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秦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基本信息名稱樂 音執教者課時1所屬教材目錄第四章聲現象 第二節樂音教材分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應讓學生了解頻率的大小決定音調的高低,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音色決定聲音的品質,能準確地表述不同聲音的差別,從而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本節課有兩個特點:一是內容較多,不僅有樂音的特征,還有頻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的大小往往混淆不清,這對本節課教學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學情分析學生剛剛開始接觸物理,對物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階段,知道生活中出現的各種聲音現象,但是無法與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系起來,理論無法有效地聯系實際。本節課的物理名詞較多,對于剛學物理不久的初二學生來說要完全理解是比較困難的教學目標1.知道音調、響度和音色是樂音的三個特征。2.知道音調是聲音的高低,聲源振動的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知道頻率的單位是Hz。3.了解一般人能夠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4.了解超聲波、次聲波的概念。5.知道聲音的強弱用響度表示,聲源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6.知道發聲體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7.通過“音調與頻率有關”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了解研究物理學問題的方法。教學重難點重點音調、響度、音色概念的理解。難點把來自日常生活中對樂音的認識轉變為物理學上對樂音的認識。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1.教學引入吉他彈唱,悠揚的琴聲令人陶醉,美妙的歌聲使人愉悅。我們把聽起來優美動人的聲音稱為樂音。2.“知識點”教學響度響度是我們研究的樂音的一個特征。響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聲音的大小。我們先來“聽”一下響度的大小。播放一段音樂,聲音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我們再來“看”一下響度的大小。演示實驗: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別敲擊同一個音叉,敲擊力度大的時候響度大。觀察波形可以發現,響度大的聲音對應波形的振幅也大。聲音的音量是響度,音量的大小是響度的強弱。教師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并演示。敲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上的紙屑被彈起的高度不同。教師提出問題:敲擊時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音叉振動的幅度有什么差別?如何觀察到這種差別?學生交流討論:響度與振動幅度有關學生交流討論得出響度大小與聲源振幅大小有關后,請學生舉出生活中的類似實例來說明響度跟聲源振幅的關系,最好能通過學生自己設計的實驗加以證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知來討論有關物理知識二 介紹聲音波形:聲音波形起伏越大,聲源振幅越大。演示實驗: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別敲擊512 Hz的音叉。敲擊音叉,靠近遠離靠近遠離傳感器,觀察示波器上波形的變化。教師提出問題:這個現象說明聲音的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師生討論得出:響度跟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聲音是從發聲體向四面八方傳播的,聲音傳得越遠越分散。所以距發聲體越遠的地方,人們聽到的聲音就越小。學生交流并得出結論:聲源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明確聲源振動幅度和響度的關系后,提出新問題:聲源的振幅相同,人們聽到的聲音的響度是否一定相同?引出決定響度的其他因素,安排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討論。三 教師提出問題:“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放聲高歌”“低聲細語”里面的高低,指的就是聲音的響度。“這首歌調太高了,我唱不上去”“男高音”指的還是響度嗎?得出結論:音調指聲音的高低。音調也是樂音的一個特征,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音”的高低。演示實驗: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別敲擊512 Hz和256 Hz的音叉介紹示波器波形,波形越密集,聲源振動得越快。演示實驗:用傳感器分別采集512 Hz和256 Hz的音叉發出聲音的波形。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在討論的基礎上提出音調表示聲音的高低,知道音調取決于發聲體振動的快慢。發聲體振動的快慢用“頻率”表示,介紹頻率的單位赫茲。利用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聲音的成語讓學生體會“高”“低”的不同,避免了空洞地從知識到知識過渡,而是從生活中的經驗過渡,能夠讓學生對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概念加以區分。請你先“聽”一下音調的高低。學生分辨哪個音叉發出的聲音音調更高。學生交流討論:512 Hz的音叉振動得快,音調高,256 Hz的音叉振動得慢,音調低。利用所學過得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四演奏吉他、演奏橫笛。觀察與思考:吉他演奏中演奏者不停地撥動各根弦,并在弦上來回移動,改變了聲音的哪個特征?橫笛演奏中演奏者通過按住不同的孔,改變了聲音的哪個特征?音色播放音頻:音調相同、響度相同的相同樂曲。請學生認真欣賞,并說出分別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教師提出問題:你們是憑什么分辨出樂器的種類的?是根據音調的不同?還是根據響度的不同?由此引出樂音的第三種特征音色。交流討論:吉他上的旋鈕有什么作用?吉他弦的粗細為什么不同?可能是哪些因素影響了音調的變化?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吉他與橫笛的不同演奏方式上,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吉他弦的松緊、長短、粗細影響音調;橫笛中空氣柱的長短影響音調。課堂小結(1)響度:聲音的強弱。物體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響度還與距離有關。(2)音調:聲音的高低。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3)音色:聲音的品質與特征。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布置作業學習之友板書設計(1)響度:聲音的強弱。物體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響度還與距離有關。(2)音調:聲音的高低。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3)音色:聲音的品質與特征。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教學反思在“響度”部分,“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比較簡單,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探究物理問題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安排學生探究活動,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與自主性,教學中不要使物理實驗僅停留在實驗的層面上,而要讓學生創造性地去探索和發現。在“音調”部分,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時,利用了學生身邊的物品,這樣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同時滲透了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在“音色”部分,可以利用傳感器與示波器同適當的發聲體進行配合,例如不同的學生都發出同樣的聲音,從示波器上直接觀察聲音的波形,能夠增加學生對不同聲音音色的感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