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夜雨寄北》教案(朱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夜雨寄北教案教學目標:1.熟讀詩歌并背誦詩歌;2.品讀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回環美;3.體會詩人思念親友的真摯情感。教學重點:1.品讀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回環美;2.體會詩人思念親友的真摯情感。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回環之美。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流程:一、導入在唐代詩歌領域,有三位詩人并稱為“三李”。他們分別是李白、李賀、李商隱。今天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小詩夜雨寄北。二、朗讀詩歌1.齊讀詩歌,認清字音字形。2.再讀詩歌,畫出節奏,標出韻腳。(指名上黑板給小詩劃分節奏)3.齊讀詩歌,感受詩的節奏美、韻律美。三、整體感知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從哪個詞可以直接看出來?(學生齊答)明確:這首詩是寫給北方的親友的,從“寄北”一詞可以看出。四、品析詩歌1.仔細觀察這首詩,從字面來看,這首詩有什么特點?(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指名發言。)明確:這首詩有幾處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2.具體品析兩個“期”(1)“君問歸期未有期”中兩個“期”有何不同?(學生思考并發言。)明確:第一個“期”是指“歸期”,是親友對詩人的期盼。第二個“期”是詩人“未有期”,沒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悵失落之意。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2)指導朗讀這句詩。指名朗讀“君問歸期未有期”;請學生點評;再指名朗讀;老師范讀;請一學生模仿朗讀;全班齊讀。3.具體品析三個“夜雨”(1)標題中的“夜雨”(學生發言)明確:點名具體的時間和天氣。(2)“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夜雨”這句詩中除了“夜雨”外,還提到了哪幾個意象?(指名回答。)明確:巴山、秋池。“巴山”點明詩人所在的具體地點,“秋”字點明季節。請根據這三個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畫面,動筆寫一寫。(學生在稿紙上寫,接著小組交流,選出組內優秀的練筆,拿出來全班展示。) “巴山夜雨漲秋池”中哪個字最為形象?明確:“漲”字。“漲”這個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還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生思考發言。)老師補充寫作背景資料: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溪)生。19歲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25歲進士及第。26歲受聘于李黨王茂元幕府,辟為書記。王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于各藩鎮之間當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終生,46歲便憂郁而死。夜雨寄北寫于848年。明確:“漲”包含了作者這樣的情感:對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悶,對親友的無比思念。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指導朗讀“巴山夜雨漲秋池”。(指名朗讀;請學生點評;再指名朗讀;老師范讀;請一學生模仿朗讀;全班齊讀。)(3)“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夜雨”“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寫眼前的景還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巴山夜雨”還是眼前的景嗎?(不是,是想象中的。)這句詩其實是和上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構成一幅畫面,誰能理解這兩句的意思? (自由發言)示例: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為方便同學們理解,老師可舉例:過幾天是端午節了,我們現在還在學校上課,可能就會想到端午放假時要回老家看看親友。此時你是想念他們的。等到端午節時,我們回到親友身邊,并告訴他們:“前幾天,我在學校想你的。”)從時間上來看,作者先說“現在”,再說“未來”,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還提到了“現在”;從空間上來看,作者先說“巴山”,再說“家鄉”,等回到家鄉時,又提起了“巴山”。這在寫法上叫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明確:這就叫“回環”。時空上的回環。指導朗讀“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自由朗讀;自愿試讀;請學生點評;再指名朗讀;老師范讀;請一學生模仿朗讀;全班齊讀。)五、拓展閱讀試比較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們在寫法上有何異同?(月夜:今夜鄜(f)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hun)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hung),雙照淚痕干。)學生自由朗讀月夜并思考問題。指名發言。明確:相同之處:都有借寫對方思念自己來表達自己思念對方的情感;都運用了回環的表現手法。不同之處:杜甫的月夜僅僅是空間上的回環,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時間和空間上的回環。六、齊讀夜雨寄北,小結課堂內容。七、板書設計李商隱君問 歸期 (我答)未有期 巴山夜雨(實景) 惆悵、思念相逢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