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衛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課題:樂 音課時:2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距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讓學生明白樂音的三個特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教學重點:音調、響度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教學難點:音色。教學過程:一、情境創設,提出問題先請大家閉眼聆聽一段輕音樂,互相交流感受,然后引導大家對樂音下定義。提出:同樣是樂音它們有什么區別?啟發學生自己得出聲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各有區別的結論。最后總結出樂音有三個特征,再提出這些特征與聲源振動情況之間的關系。二、過程展開1、實驗探究音調的高低(第一課時)組織學生用塑料尺做此實驗。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撥動時用力的大小不變,只改變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所觀察到的振動現象有什么不同?由此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主觀感受的音調高低和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有什么關系?再次提出頻率的概念,并復習其單位。強調音調決定于聲源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聲源振動的頻率越大,主觀感受的聲音越尖細,音調就越高。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聲音的頻率”表,重溫人耳可聽聲的頻率范圍及對超聲、次聲的定義。例1:男生說話聲音較粗獷,女生說話聲音較尖細,這是因為他們說話時聲帶的振動頻率不同。方法總結:男生聲帶較厚,頻率低,聲音低沉渾厚;女生聲帶較薄,頻率高,聲音尖細。音調與物體的關系:相同材質的物體,體積越粗大,音調越低。例2:當往開水瓶中倒水時,開始時音調低,水將滿時,音調高。這是因為,向開水瓶中倒水時,能引起開水瓶中的空氣柱振動而發聲,水未滿時,空氣柱較長,振動頻率較低,聲音音調較低;反之亦然。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音調的高低就可以判斷開水是否裝滿。2.課堂演示*演奏豎笛,木琴,在聽的同時引導學生找規律,談談它們的音調是怎樣發生變化的?*演奏鑼鼓,聽聽它們的音調,并不會發生變化?同樣是樂音,為什么有的樂器音調可以變化,有的就是一個固定調呢?(引導學生討論回答)3. 課后手工制作: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制作一個可以變調的口哨(利用笛子的發聲原理)材料:空筆殼,筷子,棉花,或者一支廢棄的注射器第2 課時內容:2、響度讓學生試著利用身邊的器材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響度,并注意觀察響度變化時振動現象有什么不同?例如:將一根橡皮筋拉緊,輕輕撥動和用力撥動;也可以敲桌面,輕敲和重敲進行觀察,比較響度不同的時候到底是改變了聲源的什么因素。3、音色播放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讓學生區分是什么樂器演奏的,進而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憑什么區分出不同的樂器的?學生會感性地認識到在音調、響度都相同的情況下,不同聲源發出的聲音的差異就是音色的不同。三、小結樂音:悅耳的聲音稱為樂音。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它是由聲源的振動頻率決定的。聲源振動快,頻率高,音調就高,聲音聽起來尖細;聲源振動慢,頻率低,音調就低,聲音聽起來低沉。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與振動的頻率無關。在同一介質中,頻率不同的聲音傳播速度是相同的。2、響度:聲音的大小叫做響度,也叫音量。振幅是指物體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大,響度就大;振動幅度小,響度就小。響度還跟人與聲源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小,響度也就越小。3、音色:聲音的特色叫做音色,也叫音品。音色是發聲體本身具有的一種特性,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不同,音色是辨別不同發聲體的依據。音色與音調、響度的大小無關,它與發聲體的材料和形狀有關。四、板書設計五作業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