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夜雨寄北》教案(周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課題唐詩中“羈旅家書”的情味課型國學誦讀主備人上課時間學習目標1多角度誦讀詩歌的情味。2通過“背景鋪墊、想象擴寫、意象積累”,體會曲折變化的情感。3誦讀中華國學經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學習重點1多角度誦讀詩歌的情味。2通過“背景鋪墊、想象擴寫、意象積累”,體會曲折變化的情感。學習難點通過“多角度誦讀,想象擴寫、意象積累”,體會曲折變化的情感。學習過程一、解析教材夜雨寄北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寄給妻子的一封家書。家書,作為唐詩中一個重要意象和詩歌內容,是傳達懷鄉者鄉情、鄉愁的一種重要手段。解析難點:一“問”道出遠在長安之妻多少日夜的等待。盼歸,念歸,心交粹,淚斷腸。一“答”未有,夫妻伉儷情深,妻盼如心焚,怎奈山高萬遠,遙遙無期,這一答包涵無盡的無奈、深深地愧疚。“夜雨秋池”羈旅于群山惡水中,“夜”最讓人難挨,又怎奈平添一場涼意肅殺的秋風秋雨,此景更讓羈旅的詩人感到無比凄涼孤寂,不禁悲從中來。“何當”何時將要,詩人歸期未知,只能把思念寄托與想象重逢之中,這其中又有多少心酸、苦澀、惆悵,記憶在這想象的“剪燭西窗”中回蕩沉湎,又透出淡淡地期盼和美好。所以作者結尾一句徹底把思念寄托于未來的相聚之時,“卻話”充滿了希望和團圓的歡樂。背景一:唐朝盛行家書的原因古代交通不便,家書成為人與人之間遠距離溝通的方式。對于唐朝而言,出游結友,是做官入仕的重要渠道,李白、杜甫等都曾遠離家鄉,游歷各地。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借月亮來抒發思鄉之情。有的更是多年羈旅,入職幕府,等待時機。身居異地,前途未卜,思親念舊,所以“家書”就成為游子與故鄉、家人遙守相望,情感宣泄的手段。但縱觀文壇出仕之人,不得意者十有八九,遷謫遠鄉,孤身上任,貶謫之苦悶,孤身異鄉之凄涼,“家書”又成為一種情感寄托而存在。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當然“家書”對于戍守邊疆、征戰沙場的戰士來說分量更重,決戰與生死之間,一封家書寫盡了征人無法提及的內心痛楚,令狐楚塞下曲其一“平生意氣今何在,把得家書淚似珠”。安史之亂后戰亂不斷,又增添了另一份家書,杜甫曾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本課重點講“羈旅中的家書”二、 課堂研討主問題:曲折變化的情味導入:造字本義:套住馬頭,綁住馬腿,使馬不能自由活動。羈旅:長久寄居他鄉 (一)情味背景渲染背景二:李商隱一生不得志,潦倒終身,做此詩時詩人赴巴蜀川東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這是一封寫給遠在長安妻子的回信。預設;通過內心獨白式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讀出這則家書的凄涼、感傷。(二)情味節奏揣摩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背景三:巴山、巴蜀:劉禹錫曾云:“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李白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所以巴蜀之地,偏僻閉塞,荒涼孤寂。預設:通過對話式讀,個別讀,同學教師指導讀,揣摩詩歌的停頓、抑揚延綿,從而讀出詩歌的情境。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三)情味想象入境補充注釋:【未有】沒有;【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剪燭、西窗話雨出自本詩的成語。發揮想象,選詞擴寫,體會情感的微妙變化。示例:問歸期:一位目含愁思,無心梳洗,面容憔悴的思婦,側倚高樓,極力遠眺南方,看到北歸的馬車忽而雙手合攏,面帶喜色,忽而噓聲長嘆,淚眼模糊。 小結:深沉曲折一問一答,無奈愧疚;夜雨秋池,愁情乍起西窗剪燭,共話良宵,聯想相聚,憧憬美好 (四)情味背誦吟詠背景四:李商隱與妻子王氏伉儷情深,不料妻王氏就病故于李商隱羈旅巴蜀這一年的夏秋之交。詩人數月后聞訊,作此詩時妻已故。預設:通過學生自由背讀,讀出陰陽相隔的悲慟、悔恨。小結:背景鋪墊,渲染情調想象擴寫,入情入境兩首詩,兩位游子,一生不得志,羈旅多年。(五)情味詩意理解注釋:良伴:好朋友。凝情:凝神沉思。悄然:憂傷的樣子。這里是憂郁的意思。寒燈:昏冷的燈火。這里指倚在寒燈下面。思舊事:思念往事。斷雁:失群之雁,這里指失群孤雁的鳴叫聲。警:驚醒。遠夢歸:意謂做夢做到侵曉時,才是歸家之夢,家遠夢亦遠,恨夢時也甚短暫,與下句家書隔年方到,恨時間之久,相對而更增煩愁。侵曉:破曉。滄江好煙月:江水上那美好飄渺的煙月。滄江:泛指江水。 門:門前。旅宿(唐杜牧)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 ,門系/釣魚船。譯文:獨宿旅館中無知心的朋友;憂郁的心情讓人黯然傷神。對著寒燈回憶起故鄉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家鄉迢遠歸夢到破曉未成;家書寄到旅館已時隔一年。滄江上月色含煙多么美好;漁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門前。預設:自讀自譯,男女分角色讀,在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情境。(六)情味意象對比背景五:旅宿作于杜牧外放江西之時。詩人離家已久,客居旅館,沒有知音,家書傳遞也很困難,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懷念起自己的家鄉。旅宿(唐杜牧)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旅人孤燈,長夜難眠,一聲雁叫,引孤客愁思驚夢,歸思難收。家鄉美景,憧憬向往,心有慰藉。預設:通過重讀畫線的意象,對比意象讀和教師范讀把握詩歌的情感的變化。小結:中國人在詩歌創作中,主要不是去發揮他們的敘事才能,而是去盡力捕捉和心靈相同的自然物象。唐代的羈旅游子正是通過這一封封家書,淋漓盡致的表達內心的苦悶、掙扎。小結:意象積累,借物傳情抒發鄉情的意象還有“鷓鴣、梅、楊柳、浮萍、笛子、蘆管、舟、帆、夢、淚、夜、雨”等。背景六:唐詩中“羈旅家書”還有寫懷鄉者寄信時唯恐不能盡意的擔憂,如張籍秋思“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也有因寄無意義家書的內疚,如王建維揚冬末寄幕中二從事“那堪旅館經殘臘,只把空書寄故鄉”;更有寫想寄但不能寄、未付諸于紙筆的痛苦,如戴叔倫代書寄京洛舊游“欲寄遠書還不敢,卻愁驚動故鄉人”,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家書”承載了羈旅游子太多的情愫,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當今,家書與我們漸行漸遠,但它像暖水袋給予我們的溫暖,綠皮車承載我們的鄉愁,錄音機永存我們的時代記憶,都在歲月的流逝沉淀中越發彌香。三、 拓展作業1、運用“意象積累、想象擴寫”來體會兩首詩的情感。鄭秀才東歸憑達家書 唐 許渾欲寄家書少客過,閉門心遠洞庭波。兩巖花落夜風急,一徑草荒春雨多。愁泛楚江吟浩渺,憶歸吳岫夢嵯峨。貧居不問應知處,溪上閑船系綠蘿。寄江南諸弟(唐韋莊)萬里逢歸雁,鄉書忍淚封。吾身不自保,爾道各何從。 性拙唯多蹇,家貧半為慵。只思溪影上,臥看玉華峰。2、請給你的家人寫一封家書,運用一定的意象和細節抒發你的情感。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羈旅 深 情 曲沉 折課后反思- 5