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教案(韓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詩歌大意,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2.品讀鑒賞,體會用詞之妙;3.聯系背景,感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教學重點:品讀鑒賞,體會用詞之妙;教學難點:聯系背景,感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教學過程:一、以詩揭題,扣題導入1.詩歌分享一詩一世界。詩海浩瀚每一首詩里都有一個不同的世界我們遨游其間用心聆聽詩中的聲音有異鄉漂泊的思念有閨中思婦的愁怨有戰場上的金戈鐵馬也有壯志難酬的悲憤一詩一世界,一情永追尋2.今天,我們來一同品讀詩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走進這位南宋偉大愛國詩人陸游的內心世界。 二、知人論事,走進作者1.作者簡介: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浙江山陰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存詩9000多首,是現存詩作最多的詩人。2.寫作背景:出生在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出生的第二年就發生了“靖康之難”,四歲時舉家搬遷到南宋,這時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興,家庭的流離,給陸游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可磨滅的印跡,但同時,也為他濃郁的愛國之情打下了基礎,長大之下,一心想要投身仕途,為國效力,卻因各種原因宦海沉浮不得志,他堅持的揮師北上,收復中原的意見,惹惱了當時甘愿偏安一隅的群臣,于是陸游被彈劾了,只得黯然離京,回到家鄉,這首詩就是作者在山陰農村臥病在床時所作。此時的作者已68歲的老人了,但他投身抗戰、為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農歷十一月四日夜,一場暴風雨勾起了這位愛國志士對往昔軍旅生涯的追憶,把為國家恢復中原的理想寄托到夢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壯。三、誦讀詩文,理解詩意1.誦讀古詩。(1)播放朗讀錄音。(2)生自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3)抽生朗讀。(4)生齊讀。(注意語速稍緩,語調低沉)2.理解詩意結合注解,四人小組交流,合理發揮想象,理解詩歌大意。四、細讀詩句,品悟詩情1.品悟第一二句師:該句中哪些詞語,寫出了詩人當時怎樣的處境?學生作答。師:看來,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作者的晚年生活?學生作答。師: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遠離朝堂,賦閑在家,年邁體弱,臥病在床,孤苦冷清的詩人,縱有一腔愛國熱血,也只能淚灑荒村。大家是不是覺得可悲可嘆呢?然而詩人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了嗎? 生作答。師:對,詩人并沒有沉浸在悲愁中,“不自哀”三個字便把個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暫且放在一邊,在山河破碎,家國淪落面前,個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他的心中仍想著什么呢?生作答。師:綜合第一、二句,運用了怎樣的寫法?生作答。再讀第一二句,注意讀出重音和情感。2.品讀第三四句師:這風雨大作的夜晚,詩人入睡得好嗎?你是怎樣看出來的。生作答。師:為什么一夜難眠呢?生作答。師:這個“風吹雨”僅指那一夜的風雨交加嗎?生作答。師:這場暴風雨觸動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嘯的風聲、雨聲,就像戰場上的鐵騎奔突之聲,在夢里,作者策馬揚鞭,馳騁疆場,像飛將軍李廣、漢朝大將衛青一樣縱橫沙場,收復失地。這是一個多么豪壯的夢!這個夢陸游做了一輩子:二十歲時,曾言: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四十歲時,又言: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臨終前,告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師:這個熱血沸騰的夢能夠實現嗎?是緣于詩人怎樣的現實呢?生分析作答。師: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使不愿放棄又不得不放棄的終其一生的夢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深重哀愁,飽含壯志難酬的悲憤。(板書)師:讓我們再來深情朗讀詩歌,去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濃烈的愛國情懷。生齊讀詩歌。3.小結:一詩一世界,透過短短的四句詩行,我們了解了陸游的人生際遇,感悟那矢志不渝的報國之志和拳拳的愛國之心。時至今天,陸游那高大的形象和赤子的情懷依然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五、拓展延伸,強化積累1.師:這種熾熱的愛國情不僅流淌在陸游心中,也訴諸于眾多愛國志士的筆端,請你用動情的語調誦出抒寫愛國情懷的詩句。2.生自由誦讀。3.教師呈現收集范例。尋英雄足跡,覓愛國忠魂。有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有那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英雄氣魄;有那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欣喜若狂;有那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壯誓言歷史漫漫,歲月悠悠,愛國的錚錚鐵骨世代承傳。六、課堂練習,學情反饋1.出示練習題,生當堂練習。2.教師評析。板書設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陸游孤獨冷清的處境熾熱的愛國情懷壯志難酬的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