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吳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北師大版4.2樂音教學設計教學重點:樂音的三要素教學難點:音調與響度的區別儀器材料:鋼直尺;橡皮筋、直木板、紙杯、火柴桿;截成兩段的圓珠筆;鼓、泡沫小球;音叉及鼓錘;示波器;塑料盒;水杯七個、竹筷子教學過程:新課引入:兩名女學生表演水杯琴兩名男學生制造噪聲 那么,前者的聲音(悅耳動聽,使人愉快,)我們稱之為樂音,后者的聲音(嘈雜刺耳,令人煩躁)我們稱之為噪聲今天我們主要研究樂音以及樂音的三要素是什么。講授新課:一、樂音的三要素:樂音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1.音調提出問題:水杯發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教師用竹筷子敲一遍;我們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音調與什么有關?我們大家用實驗來探討一下分組實踐活動1:學生動手做圖1實驗,教師提出:振動的快慢跟鋼直尺伸出的長短有何關系?音調跟振動的快慢有什么關系?教師總結: 音調的高低是由聲源振動的快慢決定的每秒鐘聲源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也就是聲波的頻率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Hz)每秒振動一次叫1赫每秒鐘振動1000次,聲音的頻率就是1000赫聲源振動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聽起來尖細;頻率越小,音調越低,聽起來低沉分組實踐活動2:如圖2實驗:將橡皮筋一端繃在直木板上,另一端與紙杯相連且將紙杯固定在直木板上,用手按拄橡皮筋的不同部位(如A點, B點)學生聆聽弦長、弦短的撥動,聽音調的變化從而得出音調跟橡皮筋振動的快慢有什么關系?教師總結:弦的長、短不同,振動發出的聲音的音調的高低不同教師再聯系生活的弦樂器吉他、小提琴等交流討論:這三個小實驗都是由于聲源振動快慢的改變而引起音調的不同學生聆聽 :不同頻率的音叉音調不同,鞏固赫茲的含義2.響度教師創設情景引出響度的概念: “大聲說話”、“低聲細語”里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大小物理學中把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提出問題:響度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呢?通過實驗來探究小實驗2:教師演示輕敲、重敲鼓面,引起泡沫球的跳動進而得出鼓面振動的幅度大小不同;教師提出問題:響度的大小與鼓面振動的幅度是否有關? 學生得出: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振動的幅度越小,響度越小教師總結:響度和聲源振動的幅度大小有關,聲源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聲源振動的幅度越小,響度越小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聲源的振幅相同,人們聽到的聲音響度是否就一定相同?學生聆聽;群馬的馬蹄聲(由近到遠)得出:響度還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離聲源越遠聲音越分散,聲音的響度也就越小3.音色 做個小游戲:蒙上一位同學的眼睛,讓他猜猜說話的同學是誰?提出問題:“不見其人,卻辨其聲”?如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同一支歌,幾個人同時演唱人耳總能分辨出是什么樂器,或是誰在演唱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不同的樂器、不同的人,也就是不同的聲源發出的聲音,除了音調和響度可能不同之外,還有另一個特征音色那么同學們聽聽幾種不同樂器聲的聲音,看都是什么樂器演奏的 以上都是我們憑感覺來辨別的,音色也是由聲源的振動情況決定的,那么從波形上來觀察一下,顯然每一種聲音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把音調響度音色稱為樂音的三要素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一個問題,樂音的三個特征,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希望同學們能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或者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布置作業:(一)成長資源 第二節 樂音(二)課外完成:1在健翔橋立交橋的兩側一般都裝有隔板,這是為什么?2.網上查找資料:現代科技聲音信用卡 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第二節樂音的特性。本節是在學習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之后,對聲學的繼續深入學習。教學中主要以活動為主線,通過演示實驗、學生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和體驗了聲音的響度、音調、音色三個不同的特性。教學中是養了實驗、觀察,比較,討論,練習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聽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而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現在對本節教學進行如下的反思:一、思得1、本節課,我能夠充分利用身邊的有限教學資源盡可能多地做一些演示實驗和學生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在教學引入時利用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實驗,使學生體驗到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到物理來源與生活,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體驗到物理與我們生活的聯系。2、在教學中能適時恰當地滲入物理研究思想方法-放大法和轉換法。在教學設計時只涉及到放大法,在教學時又臨時加上了轉換法,這兩種物理思想方法是初中二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到,在這里只是點到為止并沒有做過多的解釋,目的是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體會這兩種物理思想方法。3、及時對所學知識加強鞏固訓練,增強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思失1、在說課中,說課環節不齊全,沒有對所用的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未說明。2、對學生的活動關注不夠。在學生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時,只是說明了操作方法,強調注意事項:直尺伸出桌面的長短不同,波動直尺的力的大小要相同。至于學生的操作是否適當,并未關注。3、給學生留的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夠。對實驗觀察的現象為讓學生表述出來,未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現象歸納得出結論,而是有老師代勞,此處做的不當。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直尺伸出的越長,振動越慢,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直尺伸出的越短,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和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4、在教學設計中講解中存在口誤,未能及時發現和糾正。由于使用了不同版次的教科書,所以教學設計中的課題與學生用的教材課題不同。5、板書書寫不完整,書寫明顯沒有平時的工整。6、教學中應變能力交缺陷,語言不簡練。針對上述問題,需今后加強學習,強化基本功訓練,以便適應“裸課”這種形式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