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潼關》教案(趙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潼關清譚嗣同教學目標:1、誦讀古詩,理解詩意;2、品味詩歌語言,感知譚嗣同詩歌豪邁奔放的風格;3、感受并學習少年譚嗣同 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教學重難點:重點:1、反復誦讀,利用工具書,理解詩歌內容;2、感知譚嗣同詩歌豪邁奔放的風格。難點:感受并學習少年譚嗣同沖破羅網,勇往直前,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教學方法:1、朗讀與鑒賞相結合;2、交流、合作與探究相結合。教學準備:1、學生課前預習;2、教師準備相關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與互動過程:1、 新課導入看下面幾段文字,猜猜他是誰?1、 他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2、 梁啟超稱贊他: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3、 他的故居有湘人余德泉的名聯:“壯矣,維新欲殺賊而未回天,終成國恨;快哉!喋血屹昆侖以昭肝膽,長醒吾民。”他是誰呢?他就是譚嗣同。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他的一首詩歌。板書課題潼關。二、出示學習目標:1、誦讀詩歌并理解詩歌的內容;2、體會詩歌語言豪邁奔放的特點;3、感受并學習少年譚嗣同 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三、走近作者: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4、 新課教學:(一)初讀破詩題全班齊讀詩題:潼關并結合注釋分析詩題。1、 潼關,在今陜西通關北,關城臨黃河,依秦嶺,當山西、陜西、河南三省要沖,以盛產黃金聞名于世,歷來為軍事重地。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云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2、創作背景:譚嗣同寫這首詩時才十四歲,當時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北方的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欣然下筆,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二)再讀知內容從詩題看,這首詩主要寫了那些內容?你覺得作者會抒發什么感情?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再讀這首詩。1、請學生朗讀,其余的學生點評。2、全班齊讀,并思考:你讀出了那些內容,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開篇首先向我們描述了一幅“白云潼關圖”,千山萬壑之中,遠遠望去,一座關城要塞飛踞半山腰,清肅無聲,閑云悠蕩。“終古”說明了關塞歷史的悠久,“高云”烘托出關城地勢的險要,不直寫關城高險,而以“高云”烘托,獨具匠心。作者開篇緊扣詩題,突現描述對象的主要特征,為下面詩文內容的展開留下無限空間;一個“簇”字,以動寫靜,讓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擁高城的奇景。次句緊承首句,交待季節。秋來萬物蕭索,旅人更為敏感,見秋傷懷,歷來潼關之作,多以楓葉、長亭、殘云、淫雨為意象,無不帶有悲秋傷懷的凄楚。而譚嗣同筆下沒有這些。羈旅風塵絲毫沒爬上這位少年英雄的眉頭、心頭,他詩筆揮處,唯有天高云淡,氣朗風清;得得馬蹄,直入關城,一位豪情勃發、揚鞭催馬的少年英豪躍然紙上。第三句最為精彩,最有氣魄,最見功力。寫江河奔騰的詩句有很多,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但是譚嗣同別開生面,說它猶嫌拘束,這就把河流不馴服的性格寫活了。這顯然是詩人個性的象征,說明他是一個慷慨任俠、不囿于世俗觀念的放達之士,是一個決心與傳統勢力較量到底的改革者。結句意味深長,給人以啟迪和思考。是啊,過了潼關,將是逶迤不絕的秦嶺山脈,再沒有平坦之途。天色蒼茫,萬古高聳的云山簇擁著這座古城,秋風起,呼嘯而至,吹散了細碎的馬蹄聲。莾莽大河沖向山谷,可惜河谷狹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極大的束縛。秦嶺山脈蜿蜒至潼關,只知到巍峨險峻,不知平坦為何物了,此等桀驁不馴之態真令我贊嘆佩服!縱觀全詩,這首七絕從高城、秋風、黃河、群山四個方面描繪了潼關的壯闊景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一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詩歌形象鮮明,意境開闊,豪邁奔放,是歌詠潼關的名篇之一。(三)細讀品語言同學們,現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并完成下列任務,先組內交流再班內交流。1、這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山水本無情,只不過是大自然的景觀,為何譚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壯懷激烈的舉動?明確:1、這首詩運用了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賦予白云、河流以人的情態,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北方山水的壯闊,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一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2、14歲時的譚嗣同,當時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他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是滿腔熱情渴望為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四)延伸知作者1、人物典故 劍膽琴心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里,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岳、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2、絕命之詩肝膽昆侖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四、課堂總結: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作為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的思想學說得到后人重視,他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愛國精神更是時下銳意創新、不斷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種精神傳承。五、布置作業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2、課下積累譚嗣同的其他詩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3、查閱資料了解“戊戌六君子”;4、積累描寫“潼關”的古詩文,并和本詩比較,看看有何異同?六、板書設計:潼關清譚嗣同擬人、夸張 勇往直前 沖破束縛托物抒情 追求個性解放 強我中華第 6 頁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