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教案(楊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論世。2、讀中悟、悟中讀,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3、掌握重點字詞,培養學生品味情感鑒賞詩歌的能力。二、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教學難點:對“風吹雨”的理解。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歷史上寫詩最多的是人是誰嗎?對,他就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大家能想起他的哪首詩?一定是示兒。學生背誦示兒作者在臨死前念念不忘的是收復中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看他借詩歌抒寫怎樣的一腔情懷。(二)釋題入文從題目中了解了什么,并帶著疑問自主讀詩。(三)讀詩學生自由讀詩。1、讀準字音:闌戍2、讀出節奏、輕重、緩急、情緒。請學生試讀3、談初讀體會一行學生自由談感受或質疑生一:我從“僵臥”知道他身體不好。生二:我從“孤村”讀出作者的孤獨,境況的凄涼。生三;我知道了夜已深作者還沒有入睡生四:我想知道作者不睡覺,為什么在聽“風吹雨”。師:同學們的見解和質疑都很有道理,但是你們了解了作者的處境和經歷一定對詩歌理解得更深刻。(師生討論解決)(四)知人論世悟背景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此詩寫于詩人68歲,當時,金人南侵,南宋已丟失半壁江山。面對強敵入侵,國土淪喪,詩人卻被罷官歸隱,只能將滿腔愛國熱情和悲憤之情融入詩中。(課件出示古詩,教師范。)(五)引導探究,悟詩情老師范讀,學生悟聽1、短短的七言絕句濃縮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請借助字典、課下注釋加上自己的理解講講這首詩的意思嗎?同桌互相討論,說出詩的字面意思。僵臥:躺臥不起,這里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為。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不自哀:不為自己哀傷。思:想著。戍輪臺:戍守邊疆。夜闌:夜深。風吹雨:風雨交加。鐵甲:披著鐵甲的戰馬。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的河流。我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2品意境,悟意圖。集體再讀小組合作思考下列問題:(1)鑒賞前兩句詩,思考:為什么詩人卻說“不自哀”?詩人心系疆場,在為國家的命運擔憂。(2)后兩句詩扣住哪一個字去寫的?詩人做了一個什么夢?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金戈鐵馬出征北方疆場。(3)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怎樣一個陸游?教師總結:我們好像看到了一位體弱年邁卻充滿愛國情懷的詩人。(4)把握文章主旨(六)教師小結同學們,時間跨越了千年,這種愛國情感早已融入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脈。就讓我們全體起立,讓世界聽一聽我們每一個愛國者的聲音!師生齊誦。(七)拓展(老師結合作者經歷師生探討)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八)結合現實理解陸游的愛國之志老師介紹金錯刀行詩句:“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結合中國現在的處境,讓學生明白中華的復興重任就在他們肩上。師:讓我們再次高誦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以慰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小結:真是“亙古男兒一放翁”。 他“心在天山,身老滄州”,讓我們將他的愛國之志銘記心間,努力前行。板書設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思 現實夢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