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夜雨寄北》教案(沈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夜雨寄北教案課題夜雨寄北教學目標1、參看注釋,了解詩句意思,大致理解詩文所描述的情景。2、扣詞想像,深入感悟詩人當時的離愁和對家人的深切思念。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熟讀成誦。4、聯系比較,領悟寫法。補充:教學重點難點1、通過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詩人的思想感情。2、寫夜雨及歡聚的情景對表達情感的作用。3、對比寫法的巧妙運用。補充:教學方法情景設置法 講授法 討論法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再來學習一首寫思念家鄉親人的唐詩。二、讀題:(課前板書全詩)1、指名讀詩題注意停頓,再讀齊讀2、詩題怎么理解?看注釋,思考,講通題意。(點擊注釋)3、補充背景:這首詩是李商隱在一個雨夜寫給他妻子的一封信。當時李商隱在巴蜀的一個州府(今四川三臺縣)做幕僚,妻子卻在北方的長安居住,兩地分居,長期不能相聚。三、讀通詩文,感知詩意:1、在那個雨夜,詩人李商隱在信中給妻子講了些什么呢?先聽老師來讀讀。2、同學們學著讀上兩三遍,把詩讀通順,讀出節奏。3、指名讀,齊讀。4、李商隱在信中究竟對妻子說了些什么呢?表達了個什么意思?請看看注釋,爭取自己弄明白。5、質疑討論,梳通大意。(1)理解第一句有難處嗎?梳通大意。并補充:你知道當時詩人與家人分別多久了嗎?(一年多了。)(2)理解第二有問題嗎?(隨機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點?)梳通后提示:這雨是哪里的雨,哪個季節的雨?(3)再看三、四句,釋疑。補充:“共剪西窗燭”意味著什么?“話”這里當“聊天”、“傾聽”講。話什么?(詩人的感受,心情,對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6、再讀這首詩,看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感情,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團聚第三、四句)四、順情扣疑,導入深究:那么,詩人的思念有多濃,盼望有多深呢?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走進這個雨夜,走進詩人內心,去深入品讀。五、想象畫面,品出詩味1、先來感受一下這場夜雨。誰來讀一下寫夜雨的句子。2、閉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怎樣的聲音?3、這樣的夜雨會帶給游子怎樣的感受?誰有過雨夜里獨處的經歷?感受如何?獨在異鄉無人陪伴的李商隱當時在哪里?心情會如何?讀出感受。4、在“秋”字下加點,當詩人借著燭光看到水池邊枯黃的秋草時,又將平添怎樣的情緒?讀出感受。5、所以這“秋”字能不能少?題目中的“夜雨”能不能省去?6、詩人是怎樣讓我們看到這么豐富的東西,聽到這么豐富的聲音,體會到他內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僅用7個字,太凝練了!六、抓住細節,體悟詩情:1、在這個孤寂的雨夜,詩人望著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詩句是詩人的所想?2、扣“問”:(1)(讀第一句)誰在問誰?妻子在哪里問?(在詩人的想象里)(2)當詩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詢問自己的歸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時,詩人心中會涌起怎樣的情緒?(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樂讀詩這焦急、愁苦、悲涼都是怎么表達出來的?畫“問歸期”、“未有期”:是將這兩組詞這六個字排放在一起迸發出來的!這是一個什么手法?(對比),這樣一對比,讓人感到這現實是怎樣的呀?(殘酷)3、品讀幻想團聚的細節(1)再讀后兩句。這兩句寫的是什么情景?(想像與妻子團聚的情景)(2)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3)你仿佛聽到詩人在話什么?(小練筆)(4)情境匯報:A、在跳躍的火焰中,詩人一邊剪著燭花,一邊深情地對妻子說:B、詩人握著妻子的手,感慨地說:與你在一塊的日子多溫馨啊!可那個雨夜C、在明亮的燭光下,詩人一邊喝著酒,一邊注視著妻子,喃喃地說:(5)在詩人幻想團聚的夜晚,詩人話點別的什么不行嗎?為何偏要“話巴山夜雨時”?(它和“共剪西窗燭”再次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對比,今夜的孤寂顯得更加難以排遣)。4、配樂讀整首詩,問:在這雨夜寫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緒?七、比照互讀,感悟寫法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遠在他鄉與親人分離的游子都會產生濃濃的思鄉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別的時刻。再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將夜雨寄北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比較一下,有什么異同?(同:都選取了典型的時刻來寫,都用了對比的手法,都通過寫所想來抒情。異:夜詩選取了更典型的細節,且表達更含蓄。)八、作業:1、在作業本上抄寫這首詩。2、朗讀詩歌并體會感情。3、背誦這首詩。板書或小結夜雨寄北李商隱群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補充課后反思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