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沈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4.2樂音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樂音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八年級物理教材第四章聲現象的第二節內容,本節課要引導學生探究樂音。它是聲現象的基礎,更是本章的重點、難點。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將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解釋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真正地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及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初中物理教學課標的要求,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知道樂音與噪聲的區別;弄清音調、響度、音色是樂音的三要素以及與什么因素有關。本節課重點是理解樂音的三要素,難點是音調與響度的區別。二、學情分析從學生的年齡與認知特點來看,八年級年齡階段學生,愛動手、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理性思維尚未形成,以形象思維為主。從知識基礎上來看,這節課的內容同生活實際聯系較密切,學生理解難度不大。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樂音的特征,知道樂音的三要素。2.知道樂音的音調是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3.知道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還跟人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4.知道不同的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概括出發聲體振動快慢與音調高低之間的關系,響度的大小與振幅和與發聲體距離的關系,通過課堂活動,感受不同的發聲體的音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喚起學生保持良好音色的意識。四、重點難點重點:樂音的三要素。難點:音調與響度的區別。五、教法和學法教法:情感激勵法、直觀教學法、實驗認知法。學法:歸納法、猜想法、類比法。六、教具學生器材: 準備12組實驗器材:一把鋼尺。演示器材:一面小鼓、一包紙屑、音叉、小錘。七、教學設計策略本節課一是內容比較多,不僅有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還有頻率、響度等概念;二是對聲音的特征的認識上,由于學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聲音的大小往往混淆不清,對本節課的教學產生不利的影響,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本節課物理名詞較多,教學過程中不必多費唇舌,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討論發言。同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比較、歸納總結實驗現象、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教學中還要充分應用錄音、電視等直觀手法,使學生輕松、自然地掌握樂音的三個要素。本節課以電阻的測量為主線,歐姆定律的應用為暗線展開教學。讓學生設計電路測量電阻,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交流討論,使學生掌握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八、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先讓學生欣賞汽車剎車聲,(雜亂刺耳,令人煩躁)我們稱之為噪聲;再欣賞竹菀情歌,竹菀情歌聲音(優美動人,使人愉快,)我們稱之為樂音,現在讓我們一起研究樂音有哪些特征。學生欣賞,說出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新課教學一、音調活動一:播放聲音,提出問題:聽一聽,想一想,聲音有什么不同? 教師講述:我們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音調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呢? 教師提出:音調與什么因素有關?我們大家用實驗來探究一下分組實驗:學生動手做圖4-12實驗(見課件),教師總結: 音調的高低是由聲源振動的頻率決定的。聲源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聽起來尖細;頻率越低,音調越低,聽起來低沉。 活動二:教師吹奏一首笛子曲。說明笛子靠竹管內空氣柱的振動發聲的,用手指按住或放開它上面不同的孔,改變空氣柱的長度,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教師介紹超聲波,次聲波的有關知識,并引導學生閱讀84頁,圖4-15.生聆聽不同的聲音,感受聲音的高低。學生做出猜想師生互動:音調與發聲體振動快慢有關: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學生與老師共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進行實驗,通過觀察尺子振動的快慢,聆聽發出聲音的高低填寫實驗結果。通過總結,得出結論學生了解管樂器是如何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的。學生能回答出為什么一些動物能聽到人耳聽不到對的聲音。二、響度活動三:教師創設情景,教師敲擊鼓面,引出響度的概念: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強弱叫響度。提出問題:響度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通過實驗來探究。學生實驗:在鼓面上撒些紙屑,輕敲、重敲鼓面,引起鼓面的振動;觀察紙屑跳動情況與鼓聲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教師提出問題:響度的大小與鼓面振動的幅度是否有關? 教師總結:響度和聲源振動的幅度大小有關,聲源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聲源振動的幅度越小,響度越小教師提出問題:聲源的振幅相同,人們聽到的聲音響度是否就一定相同?人離聲源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大還是越小?活動四:敲響音叉,讓同一位同學在遠近不同的位置聆聽;教師拿起鼓輕敲,同時慢慢在教室環繞走一圈,讓學生說出感受。教師總結:響度還跟人到聲源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弱。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學生得出: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振動的幅度越小,響度越小。響度還跟人到聲源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弱。三、音色 活動五:教師創設情景,播放不同的樂器演奏的同一段音樂,讓學生猜猜是哪種樂器?提出問題:為什么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人耳總能分辨出是什么樂器在演奏呢?原來,聲源發出的聲音,除了音調和響度可能不同之外,還有另一個特征音色。那什么是音色呢?音色是指聲音的品質,又叫音品或聲品。活動六:全體同學閉上眼睛,讓四位同學在講臺說話,其余同學猜猜他是誰?音色是由發聲體本身決定的,不同的發聲體音色不同,它反映出每一個發音體特有的品質。音色與發音體的材料、結構以及振動方式有關。學生體會,并討論交流。學生猜出樂器的名稱。學生積極參與,猜猜他是誰?猜出說話同學的姓名。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板書設計4.2樂音樂音的三要素一、音調聲音的高低;由聲源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二、響度聲音的大小;由聲源的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還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三、音色聲音的品質,又叫音質或音品;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以及振動方式有關學生做好筆記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整體把握。作業布置1、P88頁 1、2、3、42、查閱資料,了解樂音的波形。3、閱讀88頁閱讀材料,了解編鐘的歷史和發聲原理。學生課后獨立完成進一步學習本節內容九、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1、本節課設計了許多學生活動,將大量的實驗過程、知識和技能蘊寓期中,使學生區分樂音、噪聲,理解音調、響度、音色各與什么因素有關,使學生感悟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課件,讓聲、像、畫、字于一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能力得到培養,知識得到升華。3、把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區別、比較。學生理解比較深刻。本節課存在的問題1、新課進行過程中引導學生不夠,各部分過度不夠自然。2、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方式還需要精細化,如任務的分配,小組學習的評價。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