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潼關》教案(鄭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教學設計 課題:潼關教學目標:1、了解寫作背景,學習朗讀,學習欣賞詩歌語言。2、引申賞析:獄中題壁,深入感受作者獻身精神。3、積累有關詩詞名句。教學重點:了解背景,學習欣賞詩歌語言,感受作者崇高的精神。教學難點:賞析詩歌語言手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視頻:潼關古城宣傳片。二、作者介紹:湖南瀏陽人,1865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父親是湖北巡撫,家境十分優越。他從小性格就桀驁不馴,喜歡讀書,但最喜歡經世濟民的書,對八股文嗤之以鼻。長大后,譚嗣同離家出走,游歷全國各地,廣交名士。1895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時年30歲的譚嗣同悲憤交加,他提倡新學、呼吁變法、推行新政,在湖南辦了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三、詩歌背景提示:公元1882年秋,十八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四、朗讀。五、賞析(關注煉字,提示從字義、修辭、情感意蘊等思考表達,教師相機啟發點撥)教學參考:簇: 意思是圍繞、擁簇,表現潼關古城的高聳、險要的地勢。吹散: 形容在獵獵秋風里,馬蹄的落地聲雖然清脆響亮,但卻很快就被風吹散,變得微弱了,消失了。可見秋風的疾速、猛烈。也因為潼關城的蒼茫和遼闊,使馬蹄聲很快就消失在茫茫曠野中。嫌: 嫌棄,黃河嫌廣闊的原野還十分拘束,還不夠寬廣。用擬人的方法,表現黃河還想擁有更大的空間和范圍,暗示作者也希望有更加廣闊的人生舞臺來施展抱負。不解平: 不理解平坦是什么,秦嶺山脈到了潼關就再也不知道何謂平坦了。突出了潼關的地勢崎嶇,處處險要。六、補充材料,譚嗣同就義:1898年9月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后并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七、引申賞析:獄中題壁原文:“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資料助讀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于接待。 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為人,不用力,欲釋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八、教學延伸:想一想寫“關隘”的詩詞名句有哪些?教學參考: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唐 王之渙)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元 張養浩)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