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趙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教學內容分析樂音選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本章是初中聲學內容的基礎知識。本節課的提出是學生在理解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之后,對建立系統理論知識和概念的需要。在本章中應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喜愛和學習興趣。此外,聲音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理解好各種聲現象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需要,并且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學情分析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自己動手操作。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學生已經學習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對使身邊的物體產生聲音已經有了實際操作經驗。他們對生活中的聲現象雖有十分充足的感性認識,但沒有進一步思考的習慣。在本節課中往往將音調和響度這兩個概念混同起來.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樂音及其三要素:音調、響度和音色。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與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概括出發聲體振動頻率與音調的關系;分析聲音響度的大小與發聲體振動的振幅、發聲體與聽者之間的距離的關系,感受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不同。通過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中研究問題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激發學生研究自然現象的興趣。重點難點本節重點通過學生體驗和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音調和響度的概念。本節難點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教學過程首先回顧上一節課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回答。讓同學們聽一首音樂和樂器的演奏,告訴同學們有的聲音悅耳動聽的我們稱為樂音,有的聲音雜亂刺耳我們稱為噪聲,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樂音的一些知識,引入新課樂音.再讓同學們聽兩首音調不同的音樂.教師提問:都是樂音聽起來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并回答.引入音調的概念: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教師提問:音調的影響因素是什么?教師做演示實驗:讓鋼直尺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用同樣的力撥動,讓學生聽聽音調是否一樣?想想為什么?引入頻率的概念.并介紹頻率的單位。學生活動:怎樣做,才能讓琵琶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學生上講臺動手做一做并解釋其原因.教師歸納:影響頻率的因素:長短,松緊.粗細等物質的結構.讓學生觀察不同音調的聲音送到示波器里波形有什么不同?讓學生閉上眼想象有一只蝴蝶和蜜蜂從你耳邊飛過,說說自己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引入超聲波和次聲波,并介紹人耳的聽覺范圍.和一些熟悉動物的聽覺范圍和發聲范圍.再播放一首歌曲,教師把音量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調節.讓同學們認真聽.教師提問:同一首歌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引入響度的概念:聲音的高低稱為響度.教師提問:影響響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教師演示實驗:用不同的力敲擊同一音叉(同一音叉的音調一樣),聽到的聲音響度一樣嗎?為什么?學生自己進行實驗探究。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探究過程。教師歸納得到響度與物體振動的振幅有關.力度的大小可以改變振幅的大小.教師提問:響度還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情景:教師給第一排學生說悄悄話,問后面的同學能否聽清?得到響度還與人耳到聲源的距離有關.讓學生自己觀察不同響度的聲音送到示波器里的波形圖.再聽同一首歌由不同的人去唱,你能分辨出是誰在唱嗎?引入音色:物體發出聲音特有的品質。音色也叫音質或音品。觀察不同音色的聲音送到示波器里的波形圖。讓學生自己歸納樂音的特征并說說其影響因素。本節課用到的物理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做練習以鞏固知識。作業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