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潼關》教案(錢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潼關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查字典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了解本首詩的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2.通過觀看視頻,結合詩句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驗詩歌高遠壯闊的氣魄。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教學重點】用描述性的語言解析詩句。【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教學過程】一、導入1.解讀“潼”字。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小篆體 chng,同“沖”,撞擊。二、新課(一)了解潼關涉及的歷史背景、戰略地位及作者1.看兩段視頻,分別從歷史和戰略地位的角度介紹潼關。2.展示三首以潼關為題的詩,證明潼關的歷史地位,讓學生選擇一首感興趣的。【宋】汪元量蔽日烏云撥不開,昏昏勒馬度關來。綠蕪徑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事去空垂悲國淚,愁來莫上望鄉臺。桃林塞外秋風起,大漠天寒鬼哭哀。【明】王廷相天設潼關金陡城,中條華岳拱西京。何時帝劈蒼龍峽,放與黃河一線行。【清】譚嗣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3.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寫這首詩時才十四歲,當時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北方的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欣然下筆,遂有此詩。14歲的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二)感知詩歌1.查字典,翻譯詩歌。2.圖說潼關:(1)展示潼關地理位置及地勢的地圖,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中的景物描寫。(2)觀看華山風景的視頻,給學生以直觀感受。3.以隨機挑人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用描述性的語言解讀并賞析詩句。例1: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例2: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4.情感升華根據詩句及時代背景及作者的后期作為,理解作者的情懷與思想。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5.課堂小結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三、作業請為潼關寫一段解說詞,角度自選。(可以描述風景,可以敘說戰略意義,要求必須引用詩句。)例:示例:潼關位于現在的渭南潼關縣港口鎮,地處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是我國古代著名關隘之一。 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大戰,潼關之名始見于史。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板書:沖破束縛 追求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