課件展示七、布置作業:教材88頁第1、2、3、4題八、板書設計:略九、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