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王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樂音的三個特征的教學設計一、目標要求1能從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樂音有音調、響度和音色的區別。 2.常識性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二、重點和難點音調和響度的區別。三、教學過程1.情景創設、提出問題放一段輕松、悅耳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悅耳動聽、使人愉悅的聲音是樂音,提出問題,同樣是樂音它們有什么區別呢?啟發學生自己得出聲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是有區別的。由此問題引入新課。2.過程展開(1)實驗探究音調的高低組織學生用刻度尺做此實驗。然后進行討論: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同,所發生的振動現象有什么不同?由此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主觀感受的音調高低和刻度尺振動的快慢有什么關系?再次提出頻率的概念,并復習其單位。強調一下音調決定于聲源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聲源振動的頻率大,主觀感受的音調就高。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聲的頻率表”,重溫人耳可聽聲的頻率范圍及其對超聲、次聲的定義。(2)設計響度的演示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比較容易猜測到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因此可以再由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證實,例如利用將一根鋼直尺,輕輕撥動和重撥聽一聽所發出的聲音有什么區別?通過敲響隊鼓,敲擊由輕逐漸加重,讓學生觀察鼓面上碎紙屑跳動的變化,同時聽鼓聲的變化。啟發學生自己得到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另外,輕輕敲擊音叉,使前排學生可聽到鈴聲,后排學生幾乎聽不見,表明響度還與離聲源的距離有關。(3)音色小游戲:蒙上一位同學的眼睛,讓他猜猜說話的同學是誰?播放不同的樂器演奏的曲子,讓學生區分是什么樂器演奏的,進而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憑什么區分出不同的樂器呢?學生會感性地認識到在音調響度都相同時不同聲源發出聲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3.課堂練習。4.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內容。5. 思考題: 利用幾個相同的空杯子和水,就可以做一簡易樂器,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