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11.3《電荷》教案(李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電荷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電荷是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一章第三節,本節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驗電器、原子結構、靜電的應用及防護等。其中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是教學重點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時又是教學難點。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課作為初中學習電學規律的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摩擦起電的現象,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知道電荷的種類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了解驗電器的原理及其構造作用;知道靜電的應用及防護,更好的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探究活動感受摩擦起電,知道摩擦起電的性質;在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過程中,感受人們所用的推理方法;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解決具體的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生活、生產、自然現象中常見的電現象(如摩擦起電等),對電荷種類的探究產生興趣,能主動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實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善于觀察、勤于分析,具有創新的精神。【教學重點】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教學難點】1從實驗現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2認識原子結構的基礎上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閱讀法。【教學準備】紙巾、吸管、旋轉支架、紙屑和氣球、塑料尺、圓珠筆桿、梳子、驗電器、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投屏軟件等【教學過程】一、激發探究興趣 引入新課請同學們欣賞屏幕上的視頻,視頻中包含大量的靜電現象,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求知欲,引入新課電荷。二、進行新課1摩擦起電及其實質學生分組實驗,先用未摩擦過的物體靠近輕小紙片,觀察現象;然后用摩擦后的物體靠近輕小紙片,再次觀察現象。回答教師設計的三個問題:(1)兩次實驗有什么不同?(2)摩擦后的物體有何特點?這說明了什么? (3)用什么方式使物體帶電?這三個問題鏈讓學生清楚摩擦起電的方式及帶電物體的特點。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物體摩擦后就帶了電?播放趣味微課,學生從視頻中探索答案。2兩種電荷及相互作用同學們用紙巾摩擦吸管使其帶電,再將兩根吸管帶電的一端靠近,觀察二者相互作用并匯報展示交流,歸納兩種相同電荷間相互排斥。演示實驗:(課件展示)注意可見度播放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的視頻,請學生匯報不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3如何檢驗物體是否帶電驗電器 如何檢驗一個物體是否帶電呢?你的方法是什么?例1:如果一個帶電體排斥一個輕小物體,能否判斷這個輕小物體帶電?例2:如果一個帶電體吸引一個輕小物體,能否判斷這個輕小物體也帶電?學生討論交流兩種方式是否能準備判斷物體是否帶電,不僅為驗電器的引出做好鋪墊,也檢驗了學生對之前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學生自學后匯報驗電器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學生實驗檢驗自己手中的物體經過摩擦后是否帶電,并匯報帶電體接觸驗電器金屬球時,驗電器箔片張角的變化。進一步討論驗電器使用原理。想一想:從驗電器張角的大小我們可以判斷出什么?(可以判斷所帶電荷的多少)驗電器金屬箔片張角越大,說明所帶電荷越多。4.靜電的應用及防護同學們交流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發現靜電現象有利有弊,進一步學習靜電的應用和防護,播放微課視頻知道靜電的應用實例。出示帶鐵鏈的油罐車圖片,學生討論交流鐵鏈的作用是將摩擦后多余的電荷導入大地中。學生閱讀資料更深層的了解靜電的防護知識。三、習題檢測四、歸納小結學生分組匯報本節課的收獲五、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利用了微課堂和投屏軟件,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課采用的趣味視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找到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整堂課以實驗為基礎,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實驗技能、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歸納、概括能力等。課后,感覺不足之處是沒有考慮天氣的因素,絲綢摩擦的玻璃棒帶電現象很不明顯,所以只能視頻播放異種電荷的相互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應該考慮的更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