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2.3《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密度》教案(蔣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第三節 學生實驗探究物質的密度教學設計教學課題第三節 學生實驗探究物質的密度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物體質量、體積與密度之間的關系,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2. 在探究的基礎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單位。3.通過探究實驗,進一步熟悉天平和量筒的正確使用方法,會用量筒和天平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過程與方法:在探究物質的密度過程中體會用比值法描述物質性質的方法。初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在探究液體壓強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測量物質密度的實驗,培養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合作的精神和樂于探究日常現象中物理學原理的科學精神。通過對密度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STS的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學重點得出物質質量、體積與密度間的關系。教學難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教學方法探究式實驗教學教學用具多媒體、天平、量筒、水、鹽水、酒精、銅塊、鐵塊、燒杯,刻度尺等教學流程與教學互動復習引入一、溫故互查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二、設問導學利用多媒體展示問題:(1)生活中如何區分出水、鹽水、酒精、銅塊、鐵塊?(2)如何鑒別戒指的真假呢?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旨在設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三、新課教學(一)實驗探究:1問題與猜想教師根據前面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1)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為什么它們的質量不同?(2)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為什么它們的體積不同?(3)如何鑒別質量和體積都不同的物質呢?進一步引導學生猜想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1)可能與物質的種類有關。(2)可能與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有關。2制定計劃教師講解:要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的關系可以分別測出幾組體積不同的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算出質量和體積的比值,分析其中的規律;要探究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否相同,可以分別測出幾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再分別計算出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分析其中的規律。引導復習:測量固體,液體的質量需要什么器材?測量規則,固體和液體的體積又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測量?引導學生制定計劃,小組交流,達成共識:(1)選擇體積,質量不同的水,銅,鐵三種物質作為探究對象。(2)選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燒杯等作為探究工具。(3)分別測出三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4)計算出每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進行比較,得出結論。3收集證據學生分組實驗:每個小組分別選取12種物質去探究它們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有何關系。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學生在取用水的時候,其質量和體積盡量取整數,實驗過程中及時將數據記錄在表格里。4分析與結論各組根據測得的數據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計算得出每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什么結論?(2)對體積不同的同種物質來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否相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否相同?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全班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1、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一般不同。 2、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其質量與體積的比通常是一個常量,它反映了這種物質的一種特性。(二)密度由質量與體積的比通常是一個常量,它反映了這種物質的一種特性,引出密度這個物理量,并得出1.定義;2.公式;3.單位;教師指出:密度的國際單位是千克/米3,讀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單位還有克/厘米3,讀作克每立方厘米。引導推出密度單位的換算關系:1 g/cm3 = 103 kg/m3。4.物理意義:表示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5.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同種物質的密度與其質量和體積均無關,只與它的狀態有關。同時引導學生看密度表,知道:(1)同種物質的密度可能不同。(2)不同物質的密度可能相同。交流討論,解決課前設置的問題:如何來鑒別戒指是不是純金的呢?小組討論后,請說出你們的方法。學習致用,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當一回小小鑒別家。設問導讀新課教學實驗探究過程知識點撥交流釋疑當堂檢測用學生感興趣的“砸金蛋”游戲呈現,當堂檢測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程度,寓教于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小結暢談收獲,學以致用 1、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2、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物理意義等。布置作業1、想一想不規則物體的密度如何進行測量的呢? 2、課后P53頁作業1、2題。板書設計第二節 學生實驗探究物質的密度一、實驗探究: 3、單位二、密度 4、物理意義1、定義 5、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同種物質的密度2、公式 與其質量和體積均無關,只與它的狀態有關。教后反思
- 關 鍵 詞:
- 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密度 北師大 年級 上冊 物理 2.3 探究 物質 一種 屬性 密度 教案 師公 開課 作品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