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教案(趙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課 題陸游愛國詩三首教學設計本課教學指導思想 和理論依 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理解并誦讀陸游三首愛國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教育部審定(2016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的補充詩歌,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陸游的愛國情懷,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習本首詩的同時補充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示兒,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7-9)年級”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實施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依據以上指導思想將教學內容確定為理解、誦讀三首愛國詩篇。教學背景分析教 學目 標1. 教學內容分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這三首詩,都寫于作者生活的晚期,已經退居到紹興的鄉下。從形式上說都是七言絕句,非常的短小,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沒有理解的障礙。這三首詩的構思和感情生發方式都非常接近,表達的都是強烈的愛國情懷, 通過誦讀這三首詩,學生的愛國情感能受到強烈的震撼和感染。2. 學生情況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一些內容比較淺顯的古詩,大多數學生曾經背誦過示兒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升入中學后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的內容,掌握了朗讀的重音、停連、節奏、語氣等方法,能寫簡單的誦讀腳本。3.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說明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入手,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誦讀,并以誦讀詩歌、鑒賞詩歌、為重點,旨在培養學生誦讀詩歌能力,體會陸游愛國情懷。4.學前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教育部審定(2016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的補充詩歌,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陸游的愛國情懷,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習本首詩的同時補充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示兒。升入中學后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的內容,初步掌握了朗讀的重音、停連、節奏、語氣等方法,但仍需進一步鞏固。想通過本課的學習達到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陸游及其詩歌所體現的愛國情懷的理解。要想達到讀好詩歌的目的,就要先讀懂詩人,為此,在上一課時,師生共同介紹了陸游的生平及故事,學生寫了這三首詩的誦讀腳本。1.討論誦讀腳本,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2.從不同角度體會詩人情感,歸納欣賞詩歌的方法。 3.用多種方式誦讀詩歌,體會詩人愛國情感。 重點 用多種方式誦讀詩歌,體會詩人愛國情感。難 點從不同角度體會詩人情感,歸納欣賞詩歌的方法。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 計意 圖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明確任務,激發興趣上節課我們了解了陸游的生平,給他的三首愛國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寫了誦讀腳本。這節課我們要舉行一場小的誦讀比賽,三大組同學從這三首詩中各選一首進行創意朗誦。要想把詩歌誦讀好,首先要根據詩的內容情感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連、節奏情感等內容,接下來就先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這三首詩的誦讀腳本。二、活動一:討論誦讀腳本,根據腳本自由朗誦1.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請一名同學展示自己寫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誦讀腳本,對腳本進行解說,根據腳本朗誦。其他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疑難處點撥:(預設:學生可能對“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理解得不深入,此處可以出示南宋時期地圖,將陸游所在地“山陰”和“黃河”、“華山”以及被金兵占有的“中原地圖”標注出來,輔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陸游在自己的家鄉,劈頭想的是淪陷區的黃河泰山,想的是在淪陷區里生活的大宋王朝原有的子民,他們整日以淚洗面,在淪陷區內惶惶不可終日,強烈的盼望南宋的軍隊能夠打到北方收復失地。他的創作地點是山陰,可是他想到的是北方的失地,作者是一個跟現實政治無關的,跟王師北定中原無關的普通老百姓,可是他心中還是揣著北方的遺民,他們是怎么想的,怎么期盼的,大宋王朝的軍隊怎么能收復失地,憂民憂國之情不言而喻,同時也對統治者的茍且偷生作了批判。)小結:經過剛才的討論分析我們應該得出這樣一條經驗:要讀懂一首詩,首先要了解寫作背景。了解了寫作背景,我們再來對自己寫的誦讀腳本進行修改,然后朗讀,讀出作者復雜的情感。請學生自主朗讀。全班齊讀。教師適時點評:從朗讀基調、重音、停連等方面點評,以鼓勵為主。2.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68歲的陸游,在山陰日夜期盼著“王師北定”,終于病倒在床,病榻之上,他寫下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現在請同學根據自己寫的腳本來朗誦這首詩,然后說說在哪些地方自己朗誦得不太好。根據學生提出的疑難教師適時進行解疑:預設:“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此處可能是學生理解困難之處。可引導學生拿自己在“風吹雨”的情境中所想與陸游所想進行對比來理解陸游的愛國情懷。小結:欣賞詩歌除了關注寫作背景,還要關注所寫景物對詩人的內心影響。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使詩人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展現。誦讀:三四句要讀得激昂。3.示兒請同學們利用以上方法小組學習,深入理解示兒,對誦讀腳本進行修改然后組內朗誦,推選一名朗誦最好的進行展示。教師評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陸游愛國情懷:通過以上學習,你對陸游有哪些更深刻的認識?二、活動二:誦讀比賽教師小結并布置誦讀比賽:陸游的愛國情感是貫穿他一生的。無論是他“初入仕途”、“北伐獻策”以及“蜀中生涯”時期,乃至臨終,在他的心里收復失地、祖國統一最為重要,生前如此,死后如此,甚至要求子孫后代也要如此,國家至上!因此,人們提到古代愛國詩人想到的第一個會便是陸游。接下來就讓我們進行一次陸游愛國詩篇誦讀競賽,每組一首,創意朗讀,讀出愛國之情。教師巡視,適時點撥。三、教師評價,布置作業。課堂小結:陸游繼承了我國愛國主義的傳統,愛國主題貫穿了陸游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到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游詩的精華和靈魂,他的愛國詩將永遠在詩壇上大放異彩。“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期,內容不同:愛國是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愛國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是紅軍戰士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愛國是我們當代青少年的: 。請同學續寫詩歌。一名學生展示所寫誦讀腳本并解說,根據腳本朗誦。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學生看地圖,理解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根據老師的點撥修改誦讀腳本,有感情朗讀,幾名學生依次誦讀。全班齊讀。學生根據腳本朗誦,并提出疑難。學生朗讀。全班齊讀。學生按老師要求進行小組活動。學生展示。學生發言。學生小組準備:分工、誦讀。小組依次誦讀。學生評價,根據每組朗誦特點給予獎勵稱號。學生傾聽。布置任務,激發興趣。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利用地圖,突破難點,理解作者憂國憂民情懷。總結方法,提升思維。培養誦讀能力。激發興趣。自讀質疑。設置情景,解決疑難。德育滲透。培養誦讀能力。實踐、練習。德育滲透:感受陸游愛國情懷。落實任務。培養誦讀能力、合作創新能力,激發愛國情懷。德育滲透:聯系現實,寫自己應如何愛國。板 書設 計陸游愛國詩三首理解詩歌:1. 關注寫作背景;2. 關注所寫景物對詩人內心影響。學習效果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項目評價等級ABCD自評對本節的興趣濃厚較濃厚一般弱本節課獨立思考的習慣強較強中弱自信心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多較多一般少朗誦情況,與同伴交流的意識好較好一般弱在知識、方法、愛國情感等方面獲得的收獲高較高一般低同伴互評本節課朗誦、發言的次數多較多一般少質量好較好一般差本課特 色1本節課討論誦讀腳本入手,理解詩歌內容,反復吟誦詩歌;以誦讀比賽的“任務驅動”方式激發誦讀興趣,培養了理解詩歌、誦讀詩歌能力,體現了詩歌教學的宗旨。2. 課堂討論得出賞析詩歌方法,提升了學生思維能力;3課堂上反復吟誦,教師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學生受到了愛國情懷的熏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