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朱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樂音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樂音及其三要素:音調、響度和音色。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概括出發聲體振動頻率與音調的關系;分析聲音響度的大小與發聲體振動的振幅、發聲體與聽者之間的距離的關系,感受不同發聲體的音色不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激發學生研究自然現象的興趣。二、本節重點通過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音調和響度的概念。三、本節難點音調與頻率的關系。四、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綜合教學法。五、教學器材鋼尺、音叉、示波器、玻璃杯、多媒體設備。六、教材分析本節介紹了樂音及其三要素。物理名詞較多,比較抽象,對于學生來說要完全理解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在這些名詞上不必多費口舌,要把握本節的教學目標。這些名詞在實際生活中和高中物理課的學習中,還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聲音的性質。教學中還要充分利用錄音、示波器等直觀手法,使學生輕松、自然地掌握樂音的三要素。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音樂日不落,組織同學們共同演唱。)教師:同學們剛剛你聽到的音樂并演唱之后有什么感受?學生:開心、好聽、悅耳教師:像這樣優美動聽,令人愉快的聲音就叫樂音。(課件顯示:優美動聽的聲音稱為樂音。)教師:老師還有一項才藝要展示給大家。請大家聽聽老師談的是什么呢?(演奏兩只老虎,不改變電子琴音量,改為低音部再演奏一次。)教師:這兩只老虎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聲音的高低不同了。(二)講授新課1音調(1)音調的概念。教師:聲音的高低用音調來描述。(2)頻率的概念。教師:那么音調的高低與什么有關呢?請你動手試一試,如何能讓鋼尺發出聲音?學生:(動手操作)教師:請你帶著這三個問題進行實驗。(PPT展示問題)學生操作,教師指導。教師:請小組派一名代表來回答上述問題。學生:鋼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動,伸出越長,振動越慢,音調越低。教師:講解頻率的物理意義、定義、符號和單位。請同學們觀看flash,觀察兩個不同的音叉在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有什么不同。教師總結: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3) 人的聽覺范圍,超聲波和次聲波。請同學們觀察圖片,找到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學生:20Hz20000Hz教師講解,低于20Hz的聲音稱為次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人耳都是聽不到的。這部分知識在后面的學習中還會學到。2響度(1) 響度的概念。教師:請聽老師用力的拍桌子;再聽老師輕輕的拍桌子。請問這兩次聲音有什么不同?學生:聲音大小不同。教師:響度表示聲音的強弱。(PPT展示)(2) 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教師:請同學們撕一些碎紙屑,放在桌面上,首先請同學們輕輕的敲桌子,你看到了什么現象?為什么?(學生實驗)學生:紙屑跳了起來,因為桌面發生了振動,所以紙屑跟著振動起來。教師:這一次,請同學們大力的敲桌子,你又看到了什么現象?(學生實驗)學生:紙屑跳得高,甚至飛出去了。教師:那么,響度究竟有什么有關呢?請同學們觀看微課視頻,分組討論,總結結論。(觀看微課)教師:利用示波器來展示振幅與響度的關系。學生總結:振幅越大,響度越大。3 音色教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一聽下面都是哪些樂器演奏的歌曲。(播放歌曲)請小組內討論,派一名代表回答。教師再次播放flash揭秘。教師:再請你閉上眼睛,老師這次走到某一位同學身邊輕拍他,讓他說出“我愛物理”,你們來猜猜這是誰說的。教師總結:那么,這兩次你都能判斷正確,你是通過什么判斷的呢?(PPT展示)音色反映了每個物體發出的聲音特有的品質。教師利用示波器的波形來講解,音色是發聲體的一種特性。一般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和振動方式有關。(三)知識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區別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與音色。音調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響度與發聲體振動的振幅有關,除此之外,響度還與人耳距發聲體的距離和傳播介質有關;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和振動方式(如彈奏的手法)等因素造成的。下面讓我們進一步來區分一下樂音的這三個特征。請同學們觀看老師錄制的微課視頻。(四)隨堂練習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展示的習題,教師進一步講解驗收。(5) 課后拓展請看老師拿了一個玻璃杯,現在老師向杯中倒入一些水,輕輕的敲杯子,杯子發出了清脆的聲音。老師再向杯中倒入一些水,同學們聽這兩次什么發生了變化?學生:音調不同。教師:請你以小組為單位多找一些玻璃杯,回家試一試,能不能演奏出這樣的音樂。(播放視頻,學生觀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