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夜雨寄北》教案(馮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夜雨寄北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有節奏地誦讀詩歌,提升整體感知能力。2、理解詩句含義,體會作者創造的意境。3、品味詩歌語言,領會作者的感情。教學重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愛詩的國度,中國人是一個愛詩的民族。我們從祖先三千多前留下來的詩經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們所渴望的生活樣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那是一份告誡。這世世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里,塑造著我們的容貌,淬煉著我們的思想。那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再一次感受中國詩詞的魅力,去擁抱那最美的詩和遠方。(板書課題、作者。過渡:心中有目標,效率會更高!我們一起來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課件)(過渡:三分詩七分讀,好的詩詞,朗讀是關鍵。這節課我們從三個環節來理解這首詩。初讀感知、再讀感味、三讀品情。)二、初讀感知1、大家先小聲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2、生展讀。看看字音讀得準不準?歌曲不講節拍就不能唱,詩沒有節奏就念不上口。詩歌要有鮮明的節奏才具備韻律美。現在按照節奏再大聲朗讀一遍。3、朗讀節奏指導。(課件展示:節奏停頓。)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4、生指名讀課文。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小聲讀和大聲讀,哪一種讀能更好的表達感情?為什么?5、音頻文件。6、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過渡:我們通過有節奏的朗讀,初步感知了詩歌的內容,下面我們自主學習完成以下問題。)1、 釋題。“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給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長安,因在蜀地之北,故城;一作“內”,即內人、妻子,指寄給在北邊的妻子。意思是: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寫下這首詩)寄給北方的友人(妻子)。文題蘊涵著離情別緒的綿綿意境。 2、作者介紹。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他擅長律詩、絕句,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傳世。(過渡:同學們的自主學習成果展示很好,不僅讓我們了解題目的含義、作者的生平,也讓我們了解了作者的作品風格。老師也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資料,請大家迅速瀏覽。)3、寫作背景。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李商隱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剛剛踏入仕途,就被卷進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黨之爭中。852年隨柳仲郢入蜀,實屬迫不得已。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5、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三、再讀感味現在我們小組合作, 結合課下注釋,將詩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說給對方聽,有疑難的、說不通的地方做好標記。詩文意思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卻還沒有回家的日期,在這秋夜的巴山,大雨驟至,池中漲滿了水。什么時候我們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理解詩句的含義:1、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2、 巴山夜雨漲秋池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漲滿了秋池。“漲”字,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3、何當共剪西窗燭體現出作者當時急切回家見妻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悶,孤寂和內心的相思之苦。此句設想日后重逢的情景。4、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實與想象中徘徊。畫面:幾年后,詩人和妻子終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燭夜談,一邊剪著窗花,一邊回憶當年在巴山夜雨的所見所感,傾訴濃濃的思念之情。(過渡:我們根據對詩句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齊讀這首詩。細細品味作者的感情。)四、三讀品情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確:這首詩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發詩人羈旅他鄉的孤寂和對妻子思念的深情。2、請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詩人“今夜”的心情。漂泊在外的孤寂。歸期無期的無奈。相見共語的期盼。 3、三、四兩句明明是寫今日的離情,卻設想未來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是一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構思。用想象未來團聚時的歡樂反襯出今夜離別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秉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在時間和空間的回環對照中,將深摯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曲折細膩又含蓄雋永。(過渡:我們對文章中感情進一步做了理解,下面我們當堂達標檢測)五、達標檢測1、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B )A、第一句寫詩人雖日日思歸,卻沒有準確歸期,無可奈何之情躍然紙上。B、第二句寫想象景象,把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幻想中連綿的夜雨、漲滿的秋池。C、第三、四聚超越時空,把當前的時間推移到未來,讓未來的歡聚反襯出今夜的愁苦。D、全詩“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造成回環往復的意境,抒發了詩人羈旅他鄉時思“君”的深情。2、面對夜雨,將相思之情轉化為重逢的希冀的句子是: 何當共剪西窗燭 , 卻話巴山夜雨時 。3、“秋”字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點名了詩人當時所處的季節,烘托出詩人漂泊在外的寂寞愁情。 4、出自本詩的成語是: 剪燭西窗 。成語的含義是 在西窗下剪燭,用以表達思念親友,渴望團聚的情感。5、詩中兩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別是怎樣理解的?前一句是寫眼前實景,抒發相思之苦,情景交融;后句是想象重逢后對今夜相思之苦的回味,表達思念與渴望團聚之深情。“巴山夜雨”反復出現,形成回環往復、纏綿曲折的意境,令人蕩氣回腸。六、課堂小結這首詩從空間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復對照;從時間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環對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七、課外拓展: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如錦瑟,此詩貌似詠物,實則詠懷。它運用了比興、象征、典故等手法,將自己滿腔的憂傷、郁憤之情形象的表達出來。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無題詩,表現了男女愛情的相思之情。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八、作業布置熟讀成誦,并默寫這首詩。九、教學反思板書設計: 夜 雨 寄北(時)(景) (情) 李商隱歸期未定漲滿秋池(孤寂、思念)重聚渴望西窗話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