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教案(陳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教學設計一、課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學科上冊書后課外古詩詞誦讀部分的內容。二、教材分析: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人教2011課標版(部編)七年級上冊書后課外古詩詞誦讀四首中的一首。另外三首分別是唐代劉禹錫的秋詞、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清末譚嗣同的潼關。這幾首詩從不同角度讓人感受到詩人或豪氣干云或綿綿如雨的情感,令人越咀嚼越能品味其中的甘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創作于陸游68歲,雖然年邁多病,但他為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他空懷壯志,卻不為朝廷所重用,只能“癡情化夢”。本詩感情深沉悲壯,凝聚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激情。新課標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本詩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很好的典范。再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懷學習的主題是“天下國家”。賞析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也能為下學期的學習奠定厚實的感情基礎。三、學情分析:由于學生對陸游生平經歷及當時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知之甚少,所以,面對陸游字字帶情的充滿愛國主義深情的詩歌,他們無法更深地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另一方面他們不會主動運用所學賞析詩詞的方法對本詩進行深入解讀。教師有責任借此平臺把學生帶進愛國主義精神的滾滾洪流之中,為培養新一代愛國公民盡上一份綿薄之力。四、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抓住關鍵詞品味字句,理解主題,感受古詩詞語言的準確、凝練。2.過程與方法:朗讀法、換詞揣摩法和比較法,繪制思維導圖、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集體交流。3.情感態度價值觀:深刻體會詩人報國無門的悲哀和“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五、教學重點:抓住關鍵字句賞析全詩,體會詩人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六、教學難點:利用本課所學閱讀陸游其它作品,深入理解詩人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七、教學準備:樂課網空中課堂、思維導圖制作軟件、教師手機與交互使用、視頻。八、教學過程:(一)導入1.教學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之后,最近央視有一檔很火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它勾起了國人對中國詩詞的興趣。是啊,走進詩詞,就是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在詩詞的芬芳中,前人會從一張張薄薄的書頁中立體起來,踏著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手拉著手,走進詩詞的世界吧。復習舊知:共同回顧賞析古詩詞的方法,引出課題。2.師生活動:教師說出導語,出示賞析古詩詞的方法;學生朗讀。【設計意圖】通過中國詩詞大會,學生初步體會習總書記提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的主張,由此激起他們對中國古詩詞的熱愛,同時回顧已學過的賞析詩詞的方法,為下一步品味詩歌搭建平臺。(二)賞析詩歌知背景(1)教學內容:檢查學生課前預習,觀看視頻。(2)師生活動:學生把課前搜集的關于陸游的材料拍照、上傳到樂課網空中課堂平板設備上,觀看視頻。教師通過樂課網空中課堂檢查并總結學生的預習情況。【設計意圖】品讀古詩詞要“知人論世”。學生雖然查找了資料,但對陸游的經歷僅停留在表面上。觀看視頻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陸游一生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為理解文本搭建平臺。看題目1.教學內容:解題:從題目能獲得哪些信息?2.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適時點撥。【設計意圖】學生對題目的思考大多僅停留在月份和天氣上,而忽略題目與詩歌內容的聯系。此環節更為學生體會理解詩中“鐵馬冰河入夢”的意象及詩人憂國之情搭建平臺。明詩意1.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默讀全詩,獨立翻譯詩歌、小組交流和質疑。可能出現的問題對“冰河”理解不到位。可引導學生回歸題目,“十一月四日”詩人曾經戰斗過的北方會是什么樣的景象?2.師生活動:學生默讀全詩,借助書下注釋,自主翻譯,小組討論、解疑,共同的問題在樂課網空中課堂平板設備上提出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在自主翻譯詩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設計意圖】此環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整體把握全詩的閱讀習慣,避免學生斷章取義。悟情感1.教學內容:多種形式朗讀,確定感情基調。2.師生活動:學生自由朗讀、推薦朗讀,體會全詩情感。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朗讀情況。學生師生共同評價,確定文詩感情基調。【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讀和推薦朗讀,整體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調,順勢進行下一環節“賞詩句”。賞詩句1.教學內容:(1)找出能體現“哀”的關鍵詞。(2)運用換詞揣摩法,揣摩字句,抓住“僵臥”和“孤村”等詞,體會詩人本該“自哀”卻“不自哀”情懷。(3)咀嚼“尚思”,詩人思什么?思到什么程度?(4)理解詩人所思即所哀,所哀即所思的情感。(5)歸納本課所學賞析詩歌方法。2.師生活動:學生圈點勾畫詩中能體現詩人“哀”的字、詞或短語,自由選擇想要品味的字、詞、句。教師引導學生用換詞揣摩法、比較法體會詩人情感,用思維導圖進行板書。問題預設:“僵臥”與“病臥”的比較;“孤村”與“山村”的比較,“夜闌”與“夜半”的比較,體會詩人“癡情化夢”的手法。【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找出關鍵詞,運用換詞揣摩法,在比較中更深地體會詩人報國無門的悲哀。同時,在換詞揣摩和比較中體會詩歌語言的準確、凝練,對文本的解讀從表層上升到人物靈魂深處的高度。(三)拓展延伸1.教學內容: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賞析陸游的另一首詞訴衷情。要求:找出能表現陸游“報國無門”之痛的字或詞,用本課所學習方法進行賞析,并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來。2.師生活動。學生進行獨立深入思考、找到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小組交流及全班交流。教師拋出主問題,巡視討論交流情況,看到好的思維導圖,教師通過自己的手機上傳到上。【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展示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思維導圖能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全面地檢測。(四)布置作業:1.教學內容:閱讀陸游兒孫們的生平簡介表,課后完成陸游的絕筆詩示兒的賞析。要求:(1)反復有感情朗讀此詩,直到背誦下來。(2)用本課所學賞析詩歌的方法,賞析本詩,用思維導圖表現出來。(3)嘗試為陸游寫一首100字的頒獎詞。2.師生活動:學生閱讀陸游兒孫們的生平簡介表,教師布置作業。【設計意圖】閱讀陸游兒孫們的生平簡介表為了與下一個環節相互呼應,目的是讓學生由陸游兒孫們為國捐軀的經歷,更深地體會到陸游的愛國之情如一團熊熊烈火,超越了個人,影響到子孫后代;穿越了時空,感染了歷世歷代仁人志士。本環節,讓學生課后自主賞析示兒,進一步體會陸游“癡情化夢”手法的最高境界“癡情托祭”。(五)課堂小結: 師生活動:學生說出自己所知道的陸游同時代及其它時代的愛國詩人及詩句。師生分段有感情朗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設計意圖】通過這首現代詩,師生穿越時空,與詩人進行心靈的碰撞。學生也更加體會到歷代愛國人士對祖國的那種“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深沉之愛。為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天下國家” 的學習奠定厚實的感情基礎。九、板書設計:【設計意圖】利用思維導圖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地梳理本詩內容,清晰明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注:本設計導語參考陳昌云古詩文賞析教學設計。教學反思:一節課結束了,我也自己沒有想到,下課鈴敲響后,我與學生攜手徜徉陸游愛國詩篇的旅行竟還意猶未盡。回望本課,如此充實,如此酣暢淋漓!如果沒有多種信息手段的幫助,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無論是樂課網空中課堂、視頻,還是思維導圖制作軟件,教師手機與交互使用,都在不同方面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它們提高了課堂效率,創設了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點燃了學生學習詩詞的熱情。其次,反思全程教學,有成功,也有失敗: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 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我自認為本課教學最大的亮點是幫助學生學會抓住詩眼鑒賞古詩詞。觀看視頻讓學生感受到陸游的仕途的悲哀。悟詩情環節,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到“哀”,再抓住關鍵字、詞、句,體會詩人本該“自哀”卻“不自哀”博大情懷。繪制思維導圖,也讓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地把握文本、賞析文本。總之,本課由一個主問題,帶動整個課堂。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賞析古詩詞離不開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能更深地體會詩中情感。由于這首詩學生早就會背了,加之重點是賞析詩歌,對本詩的朗讀味稍淡了。本課最大的遺憾就是覺得時間太有限,我和學生攜手徜徉陸游愛國詩篇的旅行還有太多風景沒來得及欣賞。沒有遺憾的美是有缺憾的,相信這遺憾會更加促使我們在語文的天地間,沿著前人的足跡,一路歡歌,風雨兼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