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潼關》教案(王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潼關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字詞,理解詩意。2.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二) 過程與方法1.查找資料,了解譚嗣同的歷史事跡和本文寫作背景。2.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古漢語字典,疏通詩意。3.誦讀詩歌,體味情感。二、 教學重難點(一) 教學重點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古漢語字典,疏通詩意。(二)教學難點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明確目標自主學習三、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授法 合作探究法四、授課時數(shù)1課時五、教學過程(一)導入猜謎小游戲猜猜“他”是誰?梁啟超稱他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康有為曾經(jīng)這樣贊揚他: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zhì)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北京西城區(qū)政協(xié)主席杜靈欣:作為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學說得到后人重視,他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愛國精神更是時下銳意創(chuàng)新、不斷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種精神傳承。設計意圖:通過這個小游戲,引入作者譚嗣同。(二)知作者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清末維新派的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三)解詩題潼關:關名,在中國陜西省東部。“潼”,“高”的意思。詩人意圖:通過對北國山河壯麗景象的描寫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詩題,引導學生明白寫作對象。(四)讀詩句潼關譚嗣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設計意圖:通過自由朗讀,個人展示、全班齊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感受古詩的音韻美,體味詩歌情感。(五)明詩意終古高云簇此城: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秋風吹散馬蹄聲:過往的金戈鐵馬之聲已被颯颯秋風吹散了。河流大野猶嫌束:黃河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山入潼關不解平:山峰剛?cè)脘P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唯恐自己顯得平庸。(六)譯古詩對比兩段翻譯,說說第二段好在哪里?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黃河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山峰剛?cè)脘P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唯恐自己顯得平庸。天色蒼茫,萬古高聳的云山簇擁著這座古城,秋風起,呼嘯而至,吹散了細碎的馬蹄聲。莾莽大河沖向山谷,可惜河谷狹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極大的束縛。秦嶺山脈蜿蜒至潼關,只知道巍峨險峻,不知平坦為何物了,此等桀驁不馴之態(tài)真令我贊嘆佩服!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直譯和意譯的不同。(七)賞名句/當堂練1.從修辭角度賞析“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此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北方山水的壯闊,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一種沖破羅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八)知主旨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希望為祖國建功立業(yè)雄心壯志,對祖國未來的關心和美好祝愿。(八)當堂練2.潼關中哪兩句詩描寫了北國風景的高遠和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潼關中譚嗣同用哪兩句詩表現(xiàn)作者渴望沖決羅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潼關這首七律詩展示了潼關的獨特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博大昂揚的情懷和豪情壯志。詩中有四個意象可以暗示出來。它們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板書設計潼關譚嗣同巍峨遼遠 對大好山河的熱愛 險峻 建功立業(yè)雄心壯志壯闊(十)課后反思好的方面:學習本詩的重點是理解詩意和詩人情感,這是一首譚嗣同少年時期的作品,所以在攻破情感關之前,我給學生詳細介紹了本詩的作者及其寫作背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起來難度降低了很多。不足之處:翻譯古詩的環(huán)節(jié),給學生的時間較少,應當給學生多點時間,去掌握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