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16.2《浩瀚的宇宙》教案(錢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基本信息課題北師大版九年級物理全一冊第十六章第二節浩瀚的宇宙作者及工作單位教材分析本節內容要求學生大致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并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通過學習教科書的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科融合的理念。學情分析本節內容是九年級物理的最后一章中的內容,學生已經在學習宏觀物理知識,了解了微觀理論之后,對宇宙天體的進一步學習。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航天技術日趨成熟,并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從宇宙起源到宇宙的形成,從古至今深入的了解宇宙,從而意識到人類對宇宙了解過程的不易和探索過程的艱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意識。教學目標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了解宇宙概況及“宇宙大爆炸學說”。2.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3.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宇宙起源,對宇宙空間有基本認識。教學難點:理解光年是一個長度單位不是時間單位。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引入新課新課教學展示銀河系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思考。一、人類認識宇宙的歷程:1、古代天圓地方說2、地圓說(亞里士多德)3、地心說(托勒密) :托勒密地心體系圖4、日心說(哥白尼): 天體運行論二、宇宙概觀(一)宇宙中的天體分類1、恒星:恒星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2、行星:定義包括以下三點:(1)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3)不受到軌道周圍其他物體的影響,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3、衛星:衛星是指在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然天體或人造天體 。4、彗星:彗星是星際間物質,俗稱“掃把星”。 (1994.慧木相撞)5、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地球周圍的小行星)6、流星:流星是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叫做流星體。學生觀察思考本節課的主題。請學生代表說說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課件展示,學生學習。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大致說說宇宙概觀。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說一說。學生利用課件提供的文字、圖片自主學習,構建知識體系。教師及時指導釋疑,講述宇宙的構成,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組分享的形式,了解學生對宇宙形成的認識。新課教學7、星際物質:星體與星體之間的物質。 8、星云: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幾乎所有延展型天體。 (二)認識宇宙1、地球2、地月系3、太陽系(1)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太陽系天體構成圖4、銀河系(銀河系圖片欣賞+銀河系結構圖)5、河外星系6、總星系三、飛向太空(一)我國古代人的飛天夢想。(二)人類飛向太空的歷史1、航天技術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2、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1957.10.4 前蘇聯)3、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1961.4.12 東方-1 前蘇聯 加加林)4、人類首次登月(1969.7.20 阿波羅-11 美國 阿姆斯特朗)(三)簡單介紹我國的飛天史四、破解宇宙之謎(一)古人的探索足跡(二)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三)哈勃的發現(2圖+光的多普勒效應)出示圖片,學生自主學習。并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八大行星的了解。組內討論關于人類探索宇宙的方式和過程,說說自己的感受。對于宇宙的認識學生通過網絡或者書籍也有所了解,本節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給學生表現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分享自己已經了解的有關宇宙方面的知識。板書設計一、浩瀚的宇宙:宇宙是無窮的,太陽只是銀河系的普通恒星,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二、人類不斷探索宇宙,取得了很大進步。三、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內通過的路程,所以光年是長度的單位。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學生姓名參與活動評價是否積極討論是否積極回答問題能否收集資料教學反思本節課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處理不妥的地方有以下幾點:1.如何挖掘課本資源,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現有的認知很好的結合起來。2.怎樣使多種媒體手段很好的配合,幫助學生更加生動、形象的學習。3.要關注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在課堂上,做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